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交,在文化相通。
图书“走出去”是国际文化交流沟通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作用不言而喻。连续14年主持或主要参与重大国际出版交流活动,同时探索数字时代图书阅读新路径,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丽颖助推中国出版的“走出去”之路越走越宽广。
“引进来”带动“走出去”
2007年,有着多年报社及出版社工作经验的林丽颖来到以报刊、图书、文献资料、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文化信息产品进出口贸易、版权贸易为主要业务,与新中国同龄的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她带领300多人的工作团队,深耕出版物的国际化与数字化业务。
“国际化”即推动全国优秀出版物“走出去”。我们熟知的每年8月底举办的“北京书展”——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就是中国出版“走出去”的重要平台。1986年中图公司创办和承办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是中国出版业最大的会展平台,目前已跃居世界第二大书展,仅次于法兰克福书展,是国际出版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颇具影响力的国际书业盛会。“让国外的出版人、作家,包括媒体,能够走近我们,了解我们,设身处地去了解中国的变化,书展是一个很好的窗口。”这种方式用林丽颖的话来说,就是用“引进来”推动“走出去”。
14年间,林丽颖对书展的认识不断深化。“最早,就像主人招呼客人一样,我们招呼来自世界各地的出版商,谈贸易谈合作,比如哪些书卖到中国来,哪些中国的书卖到他们那里去。慢慢地,我理解到,作为专业化的书展,是一个相互彼此之间在思想上,在心灵上,在对很多问题的认识上,深入交流的一个平台。”林丽颖说,图书的背后承载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包括传统文化、当代文化,包括文化中蕴含的先进思想与人文精神。这些不是靠看书就能够体会的,需要面对面深入交流。“作为由我们自己主导的话语权主场,要通过更积极、主动的策展,展示可爱可敬可信的中国,展示我们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国际交流理念。”在林丽颖和所有中图人的努力下,近年来,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的“国际范儿”更加突出。今年,已经有来自105个国家和地区的出版界、文化界知名企业和人士参与,近几年每届展期达成的中外版权贸易意向与协议超过5000项。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但是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照办不误。不能办成像过去一样面对面的实体书展,就想办法变局中开新局——线下转为线上。2020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举办了国际书展界的首个线上展。今年则是线上线下相结合,境外展商继续在线上参展,国内的出版社实现线下交流。
让林丽颖越来越感到自豪的是,关注并对中国感兴趣的国外读者和出版商越来越多。“书展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晴雨表。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海外读者渴望了解中国。这种‘了解’不再是通过一些西方报纸或互联网碎片化的信息,而是对中国的系统认识。比如通过阅读图书。所以,我们要尽力满足国际上对于中国图书与日俱增的需求。”
林丽颖还发现,随着自身国力的增强,中国的出版人与世界进行平等对话交流的能力不断增强。“通过一年一度的书展,我们见证了中国出版人国际化的过程。不管是在语言能力还是在思想表达等各个方面,不管是与来自“一带一路”、还是欧美国家的同行,中国的出版人都展现了自信交流的风采,而书展也为各国文化的平等交流和文明互鉴提供越来越多的机会。”2016年,在法兰克福书展举行的国际出版商协会大会上,包括林丽颖在内的中国4位出版人首次成为国际出版商协会各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出版商协会有了中国声音,标志着中国出版的影响力得到了更多的认可,中国声音得到更多的传播。
即使从单纯的贸易角度,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在全球图书贸易领域,中国市场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市场,我们人口众多,而且非常开放包容,渴望了解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文化。”林丽颖表示,“不夸张地说,很多第一次参加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的出版商,不管来自欧洲、拉美,还是亚洲,都能够在展期将所有待售的版权销售一空”。
对比国际第一大书展法兰克福书展,林丽颖认为,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正在成为亚洲的图书交易中心与文化盛会,“参加的国际展商里近一半来自亚洲各个国家。其中,来自日本、韩国的一些展商,在北京的展览面积大大超过了法兰克福书展”,这都说明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
“引进来”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主题出版、童书以及文学类的图书,走向了国际市场,阿来、余华、莫言、麦家、刘震云等很多中国知名作家的作品,被多个国家翻译并出版。另外,在国际出版交流的过程中,中图公司的国际化团队积累了两三百位汉学家,并与他们保持非常好的往来。“我们的团队与这些汉学家们定期交流,邀请他们做书稿翻译工作,也会主动了解他们的需求。汉学家们会告诉我们他们特别喜欢的某位作家或近期关注的某部作品。我们则做好牵线搭桥的工作。”林丽颖说。
5G新阅读带来新体验
通过阅读图书来满足人们的学习需求、精神需要,对于增强个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至关重要。此外,阅读有助于国民素质的提升,这也是北京文化中心建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一位出版人,林丽颖一直坚持在倡导阅读方面努力。她曾撰写提案指出,要成立相关统筹协调机构,出台关于共享阅读的实施计划,使共享阅读成为解决文化资源地区差异的解决方案之一。这其中,她十分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新时代,新未来,出版产业只有不断拥抱新技术,打破产业边界和规则,主动‘出圈’,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开卷有益。”林丽颖说,“不管是当下的互联网时代,还是未来可能进入的‘元宇宙’,都要充分借助新技术为阅读赋能”。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图书出版物的国际贸易主要围绕纸本书籍报刊等开展,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业务上游的一些内容由纸转电,传统的服务模式、商业模式都随之改变。数字化时代如何转型,“逼”着林丽颖带领她的团队必须找出全新的解决方案。“电子书、有声书可能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了。必须运用新技术,对传统出版内容进行再造升级,对纸本书赋予新的生命力”。
信息网络进入到5G时代,VR、AR甚至人工算法这些新技术,对于读屏时代的新一代阅读用户来说,能够发挥哪些作用?林丽颖思索着,也探索着。
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现场,中图公司推出的5G新阅读展示项目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阅读感受。通过5G技术的应用,书里的人和物呈现出三维立体效果,站在展厅前的观众仿佛置身于书中。
服贸会现场展示的“全景展厅”由三面立体超高清LED大屏搭建,运用实景复刻技术1:1还原了位于北京西四的红楼公共藏书楼,读者可以体验到荐书、读书的智慧服务。在主题图书区,读者可以亲身“浸入”图书馆场景之中,阅读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通过新阅读获得新感受。在文学艺术图书区,《荣宝斋珍藏》系列中,清代著名画家王原祁的《皆山园图卷》首次通过3D建模技术“活”起来了。全景动态的呈现方式,让读者走入画中、游历其中,产生深层次共鸣。此外,读者还可以沉浸式地、身临其境地阅读科幻出版物。比如根据著名作家刘慈欣《圆圆的肥皂泡》原著改编的漫画作品。
5G新阅读不仅仅能够服务于展会,在公共文化空间也给读者带来新体验。“在国家图书馆,我们落成了全新的5G阅读文化空间,有裸眼、VR等不同形式,用户读者到了这里,可以沉浸式地阅读了解古籍类、儿童类、传统文化类知识。今年恰逢建党100周年,我们也制作了一系列跟党史相关的新阅读作品,特别受到年轻读者的喜爱。”林丽颖介绍到,“沉浸式新阅读,是一种喜闻乐见的全新文化消费,它面向读屏时代的新一代读者,通过视频的方式,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兴趣,进而进行延伸阅读”。
“还是那句话:阅读对于开阔一个人的视野,对于国民素质的提升,都是非常有帮助的。阅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祖国五千年的文明,了解我们的悠久历史与优秀文化,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多年从事走出去工作的实践证明:文化自信是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让各国人民了解中国道路、中国思想、中国价值、中国主张的核心力量。”
不害怕接受挑战,勇于尝试全新的事物。深藏在温婉知性外表下的林丽颖拥有着坚韧的个性,“挑战的过程是一个人不断去学习,不断激发自我潜能的过程。我自认是一个比较认真的人。做什么事情,一旦决定去做,会非常执著坚定地全情投入,尽力做到最好,做到自己满意”。采访结束了,林丽颖委员朴素的结束语却在不断回响:认真地做每一件事,一定会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