4月,北京中山公园的郁金香开得正艳,赏花者络绎不绝。16日上午,在中山公园中山堂,伴随着笛子重奏《京调》,“今雨书院”2025年系列文化讲座启动。市政协副主席张家明出席并讲话。
随后,著名京味作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京味儿小说语言”第四代传承人、北京读书形象大使刘一达走上讲台,以“北京话和老北京礼仪”为题开讲。

“北京话不是普通话,更不是‘怯勺’的胡同串子话,它是有历史、有讲究、有韵味的语言活化石。”刘一达一开场便厘清概念,指出北京话形成于元明清三代的文化交融,既有胡同里的俚俗鲜活,也有官话的典雅规范。
“豆汁儿”“道乏”“虚礼”“使声儿”……主讲人通过一个个鲜活事例讲述了北京话的起源、特点、应用,北京有哪些老礼儿、老规矩,怎么样待人接物,如何把握与人交往的各种礼数,这些都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一个半小时的讲座,主讲人带领听众解码了北京话与老北京规矩中的文化基因,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北京话的‘贫’是幽默,规矩的‘严’是温情,它们共同构成了北京人的‘精气神’。保护这些文化,就是保护我们的身份标识。”
“我们既要做文化遗产的‘守望者’,更要做传统智慧的‘转译者’——让‘局气’‘厚道’成为新时代的精神品格,让‘守礼’‘重情’融入现代生活的价值共识。唯有如此,才能让乡音永不褪色,让老规矩中的智慧照亮未来,在文化传承中书写政协委员的使命担当。”
“原来每天说的话、家里的‘讲究’,都是刻在血脉里的文化密码。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北京中学生,我们可以从遵守家里的‘小规矩’做起,让老北京的文化基因,在我们这一代的言行中继续流淌。”
这堂春日里的京味儿课,让听众们都听到了文化传承的跫音。
张家明说,“今雨书院”系列文化讲座为各界更好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委员建言资政和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搭建了平台,在助推中轴线申遗保护,推动形成共建共享首都优秀文化的新局面,打造和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发挥了积极作用。要把“今雨书院”打造成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委员读书活动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阵地,通过系列文化讲座,继续让“书香政协”进一步引领“书香社会”建设,助力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进一步讲好北京独树一帜的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和创新文化,阐释好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用文化的力量广泛凝聚共识,吸引更多的委员和社会各界群众来共同学习和感悟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共同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市政协副秘书长钱卫主持。市政协专委会有关负责同志,部分市政协、东城区和西城区政协委员,民革党员、“模拟政协”师生代表和市政协机关干部等100余人现场参加。讲座还通过北京市政协履职平台进行了同步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