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关村论坛年会于3月27日至31日在北京举办,本次论坛年会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年度主题,共议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为全球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新启示。5天的时间里,北京市政协科教委及所联系界别20多位委员受邀出席论坛年会开幕式、参与主办或承办分论坛、参加分论坛和大会作演讲或参与对话、产品发布、地区专场等40多场活动,充分展现了市政协委员服务首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璀璨风采和在界别群众中的代表性、影响力。论坛后,委员们纷纷交流分享参与论坛的收获体会。现将部分委员的感言摘编如下。
黄宇红委员: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让我深刻感受到北京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强大活力和引领作用。作为中关村泛联院院长、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我有幸深度参与“中关村论坛平行论坛-6G技术与产业创新论坛”,分享了关于“多样化场景驱动的6G网络”的内容,提出了智简内生6G网络构想。
随着AI大模型、智能体、具身智能等技术和产品的加速发展,智能普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刚需,需要加快推动移动网络从5G时代的万物互联到6G时代的亿智互联。为满足网络通感算智新能力需求,并能够最简化灵活匹配多样场景,中国移动联合中关村泛联院提出了智简内生6G网络,并发布业界首个“智简内生6G原型系统”,希望将6G网络聚合成为相关业务能力的“平台”,通过功能和资源的按需编排和组合,实现功能可插拔、网络可定制,为用户提供多样化信息服务。
在本次论坛上,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发布《北京6G创新发展白皮书(2025)》,这一“北京方案”不仅展示了北京在6G技术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也为全球6G发展贡献了智慧。
我相信,通过全球合作和技术创新,6G技术将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注入新动力。我们期待与更多的合作伙伴携手,共同探索6G技术的无限可能,共同书写北京科创故事的新篇章。
李立东委员: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3月31日,我有幸参加了2025中关村论坛——侨海创新发展论坛。这场以“侨聚智慧·智启新程”为主题的盛会,汇聚了全球重量级的专家学者与海内外领军人才,围绕海外创新生态构建与AI融合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侨团负责人、高校侨联代表等550余人齐聚一堂,线上观看量更是达到了520万人次。
论坛现场举行了校地侨联合作意向签约仪式,我作为高校侨联代表与海淀区侨联签署了合作意向书。未来将整合双方资源,围绕国际交流合作、华裔青年培养、技术成果转化等领域搭建长效平台,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侨联组织服务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侨界力量。
通过参与本次论坛,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正在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使命。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我将把这次论坛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切实转化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动力,为首都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陈春英委员:中国科学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5年3月28日,以“开放共享·协同创新”为主题的中关村论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共享论坛暨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大成果发布会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召开。来自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主要科学家,法国、日本等海外专家学者代表、各科技设施的研究机构用户和企业用户约360人参加论坛。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科技设施集群效应更加突出。
本次论坛,我本人围绕同步辐射赋能纳米生物医学的创新研究和科学研究进展情况发表主旨演讲,有幸参加了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的验收,见证高能同步辐射光源已出光以及一期线站正在建设中。这些大科学设施既是科研利器,支撑大科学计划,正成为全球科学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同时与前沿产业应用紧密结合,撬动关键技术突破,培育新兴产业集群,将为科技强国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王仲远委员: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

王仲远委员在3月30日“北京国际青年创新发展论坛”上作为北京青年人才代表向全球发出“聚北京·创未来”邀约
今年中关村论坛的主题是“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具身智能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方向,也是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的战略支点,当前仍处于类似无人驾驶十年前的早期研发阶段。在3月29日的“未来人工智能先锋论坛”上,智源发布了全球首个开源跨本体具身大脑RoboBrain及跨本体具身大小脑协作框架RoboOS。目前,RoboBrain已通过RoboOS部署在了瑞尔曼单臂机器人、松灵双臂机器人以及宇树人形机器人等多种不同品牌、不同构型的机器人上,在全球首次实现了跨本体群体智能,为构建具身智能开源统一生态、加速场景应用提供了底层技术支持。
北京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领先地位与其持续优化的人才生态环境密不可分,这是一座引领未来、创造未来、充满无限可能的城市,在北京只要有能力、有梦想,都能找到自己的舞台。在3月30日的“北京国际青年创新发展论坛”上,我作为北京青年人才代表向全球发出“聚北京·创未来”的邀约,希望与全球优秀青年人才一起,共创智能时代新未来。
何银萍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协会非药物疗法工作委员会副会长,海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何氏通络开结术代表性传承人
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三山五园非遗作品展,我们北京市政协非遗传承委员工作室也参与进来了,很荣幸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在如此规模的国际盛会上向国内同胞和各国友人们展示我们中华非遗国粹,同时通过这个平台也给了我们与当前国内外最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交流学习的机会。
近几年,随着AI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机器人行业也在快速更新迭代。在今年的中关村论坛年会上,我们也带来了非遗中医创新机器人——“智能AI罐疗仪”小何,它可以模拟人手的按摩,达到拔罐的效果,帮助患者疏通经络、调整气血,在我们团队不断的创新优化下,这款机器人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将古老的中医技艺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提高了治疗效率和效果,还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中医,能助力非遗的活态传承,这是这个时代给我们的新使命,也是新机遇。如何更好地将新质生产力与中医药技术相结合,实现中医药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仍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未来,我将进一步发挥委员的作用与专业优势,为中医振兴、为北京高质量发展积极建言献策,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