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专题专栏 > 全会专题 > 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 建言献策
来源:人民网-北京频道
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如何进行文化遗产保护,是本届政协会上委员热议的话题,万建中委员和宋大川委员的观点不约而同,北京的古村落是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连同地下文物和非遗项目,这些往往在公众视线之外的遗产亟需得到抢救性保护。
曾多次到京郊古村落调研的万建中委员告诉记者,北京市近几年把远郊区县古村落的保护提上了日程,但除了少数国家级保护村落之外,大多数村落并没有系统的保护规划,他认为古村落从建筑到民俗都是考量北京历史的重要坐标,也在提案中建议政府加大财政投入,万建中表示,传统村落也是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有机组成部分,农业社会遗留下来的东西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应该存在,这样我们就能从北京看到它发展的基本脉络。
宋大川委员也在小组会上提出,古村落保护是当务之急,根据他的统计,目前北京市名列国家级保护名录的古村落只有包括门头沟区爨底下村在内的5个,备选的也只有13个,数量很少。他结合实地调研的发现,建议政府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着意保留传统的建筑风格,建筑修缮也要修旧如旧,避免破坏历史感,各个村落的成因也各不相同,不能搞“一刀切”,才能保留古村落的个性。宋大川说:“这些村落的形成有的是由于军事,有的是由于移民或者商业,还有的是属于交通的要道,保护它的风貌并不是要千村一面,保护它的成因以及核心的文化内涵,各个村落之间的差别感,你才能体会到。”
除了同时关注古村落保护之外,两位委员也都关注那些看不见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宋大川委员连续9年提交了关于北京地下文物保护的提案,北京市在去年3月出台了《地下文物保护办法》,规定超过2万平米的土地一级开发必须提前进行文物勘探,但宋大川委员认为还应该把更多的建设行为纳入法规覆盖的范围,宋大川说:“像交通建设,北京市建那么多的公路,建设面积都超过两万平方米,但没有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还有一些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同样都是建设项目,应当都执行北京市的《地下文物保护管理办法》。”
而比起实体的文物和建筑,万建中委员更关注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认为这些遗产跟北京的历代建筑、古村落和地下文物一起,构成了北京的历史文化图谱。万建中说:“像北京的方言,民间工艺以及市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它的这种流失是不知不觉的。北京可以搞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中心,现在各个区县都有,但是没有市一级层面的,这可以成为北京的一个文化窗口,能够强化北京人对自己的历史记忆。”
来源:人民网-北京频道
2015-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