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期间,来自社会各界的政协委员携带群众心声,积极履行职责,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卢长林委员 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公众对于养老服务和医疗照料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来自民建界别的市政协委员、北京朝阳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卢长林长期关注养老问题。经过大量调研与思考,他今年提交了一份《关于提高我国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和普惠性的提案》,建议加强各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养老服务连续性,推动医养结合,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
“确保医疗卫生服务和长期照护服务之间的合作和衔接非常必要。这将有助于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增加患者获得感,从而使养老服务更具可及性和普惠性。”卢长林说。
卢长林以朝阳医院举例,该院设立了老年专科“诊疗岛”,为老年患者提供“打包式”的医疗和照料服务。他建议,医疗系统和社会服务机构应建立协同机制,通过信息共享、财政激励等方式,将服务项目有机联系起来,惠及更多老年人。
推动医养结合,还应重点提高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资源质量。卢长林建议,整合各类养老服务机构资源,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同时,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配备更多专业人才,通过增加政策扶持力度等方式,吸引更多专业医师投身养老服务事业。
许艳丽委员 推动区域一体化养老
来自社会福利和保障界别的市政协委员、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国际交流合作处(港澳台办公室)处长许艳丽很关注跨区域养老话题。她建议,通过均衡资源配置,进一步推动区域一体化养老发展。
许艳丽发现,近年来,部分北京老年人选择到天津市蓟州区,河北省“北三县”、秦皇岛等周边地区养老。“这种跨区域养老模式是老人的自主选择,也是养老市场的发展新方向,值得鼓励。”
“还有一些地方可以改进。”许艳丽说,比如进一步提升医疗资源服务水平等。区域交通一体化水平和适老化设施建设也有改进空间,车站、机场等公共场所的无障碍设施亟待完善。此外,养老机构应该引入更多专业化服务团队,满足老年人群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异地养老还可以成为推动三四线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带动当地康养、文旅、医疗器械、健康食品等产业协同发展。”
许艳丽建议,可以进一步均衡布局区域内养老资源配置。比如,引导一线城市丰富的老年病医疗资源向周边养老承接城市辐射,打通交通、公共文化等相应配套资源等。“区域一体化养老,关键是要做好统筹规划和政策配套。”
杨筑慧委员 为居家适老化改造提供资金支持
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杨筑慧认为,面对99%以上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的现实,家庭和社区的养老功能应该得到更充分的支持。“居家养老意味着,老年人的照护工作很大一部分是由家庭成员承担的,在调研中,有些高龄老人家庭中,高龄老人的孩子已经是低龄老人,老人照顾老人,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可以更充分。”去年,北京市提供居家适老化补贴的政策是积极的尝试,她表示,为居家适老化改造提供资金支持很有必要。
“家庭生活在社区中,社区的养老功能也可以更加完善。比如说,很多老年人存在慢性病,需要定期去医院取药,那么老年人的慢性病管理,社区可否提供帮助?比如社区取药,老人只需在社区拿药即可。当然这需要更多的人力成本,需要政府和社会提供支持。”杨筑慧说。
此外,她认为,老年人的娱乐生活也值得关注,他们的闲暇时间多,除了老年大学、书法、绘画等传统的活动之外,还可以开发老年人的益智玩具,让老年人通过玩有益身心、锻炼脑力的玩具度过闲暇时间,也是值得尝试的。“儿童有儿童的玩具,老人也可以有老人的玩具,很多老人闲着就刷手机、看短视频,不如玩玩益智的玩具,还能减缓智力衰退。”(李祺瑶、徐慧瑶、叶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