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全市持续完善建筑工程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升工程品质,新建住宅质量稳步提升。但在多重因素影响下,新建住宅质量投诉呈上升趋势,“12345”市民热线涉新房品质类诉求较为集中,其中常见质量缺陷、货不对板等占比很大。加强新建住宅项目质量监管,建出更多“好房子”,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是提升城市生活品质和居民幸福感的根本途径,也是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的民生事项。
今年,市政协将“新建住宅项目质量监管”作为“各界委员齐参与每月一题聚共识”民主监督议题之一,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

监督小组赴朝阳区和光煦境、云筑家园项目开展实地调研
注重统筹推进 强化问题导向
市政协人事联络室组建监督小组,近70名委员积极响应、报名参与,既有来自建设开发、建筑设计、建筑施工等住房建设领域的专业委员,也有来自教育、医疗、法律、传媒等各行各业的委员。监督小组细化工作安排、起草工作方案,走访主责单位,了解痛点难点,采取集体调研与委员个人调研相结合、线下座谈交流与线上网络议政相结合等方式,立足协商式监督定位,与主责单位同频共振、同向发力。2025年前3个月,共召开情况通报会1次,开展集中调研活动3次,到6个项目实地了解情况,组织工作座谈会7次,参加政府部门工作调度会1次,2名委员在市委深改委“接诉即办”改革专项小组月度例会上发言,累计110余人次委员参与各类协商监督活动和网络议政,监督工作火热开展。
为找准问题根源症结,监督小组既选取投诉工单量多、问题典型的项目开展解剖麻雀式的调研,也到业主反响较好、具有示范推广性的项目学习借鉴,系统梳理影响新建住宅项目质量的关键点。监督小组在调研中发现,在商品房预售制度下,开发企业过度装饰样板间、过分美化楼盘展示,一定程度上造成购房人预期偏高,收房时感到货不对板。墙体渗漏、隔音差、地面空鼓、墙皮脱落等在住宅交付后时有发生。7至9月的雨季,个别新建小区容易出现房屋渗漏、回填土下沉等情况,值得关注。同时,部分开发项目工程进展缓慢,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未能同步交付,影响工程竣工验收;新建住宅交付过渡期,开发企业维保和物业服务衔接不畅通,物业服务质量和水平有待提升。

监督小组在项目实地召开座谈会
聚焦长效改善 提升监督质效
推进标准先行,打造“好房子样板间”,是长效常态推进问题解决的有效路径。近期,《北京市高品质商品住宅设计导则(试行)》《北京市平原多点地区“好房子”规划管理相关技术要点(试行)》接续出台,加强政策引导、强化标准引领方面北京已走在前列,在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类型住房特点完善标准规范方面还有许多工作可做。“外省市一些地方积极开展示范项目建设,在设计理念、工艺工法、绿色低碳、运维服务等方面为全省住宅项目建设树立典型标杆,打造高品质住宅样板”,委员们建议:北京市可根据近日发布的《好住房技术导则》,以点带面、标本兼治,一体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样板建设。
汇聚各方智慧 推进多措并举
监督小组充分发挥政协委员联系面广、代表性强、位置超脱的优势,集思广益,把“问题清单”变为“成效清单”。
针对主体责任落实,委员们强调,落实“好房子”要求,从源头提升住宅品质,要压实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住房开发建设全链条单位的主体责任。委员们提出,要推进规划牵引,在土地招拍挂环节明确高标准住宅建设要求,在质量缺陷上开展技术攻关,聚合产业全链条创新合力,以高质量设计引领“好房子”建设,以科技赋能新技术新材料应用支撑“好房子”质量提升,推广绿色建造、智能建造等新型的建造方式,“要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使新建住宅安全、健康、舒适、智慧。委员们建议:推行过程监管,加强样板间展示的规范性,从部品使用、施工管理、监理验收等环节强化质量管控;加强工期、建安成本管理,为房屋提供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保障;全过程落实资金监管;引导第三方机构、业主有序参与验收关口把控;要树立系统思维,构建共治格局,按约定完成项目周边市政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营造优质的景观环境和良好的公共空间,推动“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的共建共治共享。
下一步,监督小组将继续紧盯突出问题、持续深入调研、督促成果落实,思民所思、忧民所忧,以高质量监督助力新建住宅项目质量监管,筑牢人民群众“安居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