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政协调研特色 提升协商议政质量

日期:2025-01-21    来源:北京市政协研究室

字号:        
  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其作用发挥靠的不是“说了算”,而是“说得对、说得准”,这就对政协调查研究工作提出了更高标准。不调研不协商、不调研不建言,调查研究已成为政协履职的基本功和“压舱石”,是专委会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下面,我结合近期对系列重要会议精神的学习和履职实际,就如何培育政协调研特色、提升协商议政质量谈几点认识和感受。
  一、结合政协特点,选准调研协商切入点
  政协在长期的履职实践中,已逐步形成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选题原则和“党政所需、群众所盼、政协所能”的选题标准。在坚持好这一重要原则和标准的基础上,选准政协调研协商的切入点,还应妥善处理好四组关系:一是宏观与微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并不是一定要选择那些宏观大题开展调研协商,题目过于宏大,往往导致调研协商难以聚焦、泛泛而谈。分析全国政协近年来的协商议题可以发现,除议政性常委会会议的协商议题较为宏观外,其他各类协商议题特别是双周协商会议题基本聚焦的是某一领域的具体问题,如中小学教研体系建设、加快社会适老化改造等。议题越聚焦,协商越深入,成效越显著。因此,在议题选择上,切入口应做好大小结合,更多地用“小切口”来做好“大文章”,推动“大发展”。二是综合与专业。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往往是多种利益交织,具有综合性、复杂性、艰巨性。专委会选题时既要立足专业优势,更要着眼全局,多关注一些系统性、全局性的议题,多选择一些单个部门难以解决、需要多部门协作的综合性“疑难杂症”。三是短期与长期。政协议政建言往往需要久久为功的恒心和毅力,紧盯某一问题持续跟进,开展深化、细化、具体化研究,演好履职连续剧,助力问题破解和工作改进。四是现实与未来。政协有条件在关注当下问题的同时着眼长远,围绕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组织开展一些超前研究,为党委政府提供具有前瞻性、启示性的对策建议。
  二、突出政协优势,提升调研协商质量
  政协调研与党政部门调研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首先,政协是由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组成的,具有智力密集、联系面广的优势。政协调研应充分发挥委员主体作用,用好委员的专业特长和界别代表性,广泛邀请不同党派、不同界别、不同专业的委员参加,实现对问题的多维度“综合会诊”,提出更具专业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其次,政协作为协商平台,具有位置超脱、包容性强的优势。可以组织委员、民主党派成员、专家学者、界别群众、社会组织与党政部门等在政协协商平台上平等协商,站在更为客观公正的立场上观察分析问题,不受利益羁绊地提出意见建议。再次,政协作为党政“智囊团”,具有“冷思考”的优势。政协调研没有党政部门的调研那样明确的任务导向,有时间有力量对一些问题组织开展前瞻性研究和持续性调研,多想些长远、多些“冷思考”,推动调研协商走深走实,更好服务改革发展大局。
  三、立足政协职责,加强思想政治引领
  调查研究不仅仅是政协提高建言资政水平的有效途径,更是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的重要方式。必须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中心环节,贯穿政协调研协商的全过程,妥善解决好“谁引领、用什么引领、怎么引领”等问题。一是加强党建引领。在调研组中组建履职临时党支部,由既具有议题专业背景又富有党务工作经验的专委会分党组成员担任书记,充分发挥党员委员在调研工作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二是坚持学习为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引领调研。依据调研议题,梳理汇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论述及相关重要政策文件精神,为调研提供政策理论指引;创新运用专家讲座、现场教学等多种形式,推动学习走深走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统一到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上来。三是将协商贯穿政协履职全过程。坚持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让参与调研的各方畅所欲言、充分发表意见,商量得越多越深入越好,通过商量出办法、出共识、出感情、出团结。(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常委、教卫体和文化文史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