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京全国政协委员|李景虹 邢念增 贺强:这几个百姓关心的问题,委员建言开“良方”

日期:2022-03-09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全国两会期间,来自社会各界的政协委员携带群众心声,满怀参政议政的激情与热忱,以饱满的精神、良好的状态积极履行职责,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诤言、献良策。一起聆听两会好声音。

  李景虹委员:

  让娃娃们“有园上”“就近上”“上得好”

  如今全社会聚焦并关注的热点——越来越多二孩、三孩家庭面临着父母工作与孩子照料如何平衡的问题。为此全国政协委员李景虹建议,鼓励现有幼儿园增设托管班,成熟社区建立幼儿日间照料中心,将幼儿入园年龄向下延伸至两至三岁之间,解决双职工无人照料孩子的问题。根据社会需求,探索幼儿园“半日制”“全日制”和“小时制”组合模式,将家庭照看与幼儿园托管有机结合起来。

  “政府应直接将学前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在财政预算中明确安排学前教育经费,新增教育财政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李景虹呼吁,加强公办幼儿园新建、改扩建工程,扶持发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鼓励成熟社区开办社区学前教育服务中心,提供方便就近的学前教育服务;将所有公立和私立幼儿园纳入监管范围,建立幼儿园品质诚信系统。对幼师和保健师实行信用制度和黑名单管理,严重的予以刑事制裁。

  “对于老百姓来说,为孩子创造健康快乐童年,满足群众‘幼有所育’的美好期盼,就是成功的学前教育。”李景虹说。

  邢念增委员:

  让老百姓少花钱、看好病

  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中央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助理、山西省肿瘤医院总院长邢念增提交了两件提案,只有一个目的——让老百姓少花钱、看好病。

  “看病难看病贵”是邢念增成为全国政协委员以来,始终牵挂在心头的事。

  症结一:药品通过谈判进入医保目录后,“进院难”。

  “为什么难?在我看来,主要与医疗机构‘国考’指标、医保总额控费及医疗机构储存药物成本等方面的因素有关。”为此,邢念增呼吁为国谈药品落地解除政策壁垒,“医保部门应将国谈药品纳入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协议管理范围,并在医保年度总额费用中扣除,使老百姓不仅‘用得对’,更加能够‘用得起’。”

  “一般来说,政策允许三甲医疗机构配备的药品总量在1200种左右,包括基本药物、集采品种和中药等。当前来看,大部分医疗机构的品种品规数量都已‘满额’,如果要引入新品种,就要把老品种‘踢出去’。”为此,邢念增建议医疗机构结合诊疗疾病谱,合理增加药品品规数,并且国谈药品不计入总数。同时,他呼吁完善各地方对国谈药品的“双通道”落地监测机制。

  症结二:受核心部件和技术限制,我国高端医疗装备主要依赖进口。

  “在手术机器人方面,目前几乎由国外一家公司垄断,亟须发展国产手术机器人,降低医疗成本。”对此,邢念增提出,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国产高端医疗装备从市场需求端的培育,尤其在国产品牌市场推广初期,尽量为刚刚起步的国产品牌营造可以更加快速成长的土壤,加快高端医疗装备国产替代速度。

  邢念增建议,系统全面推出高端医疗器械扶持政策,包括研发支持、技术创新、国产替代、人才鼓励、审批认证、国家高新、专精特新、税收支持以及各项专业政策支持,为高端医疗装备领域营造更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此外,各部门出台相关先进制造产业链政策,将我国成熟先进的大工业体系应用于医疗装备制造。

  “要鼓励上游集成商企业对下游零部件企业进行投资和产线升级,为高端基础制造产业链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邢念增说。

  贺强委员:

  以数字化采购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有利于中小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加速转型升级,有效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尽管大多数中小企业意识到了数字化升级转型的重要性,但因为自身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转型的程度远远低于大型企业的水平。”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表示,除建议继续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及生态体系建设、围绕中小企业生产、流通、服务各应用场景提供数据服务,建设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生态体系之外,应注重建议以数字化采购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采购对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起到重要的促进和引领作用,建议制定相应补贴政策,联动数字化采购平台,采取政府+平台补贴的方式,为中小企业发放电子采购券,在缓解中小企业压力的同时,推动中小企业在采购领域率先推进数字化转型。同时,也能培育和发展一批服务中小企业的数字化采购平台,并提供数字化经营的分析工具,鼓励中小企业利用采购数据进行生产经营决策,降本增效。”贺强表示。

  贺强还建议,应培育一批兼具数字技术能力和实体经济属性、对推动数字化转型具有较强促进作用的新型实体企业。让这些新型实体企业在深入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过程中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建议在金融、税收等方面加大对新型实体企业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它们在产业链、供应链领域的创新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