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问题关系国计民生,牵动民族未来。今年两会上,有关高等教育问题的提案亦受到广泛重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委员们都发出了哪些声音。
罗永章委员:
建议博士生毕业时间弹性化管理
在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委员罗永章提出《关于调整博士研究生学制的提案》,建议合理调整博士生学制及毕业考核标准,更高效地为国家培养真正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博士生延期分为合理和不合理两大类因素。”罗永章分析,有的博士生研究课题难度大,其科研工作不仅是完成一篇学位论文,更是在某一研究领域拓荒,这类有原创性和突破性的科研工作本身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延期在所难免。还有部分博士生对学业不够专注,将精力分散于其他事务上,如兼职、工作、家庭和生育等,或者科研能力不足,难以按时完成学业导致延期。
“延期毕业生无法享受国家助学金的资助,在承担科研、论文的压力之余,还要负担学费、住宿等费用,压力巨大。”在罗永章看来,特别是为了高质量学术成果而主动延期的博士生,本应凭借优良的成绩收获自豪和自信,结果却被多次延期折腾得灰头土脸,甚至被不了解情况的用人单位质疑学术能力而遭遇不公平待遇。
为此,罗永章建议对博士生毕业时间实行弹性化管理。遵循科研规律,深入了解各研究领域的普遍研究周期,合理制定博士生学制,以保证大部分学生可以不必延期而正常毕业。同时,制定科学的延期管理制度,使满足合理延期条件的博士生获得充分的时间,并通过设置资格考试、中期考核等方法,对不专心学业或科研能力不足的博士生进行严格监管,避免不合理延期,必要时及时淘汰。
“要打破唯论文、唯影响因子的误区。”罗永章还建议制定多元化的考核标准,将技术成果、专利成果、科研贡献等纳入博士生毕业的考核指标,鼓励学生追求高质量的、划时代的学术成果。
此外,他还呼吁合理配置现有科研和教育资源,提高博士生招生标准,严格把控博士生招生规模;增强博士毕业生的荣誉感、责任感,培养单位在培养过程中引进和重视心理咨询工作,为博士生创造自由的学术环境,并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
赵长禄委员:
高校要在基础研究和前沿交叉研究中
发挥突出作用
“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技创新正在释放巨大能量。在这演进变革中,前沿交叉研究是核心技术领域突破的关键。”
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赵长禄看来,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基础研究和前沿交叉研究中发挥突出作用,在相应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做出卓越贡献。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
赵长禄表示,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战略定位,坚持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高起点布局支撑原始创新、核心技术攻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与前沿交叉学科专业,建强人才培养体系;要遵循教育规律,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大前沿交叉领域课程供给,创新科教融合机制;要更加重视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汇聚人才队伍,组织高水平研究活动;要坚持系统观念,完善基础与前沿交叉学科长期稳定支持发展的长效机制,健全科学评价体系,改革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心无旁骛地把精力用在教书育人上、用在潜心钻研学术上,营造崇尚真理、严谨求实、追求卓越的学术生态。
王璞委员:
加大高校青年教师政策资源支持力度
高校青年教师是高校人才的储备力量和未来的中坚力量,如何引进、培养和用好青年教师,关系到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工业大学材料与制造学部教授王璞建议,加大对高校青年教师的政策资源支持力度,多维度制定学术评价考核制度,对于从事基础研究难以短期出成果的青年教师,可适当延长考核期。
“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在引进和培养环节尚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影响高校青年教师人才队伍建设。”王璞说,比如,部分高校在政策上存在“重视”引进人才、“忽视”培养人才,对青年教师的学术评价和考核制度的全面性、长期性和科学性仍需完善。
王璞认为,部分高校存在短视心态和“涸泽而渔”的行为,急于让青年教师在短期内出成果。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实行“非升即走”的“预聘-长聘制度”,要求预聘教师在经历五六年考核期后才能成为长聘教师。“‘非升即走’的压力造成青年教师聚焦于短平快的方向,集中于部分所谓的研究‘热点’,忽视基础研究和国家社会需求。”
对此,王璞建议,国家、地方和高校要保持高校青年教师政策的长期性和延续性,制定中长期高校青年教师的引进、培养政策,协调资源配置、梳理障碍,使引进的青年教师安心教学科研工作。高校要结合人才成长和发展规律,从人才培养、科研水平等多个维度制定学术评价和考核制度,平衡短期考核和长期培养的矛盾,鼓励青年教师安心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聚焦基础科学问题、聚焦国计民生的重点问题。“预聘-长聘制度”应合理设置青年教师刚入校后的免考核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