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幼有所育、幼小科学衔接?多位政协委员建言献策

日期:2025-01-16    来源:新京报

字号:        
  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期间,来自社会各界的政协委员积极履职,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建诤言、献良策。
  马春秀委员:在幼儿园、托育机构推行0至6岁“托幼一体化”
  “当前人口出生率显著下降,部分幼儿园出现‘招生难、资源过剩’,与此同时托育机构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较为困难。”北京市政协委员、昌平区政府副区长马春秀表示,从保障人口均衡发展、调配幼儿园闲置资源和满足家长们的现实需求来看,推动托幼一体化势在必行。在有条件、有意愿的幼儿园、托育机构推行0至6岁“托幼一体化”,有利于满足广大家庭对“质优价低”托幼服务的需要,并减轻家长在婴幼儿入托后再次择园的压力。这也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
  马春秀建议首先创新一体化政策保障,开展托幼双向延伸实践。政策上全面梳理整合托育和学前教育两方面政策,实行一体规划、一体实施、一体保障,出台0至6岁婴幼儿发展要点与支持策略。建立完善奖补标准,加大对“托幼一体化”试点机构的财政和金融支持,给予开办和运营补贴。并探索建立分年龄段的差异化补贴政策,在确保托幼机构正常运营同时减轻家长育儿负担,提高生育意愿。
  同时,还要理顺“托幼一体化”管理体制,实施托幼统筹管理机制。由教育与卫健等部门共同研究制定“托幼一体化”发展规划。优化登记注册流程,为机构设立、登记、备案等提供便利服务。整合管理平台,打通北京市学前教育和托育管理体系界限,建立健全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信息平台,明确托幼机构0至6岁婴幼儿一套材料共享互认,提高托幼服务供给水平和质量。
  三是建立一体化教管标准,完善托幼教育规范体系。创设“一体化”课程标准,同时在师资上打通托育服务与学前教育职业资格通道,优化职称评价标准,鼓励高校拓展0至6岁师资培养学科建设。并建立完善保育教育从业人员培训和考核制度。
  此外,还要明确 “托幼一体化”质量标准,统一规范保教质量、师资力量、卫生健康、环境设施、安全管理等多方面内容;健全托幼服务质量评估监测体系,依据不同年龄特点和差异性特征建立指导评价标准,加强评价结果应用。
  朱春梅委员:探索家庭式托育等新兴托育模式
  让“小小孩”更好成长,也可以探索不同的托育模式。北京市政协委员、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朱春梅认为,家庭式托育作为一种新兴的托育模式,可以与其他类型的托育机构相互补充,丰富托育服务的种类和形式,满足不同家庭的多样化需求。
  朱春梅也提到,家庭式托育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范,从业人员资质参差不齐,监管难度较大,部分家庭托育点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家庭式托育的质量和信誉,也制约了其健康发展和推广。
  有法可依是前提,朱春梅建议在现有《家庭托育点管理办法(试行)》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家庭式托育的设置标准、服务规范、人员资质要求等,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同时,建立健全家庭式托育的监管体系,明确卫生健康、市场监管、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的监管职责。加强对家庭托育点的日常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完善备案管理制度,简化备案流程,方便家庭托育点的设立和运营。
  针对从业人员资质问题,朱春梅表示要建立家庭式托育从业人员的培训体系,定期开展保育教育、卫生健康、心理健康、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培训,并建立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确保从业人员具备相应的资质。
  为促进家庭式托育发展,政府也应加大支持力度,在税收、租金、水电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减免或补贴,降低家庭托育点的运营成本;为家庭托育点提供土地使用、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其改善办托条件。
  此外,还要促进资源的整合与合作,推动家庭式托育与社区资源的整合,形成社区支持家庭托育的合力,社区可以为家庭托育点提供场地、设施、人员等方面的支持。搭建家庭式托育行业合作平台,促进不同家庭托育点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大型托育机构、早教机构等的合作,形成多元化的托育服务体系。
  窦桂梅委员:建议成立幼小衔接创新发展联盟 研发课程体系
  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期间,来自教育界别的北京市政协委员,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带来了《关于构建双向奔赴的幼小衔接教育体系的提案》。 式施行,其中第五十九条明确提出,“幼儿园与小学应当互相衔接配合,共同帮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幼儿园不得采用小学化的教育方式,不得教授小学阶段的课程,防止保育和教育活动小学化。小学坚持按照课程标准零起点教学”。
  在窦桂梅看来,目前在实际操作中,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仍然面临“非双向、不科学”的挑战,这是由“多重断层现象”导致的,比如师生关系断层,一年级儿童入学后,离开了幼儿园中如同“第二母亲”的教师,面对要求严格、期望高的小学教师,师生关系出现断层,学生压力增加。同时幼儿园相对自由、自发、自主的学习环境和小学也有不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学习方式,也变成了科目学习和班级集体授课制,学生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适应时间也会变长。
  如何有效实现幼小科学衔接?窦桂梅建议,由行政部门主导,牵头成立“幼小衔接一体化创新发展联盟”,系统推进幼小科学衔接工作,建立一个统筹协调机制,形成市区两级统筹、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打造一批示范基地,定期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组织专家团队研制一套符合北京实际的幼小衔接课程体系,在师资上要培养一支专业队伍并加强系统培训,还要构建一个支持网络,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各方资源,加强园校家社政合作与协同推进,凝聚理念共识,立足儿童可持续发展,营造并优化良好的共育生态。
  其次,要科学规划系统性育人体系,寻找幼小贯通培养的衔接点。窦桂梅建议,可以采用打破物理空间、互相游学的方式,帮助幼儿做好身心准备与适应的衔接。设置全天候班主任的方式进行生活准备与适应的衔接,小学设置正副班主任和第三班主任,建立安全自由亲密的师生关系。在课程上,尊重幼儿园与小学不同学段的特点,通过双向构建“课程桥”的方式,进行学习准备与适应的衔接,设置3至7岁系列衔接课程内容。杨菲菲 王贵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