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全会专题 > 政协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 媒体关注
时间:2021-01-23 来源:北京青年报
原标题:北京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昨日举办专题协商会 大有“钱景”夜消费 配套还需补短板
协商会亮点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挥消费对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昨天,北京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举办推进“传统商圈改造提升,培育高标准高品质消费示范区”专题协商会。会上,多名政协委员就北京传统商圈改造、繁荣夜经济发展等问题建言献策。市城管委等北京市相关委办局还通过视频的方式对委员的部分建议进行了现场回应。
延长博物馆等室内场所
开放时间
来自经济界别的市政协委员,北京日东升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北京市喜隆多购物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东晖认为,目前北京市夜经济发展存在点位单一或仅在局部区域发展的问题。
他建议培育高标准高质量消费示范区,不仅仅要提供夜经济消费场景,更需要配套可供夜间消费的场所,比如提供“集装箱式”花车等多种方式丰富夜经济,让消费场所触手可及。但具体到何种业态更加适合夜间发展,他表示,需要各个街道和社区结合自身的情况引入,比如周边大学较为聚集的社区可以引入更加年轻的消费业态。
来自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的市政协委员,振兴国际智库理事长、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兼)李志起也认为,北京尤其缺乏冬季夜间消费的场景。比如冬季,比较适合游博物馆,但博物馆普遍开放时间有限,馆内也几乎没有吃饭的地方。
刘东晖委员也认为,北京作为北方城市,在冬季消费问题上,由于季节原因存在短板。那么,最主要的措施就是尽可能地拓展室内空间的消费场景,并延长开放时间。同时,博物馆等公共场所周围的餐饮配套设施要逐步完善。
构建夜游场景
打造特色探访路
来自经济界别的市政协委员,北京兆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爱步贸易(ECCO)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王全也对北京夜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十分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北京作为文化中心,有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高品质商务人群,他们最喜欢消费文化产品。同时,北京作为古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大批高等级的文化设施、艺术院校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对此,王全委员建议,应该由北京市各文化部门牵头,以各区及街道属地为阵地,调动各商圈政、企、商资源协同,建立平台,促进传统商圈、文化艺术公司、高等教育院校结对子,共同创新研策,重点是打造夜游文化场景,形成知名的夜间文化消费IP。
王全说,北京可充分依托地域文化,构建夜游场景,比如打造“大运河夜游文化线”“中轴线夜游文化线”;依托北京古都文脉,打造“朝代文化夜游线”;依托京剧文化和星盘密布的戏园子,打造“夜间京剧文化演出节目单”。“以点带线形成夜间特色探访线路,让一条条充满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夜游线路,构成丰富多样的北京文化夜游地图。”王全说。
今后商家设置标牌
应更灵活多样
会上,来自经济界别的市政协委员,北京肯德基有限公司总经理赵莉谈道,一些商业街道在建设改造过程中,为了达到规范统一的效果,出现了牌匾大小一样,字体一样的“千店一面”现象,导致商家的个性消失,也让商街失去了活力。
对此,北京市城管委二级巡视员谢国民通过视频进行了回应,他介绍,市城管委和商务局已经注意到相关问题,未来要站在商业街区的角度上,让商业和企业在设置标牌的过程中更灵活、更方便、更多样。(刘洋)
精彩观点
来自科技界别的市政协委员、中关村微纳能源投资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佘京学:
“北京将建设全球科创中心,但仍面临较大的人才发展问题,因此应该放宽高端人才的进京门槛,有针对性地对各类高端人才制定引进政策,同时进一步提高高端人才的待遇。”
来自致公党界别的市政协委员、中央新影集团文创中心主任胡永芳:
“当前北京的夜间经济餐饮消费占比较高,文化消费尚待挖掘,高品质化的文化休闲娱乐场所较少,文化艺术同餐饮、购物等其他消费业态的融合程度较低。应该挖掘北京的文化内涵,鼓励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剧院等文化场所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延长开放时间,策划开展夜间文化活动,激活夜间文化消费;可在条件成熟的景区策划推出具有北京特色的公园之夜、嘉年华和露天表演等夜间娱乐项目;打造和推广夜间体育赛事品牌。”(雷嘉 蒋若静 董鑫 武文娟 崔毅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