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佘京学委员,熟悉的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怀柔科学城。这座建立在曾经被称为京郊怀柔“西大荒”的不毛之地上的科学城,如今在科技强国的路上迈出了大跨步。作为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主力军和核心支撑,作为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深刻影响了怀柔区的发展、有力助推首都高质量发展,也深深影响了佘京学的职业生涯乃至人生。
风起云涌的80年代
21世纪60年代末,佘京学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干部家庭,家庭教育在他年幼的心里种下了家国情怀的种子。1980年,佘京学考入北京四中。“在北京四中的宝贵学习生活经历,是我们那代人形成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点,这个点对我的影响更是不可替代、难以磨灭。”
当时担任班主任的是全国优秀教师丁榕。“丁老师既是老师,更是妈妈。”丁老师的点点滴滴,佘京学都记忆犹新。“初一开学前,丁老师到全班51个学生家中一一家访,有时甚至冒雨前去,全班同学和家长都很感动。虽然学习很紧张,丁老师还经常带我们参加课外活动。记得初二那年,为了进行苦乐观教育,丁老师带领全班同学骑了200多公里山路去十渡,中间翻了三座大山,路上还遭遇了瓢泼大雨,但是我们始终斗志高昂、互帮互助、克服困难,一路骑到终点。这段往事一直是我记忆中的亮点,因为它磨砺了我的意志。”
“亲其师信其道”,丁老师的敬业精神和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对少年佘京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她身上,我看到了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品格和精神。”从那时起,佘京学也学着老师的样子,关心同学,经常为班里维修课桌椅。品学兼优的佘京学不仅在初中阶段连年评为三好学生、保送本校高中,还被学校树为学生榜样。
1984年国庆期间,正读高二的佘京学参加了国庆游行。顶着烈日集训、寂静深夜彩排。国庆游行当天云蒸霞蔚、人气蒸腾,佘京学所在的哑铃操方阵清脆的声响与万众欢腾的场景,深深烙在他心中,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的念头也越来越清晰。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佘京学考入北京大学国际经济系就读,掌握了扎实的经济学理论,为他后来的工作特别是参与怀柔科学城科技的开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北大四年的校园时光,佘京学无时不在学校的深厚革命传统、浓厚学术氛围中浸染,他立志要为国家建设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结缘怀柔科学城
金融是经济的血液。1990年从北京大学国际经济系毕业后,佘京学选择了到国有企业从事金融投资工作,运用所学助力企业发展,直到2001年。
这个历史时点,对首都科技创新工作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1999年,北京市政府成立北科建集团,先后开发建设并运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园区——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生命园等一系列国家科技园区项目,北京科技创新从此进入政府主导、产业化运作的新阶段。
2001年,佘京学慎重思考后加入北科建集团,专职从事科技产业园区建设运营工作。
位于海淀区东北旺的中关村软件园是他做负责人的第一个园区项目,“当初建的时候,那里还是一片拆迁后的农村荒地,我们跑资金、跑工程,按照世界领先的理念做项目方案……”如今,这里聚集着近700家国内外知名科技创新企业,早在2018年就以2.6平方公里的土地,创造了超过2500亿元的收入,真正的寸土寸金。2016年11月,随着国务院《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市政府《怀柔科学城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印发,佘京学作为怀柔科学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时任的党支部书记、董事长,也开启了职业生涯中最具挑战性、付出心血最多同时也让他最引以为豪的阶段,和这座科学城结下了不解之缘。
“科技创新是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动力,北京也需要这样一个创新的舞台,向世界展示我国的科技创新成果,怀柔科学城,当仁不让。”正是这样聚天下英才、建科技强国的情怀,让佘京学带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投入到怀柔科学城开发建设的各项“筑基”工作中。
“我们按照国际一流标准规划做设计,交叉平台项目、市政配套等更是得到了高质量开局和推进。”除了专业推进“城内”建设,“城外”设施佘京学也尽心竭力改善。怀柔科学城距离城区较远、通勤不便。佘京学在征求了怀柔区政府和轨道专家意见后,向市政协提交了《关于加快首都东北部轨道交通建设的提案》,建议尽快实施包括有市郊铁路S6线以及S6线北延线内容在内的方案,以解决科研人员通勤困难。据他回忆,提案提交后不到一个月,交通委等相关部门就提案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设立专项议题,有专人到怀柔了解情况、开展工作。
作为筑基人,佘京学对怀柔科学城的建设不仅体现在硬件上,更体现在积极谋划创新生态上。他认为怀柔科学城建设的关键,是在科研组织机制、项目开发运营机制、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组织机制三方面实现突破。为此,他在2020年北京两会上呼吁加快规划布局怀柔科学城的科技成果转化园,搭建科技成果产业化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一园一院一平台”(产业技术转化园、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发展运营平台)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形成发展闭环,解决制约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
科技创新说到底靠的是人才。为了助推“科学”和“城”更好融合,佘京学专门提出关于进一步完善怀柔科学城人才支持政策和公共服务配套的提案,推动北京市已有各类人才政策对入驻怀柔科学城有关研究机构和高校无差别开放。
作为筑基人,随着怀柔科学城的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佘京学也转战致力于怀柔科学城新的前沿阵地——服务国家实验室和战略科学家的中关村微纳能源投资公司。但是正如佘京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怀柔科学城承担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他将以一名市政协委员的身份,继续为怀柔科学城的发展尽心尽力。
本职履职相得益彰
2018年1月,佘京学作为科技界代表人士成为一名北京市政协委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他作为委员也积极履职:作为组长或负责人先后承担了市政协科技委“以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核心,努力将怀柔科学城建成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十四五’时期增强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三项重大调研课题并执笔调研报告、在常委会上发言,提交了8件提案,积极撰写社情民意信息,多次接受媒体采访,为推动怀柔科学城和北京科创中心建设献计出力。
针对“三城一区”联动不足问题,佘京学建议在市级层面成立统一管理机构和服务平台,推动“三城一区”优势政策交叉覆盖、规划建设相互衔接、资源和成果精准对接。
针对北京的创新能力与其创新资源不匹配的实际,佘京学建议构建以国家实验室建设为牵引的创新资源统筹新机制,通过管理运营新机制实现科研机制上的突破;探索建立创新联合体打通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市场化的链条。
虽然佘京学每周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但他认为本职工作和履职工作并不冲突,有很强的一致性,甚至能放大工作成果。“两者是相互成就、相得益彰的”“仅2018年一年,政协就有很多专题调研都是围绕‘三城一区’的,各界别的政协委员也出谋划策,给出了很多特别好的建议”“我通过提案提出很多建议都得到了相关部门积极回应,有的还得到了市领导批示和落实。北京‘十四五’规划编制期间专门征求委员意见,委员们的很多建议都在规划中得到了体现。”
如果说建设怀柔科学城增加了佘京学的人生高度,作为政协委员为国履职、为民尽责则开阔了佘京学的人生广度。“让我在更广阔的视界和世界里,为科技强国发出更多的光和热。”
从2014年佘京学到怀柔工作,到如今已跨入第八个年头。回首筑基科学城,佘京学说:“作为怀柔科学城、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我很骄傲!”放眼科创强国路,相信佘京学在政协这个大舞台上还将为建设怀柔科学城和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科技强国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