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培育建设生物制造领域国家级平台、构建AI大模型产业投入增长新机制……9月25日,北京市政协举行“探索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抢占发展先机,增强首都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与会委员就合成生物制造、AI大模型、商业航天等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建议1 打造北京生物制造特色产业园区
北京正积极布局和大力发展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培育下一个千亿级的生物经济增长点,加速经济社会发展。
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化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天伟表示,生物制造是一种跨学科领域的产品生产方式,在医药、化工、材料和农业等行业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预计本世纪末,整个制造业70%的产品可以用生物法生产,产值将超30万亿美元,占到总制造业产值的1/3以上。
他建议,北京应加快布局和培育建设生物制造领域国家级平台,推动北京及周边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北京设置专项资金用于生物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速合成生物制造工程化关键技术研发、概念验证、成果转化等工作。同时发挥北京策源功能,协同天津、河北推进生物制造产业发展。
充分利用中关村科技园政策优势,有效集聚在京高校、科研院所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北京生物制造特色产业园区。重点在天津、河北相关区域建设中关村生物制造产业分园,探讨税收分成、园区委托运营、建设园中园等利益共享模式,重点推动生物制造产业在京津冀区域落地转化。
建议2 探索建立数据共享专区,向AI企业提供高质量数据集
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实现了指数级、跨越式的发展,特别是在大模型领域,出现了一个爆发式发展。市政协委员、北京智谱华章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张鹏建议,加快构建AI大模型产业投入增长新机制。
他认为,应强化政府基金的杠杆作用,用好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除直接投资项目外,同时以“母基金”形式吸引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大模型。强化风险补偿机制,针对投资周期长、风险高的基础大模型研发和前沿技术探索,由政府引导基金为合作的VC(风险投资)提供一定比例的“首投损失”风险补偿,或设立跟投机制,促进“风险资本”向“耐心资本”转化,为颠覆性创新萌芽提供早期支持。
另外,由政府牵头,联合行业龙头企业,探索建立安全、合规的“数据信托”或“数据共享专区”,向AI企业提供高质量、大规模的中文语料和行业数据集用于模型训练,并完善收益分配机制,从而降低企业数据获取成本,让资本投入能直接作用于模型能力提升。
他建议,针对企业用于基础大模型训练所发生的巨额算力租赁、采购费用,设立一个远高于现行标准的“超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并明确计入扣除范围。
建议3 打造各个未来产业大型科技项目,形成持续牵引
市政协委员、北京星河动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百奇说,我国部署了星网工程、千帆星座等巨型卫星互联网星座,并加快推动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的研发。太空旅游、太空算力、太空采矿、在轨服务、在轨制造、深空经济等新的未来太空产业概念也在逐步萌发,并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市场主体。这些大型太空业务的开展离不开不断增长的前期持续投入。
“未来产业往往都具有长周期、高回报的特质,坚持投入才能开花结果。十年前,很少有人相信民营企业可以造火箭、发卫星,但在政府的有力引导和市场的持续加持下,如今,民营航天已经成为建设航天强国的重要力量。”他说,对于未来产业的投入,既包括资金端的“硬投入”,也需要环境端的“软投入”,允许进门、开闸跑马,是抢占先机的前置条件。
谈及北京未来产业发展,他建议,打造与首都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牛鼻子”工程。集聚首都科创资源优势,打造各个未来产业的大型科技项目,形成持续牵引。以商业航天产业为例,建议加快开展“北京星座”论证,探索轨道服务、商业空间站等未来项目,实现太空新基建与太空运营的发展卡位。
抢抓未来产业企业上市窗口期。抓住当下科创板进一步开放的政策窗口期,对商业航天等明确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范围的头部独角兽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给予专业辅导,强化信用背书,以市场力量筹措更多资源,助力企业持续创新科技投入。
针对未来产业构建专项人才激励体系。“在商业航天产业领域,人才缺口依旧巨大,人才流动壁垒依旧客观存在。”张鹏建议,出台更大力度、更大适用范围的专项人才计划,鼓励跨系统交流,优化人才服务。(记者: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