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首都体育事业发展

日期:2024-02-18    来源:北京观察

字号:        

  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是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必然要求。市政协民生建设民主监督组围绕“推动首都体育事业发展”,就《北京市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2021年-2025年)》实施情况,开展专项民主监督。

▲2023年11月15日,市政协民生建设民主监督组考察燕山体育馆

  监督组在深入学习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的基础上,召开了情况通报会,听取市体育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园林绿化局情况介绍;开展了实地考察,到东城、朝阳、海淀、丰台、通州、昌平、房山等区,了解潞城全民健身中心、什刹海体校、燕山怡园体育公园等场地设施项目建设、改造与管理等情况;组织了专题研讨会,全国、市、区三级政协委员交流发现的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开展了专题网络议政,通过委员履职平台向全体市政协委员征求意见建议,共开展各类活动13次,220余人次参加。

▲2023年5月25日,市政协民生建设民主监督组考察潞城全民健身中心

  委员们表示,北京市始终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健身需求为着力点,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规划建设布局不断优化完善;群众身边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有效供给不断增加,部分目标任务已提前完成;重点场地设施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打造城市健身新地标;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运营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建成了北京健身地图平台并投入使用。

  但总体来看,体育设施供给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与群众日益迫切的健身需求仍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政策执行还不到位,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力度有待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管理与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加快补齐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短板既应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又应立足当下、符合实际,做好基础性、服务性供给。

  一是优化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布局。深化部门协作,健全项目建设市区联动机制,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涉及多个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形成工作合力。注重统筹规划,在区域综合开发、城市升级改造、人居环境整治、市政设施提升等过程中,预留足够的可实施用地空间,加快推进一级土地开发,体育类公益用地项目提前交政府收储,尽快推动落实体育规划用地。优化资源分布,空间上,探索多功能、多类型场地设施的设计布局,加强管理和引导。地域上,在核心城区不追求“大而全”,建设灵活多样的场地设施;郊区因地制宜建设户外运动等多类型场地设施。

  二是持续推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梳理可用的城市空闲地、边角地、公园绿地、城市路桥附属用地、厂房、建筑屋顶等“金边银角”空间资源,以及可复合利用的城市文化娱乐、养老、教育、商业等其他设施资源,嵌入式建设兼容性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适当引入潮流项目,增强体育健身设施的多样化、全龄化和科学化。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性,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形成以财政投入基础设施配套、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运营的多元主体格局,参与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建设和经营。鼓励建设灵活性健身场地设施,在符合相关规划前提下,以租赁方式向社会力量供地,依据“临建设施”相关办法管理,建成开放达到约定条件和年限后可协议出让。加大智能化设备投入,注重健身设施数字赋能,可建立个人运动健康档案,与手机“一键”生成健身数据、体测报告、运动建议等,提升健身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针对性。

  三是进一步提高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管理和服务质量。完善管理监督长效机制,出台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体育、财政、市场监管、属地、产权单位等各方工作职责,拓宽维修资金来源渠道,跟进器材厂商售后服务,配备维修保养队伍,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行之有效、操作方便的长效管理措施和管理办法,定期对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维护情况进行督查和评比,奖励先进、推广经验做法。建设体育设施统一采购平台,对相关企业和产品登记造册,实行准入和备案管理,保障体育设施质量。强化服务与安全意识,提升配套服务水平,提升安全管理能力,提高急救人员安全意识和救护水平,完善全民健身相关运动意外伤害保险,进一步保障健身人群合法权益。优化管理模式,采取公建民管的办法,在保证公益性的前提下,实行分区域、分时段和有针对性的收费政策,为体育低消费人群提供基本体育服务保障,分流体育中高端消费人群,提升体育场地设施服务效能。完善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等体育场馆设施管理和收费等配套政策,鼓励有序向社会开放。

  四是多管齐下用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发挥体育社会组织作用,构建首都体育健身社会组织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用好社会体育指导员,建立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长效志愿服务机制,鼓励体育相关专业大学生、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定点进驻体育公园、社区健身场地等,维护管理场地设施,服务指导群众健身,进一步提高科学健身水平。强化体育消费扶持政策,发放“全民健身消费券”或“全民健身卡”,凭卡到各付费运动场馆刷卡消费,激发群众健身热情。推动体医融合发展,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中增设“体医融合”设施,以新增体验功能、嵌入科技和健康等元素的方式,推动社区健身设施和体育场馆的创新升级。打通北京市体育、卫生、教育联合培养体系,打造体医融合一体化发展的路径模式,积极推广“运动处方”,让更多人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在体育锻炼中乐享“康养”。(市政协民生建设民主监督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