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文化与科技相生相促。城市文化跃迁迎来新时代发展图景。文化与科技的关系早已不再是单向服务,而是彼此催化、相生相促。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不仅为文化发展指明方向,也为文化科技融合提供战略支撑。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推动文化与科技双向融合,致力于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近年来,北京市相继出台《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关于推动新时代首都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明确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发展“数字中轴”、推动“首博智慧导览”等创新项目,以新技术重塑文化创作、展示、传播方式,推动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北京正以技术为笔、文化为墨,绘制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崭新图景。
特别是在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不断突破的背景下,文化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加速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将数字红利转化为文化动能,把文化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传播优势和治理优势,是北京以首善标准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

▲2022年10月,笔者带领国际设计联合会主席一行,考察北京张家湾设计小镇,调研文化科技融合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推动北京文化建设范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文化与科技融合路径仍需破题
北京在全国率先探索文化科技融合的路径,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从系统性、结构性层面看,仍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一是文化数字化水平发展不均、协同不足。“博物馆进展缓慢。一些中小型文博单位仍缺乏数字基础设施、数据标准不统一、信息化人才不足,难以参与到整体文化科技融合大潮中。同时,文化、科技、城市管理等多个部门之间存在协同盲区,尚未建立贯通文物保护、文化创作、展陈传播、数据治理的整合性平台,导致文化资源“沉睡”“孤岛”现象依然存在。
二是技术赋能仍以展示为主,缺乏内容生态创新。当前技术应用多集中在“看得见的地方”,例如智能导览、数字化展陈、AR沉浸体验等,偏重展示与互动层面,而在内容策划、叙事建构、知识生成等深层次领域的参与度仍偏低。文化创作流程未形成以技术为驱动的“互联网思维”,创作形式和表达方式仍较传统,难以真正激发数字时代用户参与和价值共创。
三是AIGC应用存在价值偏离与版权模糊问题。随着大模型快速发展,AIGC广泛应用于文本生成、图像创作、虚拟讲解、数字人演艺等领域。一些文化机构开始尝试用AI生成文物解说词、博物馆教育内容等。然而,目前相关标准、伦理边界尚不清晰,存在生成内容“泛娱乐化”、价值导向不明、侵权风险难控等问题。少数平台将文化IP内容用作训练语料,侵犯原有创作者权益,引发法律与舆论双重风险。由此带来的“内容泡沫化”“审美同质化”倾向,或将削弱首都文化品牌的原创性与引领力。
四是文化科技人才结构性短缺。当前北京市在AI、信息技术方面人才储备雄厚,但跨界融合型人才仍属稀缺。能够同时理解文化历史、艺术创意与AI算法逻辑的“复合型人才”和“国际化人才”在文化机构内比例偏低,制约了科技成果在文化场景中的落地转化。

▲2024年1月,笔者在国家科学传播中心策划“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聚焦“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与科学融合”主题,探讨引领技术创新的文化表达新范式,积极打造品牌性展览驱动的文化科技融合新生态
打造“文化+科技”融合高地
北京可以从“机制完善、技术突破、内容创新、安全守护”四个维度入手,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向纵深发展。
一是完善融合机制,打造城市级文化科技平台。加强顶层设计,建立以市委宣传部牵头,科技、文旅、规划、教育等多部门协同的文化科技融合统筹机制。通过“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协同体系,构建全市统一的“数字文化平台”,对接博物馆、剧院、图书馆、非遗基地等文化资源,形成“一个入口、全域服务”的资源共享网络。同时,依托“博物馆之城”建设,推动形成“展陈+教育+传播+消费”一体化数字文旅路径,构建文化科技融合的全链条场景生态。例如,笔者近年来连续在国家博物馆、国家科学传播中心等在京重要文化科技场所,策划“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聚焦“人工智能时代的艺术与科学融合”的主题,探讨和引领了技术创新的文化表达新范式,打造品牌性展览驱动的文化科技融合新生态,吸引了全球20多个国家著名的艺术家、科学家、文化学者等积极响应与参与,在全球引发广泛影响,极大推动了首都文化科技融合平台的打造。
二是推动“互联网思维”重构文化内容生产逻辑。推动文化创作逻辑从“精英策划+静态展出”向“用户共创+数据驱动+沉浸体验”转变。鼓励博物馆、文创企业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共同开发互动剧本、虚拟展览、数字藏品等产品,探索多终端、多平台、多语言同步发布机制。以“数字中轴”为例,可引入用户数据分析、场景智能引擎、三维建模等手段,构建基于算法推荐的“智慧文化导航”,让市民在“沉浸式城市行走”中完成对文化内容的主动认知和深度体验。例如,笔者带领团队进行“中国风格文化创意智能产品设计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的研究,旨在构建中国风格的知识图谱和基于AIGC的设计创新方法工具,帮助技术型企业探索文化迁移应用的新方法、新模式、新场景、新体验。
三是规范AIGC应用,构建“有温度的智能内容生态”。分类管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文化领域的用途。对用于辅助创作、数字修复、语言翻译等“低风险”场景,要加快标准化与平台化进程;对于数字人讲解
、AI生成文本等“高风险”内容,要实施审查机制,确保价值导向正确。建议出台《首都文化AIGC应用指南》,明确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标识规范、价值准则,并建设“AI+文化伦理实验室”,开展生成内容质量评估、误导风险预警等研究,推动形成“可信、透明、审美兼顾”的智能文化内容生态。


▲笔者联合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帝国理工学院共同发起跨学科与跨文化的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探索,开展的“全球创新设计”硕士生培养项目,获得2023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和2024国家教学成果奖
四是建设文化科技融合人才高地。人才是文化科技融合的核心资源。北京应依托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在京高校,加快建设“文化+AI”交叉学科;支持中关村企业与文化机构共建“数字文创实训基地”,为青年创作者和技术人才提供跨界实践场域;建立“数字策展人”认证体系、“文博算法工程师”岗位序列,完善职业发展通道,激励更多复合型人才投身文化科技融合事业。笔者在清华大学创建了“全球创新设计”硕士生培养项目,联合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帝国理工学院共同发起跨学科与跨文化的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探索,通过“文化迁移设计”“社会创新设计”“智能制造设计”等课程模块,把艺术、设计、工程、技术、商业等知识进行交叉融合式教学,为培养具有“文化与科技”交叉知识背景和国际化视野的领导型创新人才探索北京模式,贡献中国智慧。

▲2025年6月,笔者带领清华大学民进委员会与北京大兴区民进工委展开联合调研,针对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化领域的伦理转化应用展开研讨
首都引领,打造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中国样本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背景下,北京要坚定文化自信、科技自强“双轮驱动”,以文化科技融合为突破口,探索新路径贡献“北京样本”。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用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改进文化创作生产流程,推动“硬件”和“软件”全面升级,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涌现,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
国家层面应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和试点推动,将北京建设“国家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城市”列入数字中国建设重点工程;设立“文化与人工智能专项基金”,支持原创性强、融合度高的项目孵化;建立生成式AI文化内容监管沙箱机制,试点文化算法的审查、问责和备案体系;鼓励地方出台“文化AIGC产业扶持政策”,吸引文创企业、技术团队在京落地;推动文化科技成果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增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力。
文化与科技从不是彼此独立的赛道,而是交织共鸣的时代引擎。一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根基与科技的羽翼。北京,作为文化传承的千年古都、科技创新的当代高地,理应在文化科技融合的大潮中勇立潮头。通过机制协同、技术赋能、内容创新与伦理治理,北京可以打造一个既有历史厚度又具未来温度的“数字文化之城”,以“文化之光”照亮“科技之路”,以“科技之力”托举“文化之魂”。(文:赵超 北京市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青岛艺术与科学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