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北京市政协与市委统战部联合召开议政会,围绕“推进城市运行和管理数字化打造高水平智慧城市”议题进行协商议政。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出席会议并讲话,市政协党组书记魏小东,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殷勇,市委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孙梅君,市政协副主席、台盟北京市委主委陈军等领导出席。
会上,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代表人士以及有关专家通过重点发言、即席发言和补充发言等多种形式,对我市打造高水平智慧城市提出意见建议。其中,北京市政协委员,台盟北京市委常委,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冼海珍,代表台盟北京市委作题为《设立社区信息规划师,夯实智慧城市基础》的重点发言。
冼海珍在发言中指出,调研发现,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原有的智慧应用系统效果并不理想。在打造智慧社区的过程中存在顶层设计需进一步加强,智慧社区系统尚未与全市政务系统、社会各类应用等实现紧密衔接;现有智慧应用实用性、便利性不够;街道社区工作人员信息化意识不够强,在社区治理中信息化手段发挥作用还不充分等问题。
近年来,我市在城市更新行动中引入责任规划师,让专业的规划师下沉社区和居民一起做规划,取得了显著成效,群众满意度很高。为此可以参照责任规划师的做法,为社区设立信息规划师,让专业机构和人员下到社区,把专业知识和理念带过去,和管理者、居民一起做智慧社区的规划设计建设,夯实未来智慧城市的基础。
最后,冼海珍在发言中提出以下建议:1、信息规划师在智慧社区建设中,主要发挥好三种作用。一是“规划设计师”。深入社区了解管理者和居民需求,梳理政府及社会所能提供的服务资源,做好智慧社区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在建设过程中全程参与并根据实际情况对规划和设计进行调整。二是“信息指导员”。通过扎根基层与管理者和居民日常交流互动,在规划设计和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影响和带动管理者增强信息化意识、转变理念,提升运用信息化手段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也对居民进行宣传培训,让他们更好使用系统,充分融入智慧时代。三是“协调联络人”。做好统筹协调,促进智慧社区系统与全市政务系统、社会各类应用的有机衔接,实现社区服务与政务服务、社会服务的高效融合。
2、以引入高校人才为切入点,逐步壮大社区信息规划师队伍。我市责任规划师的引入有多种形式,比如海淀区采取的是“1+1+N”机制,即1个全职街镇责任规划师、1个高校合伙人和 N 个设计师团队,该做法其中一个显著特色就是高校合伙人,由高校选派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与各街镇加强对接,做好规划编制的把关指导。引入社区信息规划师,先期可以采取由高校信息化专业教师和本硕博学生组成研究团队,与社区进行对接,参与智慧社区建设。待时机成熟、条件完备,可以将社区信息规划师范围扩展至科研院所、公司及社会专业团队,为智慧社区建设进一步凝智聚力。
3、由政府部门牵头,完善社区信息规划师配套政策保障。我市责任规划师制度之所以取得良好效果,主要在于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牵头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机制。可借鉴此做法,由市经信局牵头,探索建立北京市的社区信息规划师机制。具体来说,一是研究制定关于社区信息规划师的管理保障等配套政策,确保该项工作顺利开展;二是选择条件成熟的区或街道,以试点形式推进;三是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形成有力有效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