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委员您好,您在提案中提到现在博物馆讲解词内容比较单一,难以满足不同参观者的需求,我想请问,博物馆在为中学生群体设计讲解内容时,应更加关注哪些方面?”3月8日下午,在2022年全国两会北京市政协媒体云采访直播间里,人大附中高二学生、模拟政协团队队长杨钧天通过视频连线,对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进行云采访。
这是今年全国两会北京市政协媒体云采访活动的一个创新环节,邀请模拟政协师生代表参与其中,与委员共聚云端,进行视频采访。在北京市政协常委张毅,人大附中校长、模拟政协两会观摩指导教师刘小惠和思政教师蔡义武的指导下,杨钧天同学从学生群体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出发,结合委员提案,提出了关于改进博物馆讲解服务的问题。
“谢谢模拟政协同学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这实际上也是城市文化建设的一个方面。”大屏幕上,张颐武委员与“小记者”展开了互动。他谈到,学生群体包括少年儿童是博物馆、陈列馆重要的受众和服务对象,所以展陈活动和讲解设计应进一步考虑到他们的知识需求,如讲解词可以更加生动、细致和口语化,更加贴近中小学生的语言习惯,易于理解;可以更多的通过科技手段,如VR技术打造虚拟场景,让展品和场景“活起来”,增强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实际上不仅是解说词,还包括展览的内容、布展的设计等等都要更多考虑青少年学生们的需求,让大家更多地走进我们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当张颐武委员表示会将同学们的意见建议带上两会,反映给相关部门多做改进时,老师同学们一同鼓掌表示感谢。
图片
作为知名文化学者,媒体记者们就北京在全力构建全国文化中心过程中,如何发挥政府、社会组织、百姓各方力量向张委员提问。张颐武谈到,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一直都是一个各方积极参与的过程,不管是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标志性的中轴线申遗工程,还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都是在城市发展和有机更新中不断推进的。今后,一方面要更加凸显北京历史文化遗产在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作用,让公众和世界更加了解北京;另一方面要在活化中保护历史遗存,让人们感受到历史名城的文化氛围。“对于各方面的职责,政府的方向引领和财政支持是主导性的,至关重要的。再者,文化建设需要多方要素的参与,公众、企业、社会组织、文化学者等都处于文化建设之中,文化建设要突出公众的参与性,北京市民都是文化中心建设的贡献者和成果的享受者。每一个人要意识到我们的幸福感、价值观,都和本地的历史文脉、文化状况息息相关。”张颐武说。
在回答人民政协报记者“后冬奥时代北京可以在哪些方面持续输出北京精彩与中国力量”时,张颐武表示,“双奥之城”是一份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冬奥会的成功举办让中国对世界的善意、对全人类的贡献以及对人类美好未来的追求得以凸显。张颐武认为,利用好冬奥遗产可以从三个方面深化发力:一是持续发展冰雪运动,让冰雪文化持续焕发光彩。通过冬奥会,“三亿人上冰雪”的带动作用在北京得以凸显,也为北京今后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冰雪特色的场馆、设施、人才为今后开展全球性的冰雪活动提供了空间。二是持续促进中华文化和“一起向未来”价值观的传播,向世界传播中国精神和真诚友善的中国文化。三是在文化创意、科技和文化融合、文化产业促进城市发展等方面提供新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