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全会专题 > 政协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 > 媒体关注

苏志民委员:建议打造不同商圈 让消费者在北京购遍全球

时间:2022-01-07   来源:北京时间

  1月6日下午,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记者会召开,委员们围绕“聚焦五子联动建言资政,助推首都高质量发展”主题,回答大家提问。

  就北京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话题,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一轻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苏志民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于北京市民如何不出市就能买到全球好物,苏志民提出了几点完善方向:

  一方面是要在全球消费品牌的距离上进行完善。提高北京国际消费国际化水平,让消费者在北京就能购遍全球,首先是要打造不同的商圈。如北京的SKP、王府井、西单等。据悉去年SKP销售额很高,约有一百六十亿元,这还是在疫情的情况下。

  商圈之外,还有免税店的设计。虽然相对于海南全岛开放的免税来说,北京的免税店还不够便利,但是起码还是创造了条件,让广大市民有商圈的选项、免税店的选项。

  首店首发也比较关键。陈市长的政府报告里也讲了,北京这么一个超大型城市,几千万人口,必须加大国际化品牌的首店和首发。

  苏志民表示,上述所言的建设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要提高消费者购物的便利性。在调研中,苏志民团队发现,北京的免税店品类不多,限额比较低——5000元,而且必须本人到场消费,无法进行电子化操作。可见,北京市一定要加快国际化购物的便利化手段。

  对于北京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苏志民还关注到如何在本土的民族品牌传承之下提高北京国际化消费的水平。“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苏志民表示,中国的制造业的发展很快,特别是消费品提升非常快,产业链非常完整。一些年轻消费者也并非一味追求LV等传统国际品牌,不少小众时尚受到追捧,不少年轻人热爱国潮。

  所以民族品牌发展要注重消费市场。“我们过去只重视渠道,不太重视消费。”苏志民介绍,现在结构性改革,由消费端倒逼供给侧,倒逼企业要创新。所以民族品牌既要重视渠道也要重视消费,即渠道和消费要双轮驱动。

  其次,品牌和文化必须深度融合。品牌怎么来的,是因为有持续的品质,没有品质的保障,不可能形成品牌,即使有品牌也可能是昙花一现,不可能形成百年品牌。品质积累的背后一定有它的文化,所以品牌和文化必须要深入融合。

  第三方面,北京一定要下大力量发展会展经济。以德国为例,德国国家不大,但几大城市全是会展,德国的服务业破坏率最低,如最低碳,但是收益持续增加,影响力倍增,因为德国的会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单一会展割裂,而完全是围绕会展建立的一个系统工程,如取得会展证后,几天内坐地铁都是免费的。实际上,北京现有的大数据信息化完全能达到。

  第四个方面,在大力发展北京高端产业的同时,也应提倡发展服务民生的产业。北京是一个超大型城市,几千万的市民有需求,特别是服务民生、保障民生方面,不能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