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慧娟 慧心妙舌 娟好静秀

日期:2020-10-19    来源:2020年10期

字号:        

  乘风破浪的女性形象,是这个夏天热度最高的话题之一。在北京市政协,也有这样一群乘风破浪、不惧挑战的女委员。北京市君泽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马慧娟就是其中一位。她是“律政俏佳人”的典型代表,精致的面容、姣好的身材、高雅的气质,完全模糊了她的年龄,却处处彰显着她的自律。对她的采访,并不像传统意义上的访谈,更像是给我上了一堂心理建设课——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

  成就感是最好的保养品

  经历丰富、精神丰满,是每一位成功女性的必经之路。说起马慧娟的丰富经历,就要从吉林省桦甸市一个叫夹皮沟的金矿区说起,她可以说是从金矿区飞出的金凤凰。

  那个时代的矿区生态比较特别,地域封闭、文化落后,但物质又相对优渥,所以在矿区长大的孩子很少有什么理想,因为他们很小就知道,自己将来最好的归宿就是接班在矿上当工人。这种生活已被人们视为理所应当,很少有人想过,山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而马慧娟却不一样,由于父亲是矿上医院唯一的“文革”前毕业的大学生,受家庭的影响,对知识的渴望和膜拜使她幼小的心灵早已插上了翅膀。每次望着印在课本第一页的北京天安门,她的思绪就会被带到那个遥远的地方,她下定决心要到北京上大学。为了这个梦想,她付出了巨大努力,学习成绩始终保持年级第一,最终以当地文科状元的优异成绩,如愿考入中国政法大学。马慧娟坦言,支撑她刻苦学习的除了坚定的目标,还有一份“虚荣心”,“我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但小小的她便懂得,“一旦你启动了‘虚荣’这艘船,就必须撑起勤勉这张帆”,她将这些化作支配行动的内在动力,成就了自己的梦想。

  进入大学的马慧娟很快就在新生中脱颖而出,新生演讲比赛上,她的精彩演讲赢得满堂喝彩;文学月刊上,她的妙笔生花让人赞不绝口;奖学金发放名单上,她的名字每次都列于其中……品学兼优的她,大学三年级便在同级学生中第一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大学毕业时,法学院的同学大多选择进入司法机关,而马慧娟却独辟蹊径,来到一家杂志社当了记者。她用手中的笔惩恶扬善,青春飞扬的她体验了一把“无冕之王”的风采。然而,马慧娟的内心始终埋藏着一个律师梦。大学三年级时,马慧娟读了一本《天使的愤怒》,书中正直且富有才华的青年女律师詹妮弗·帕克的形象在她脑海中久久不能忘却。这个律师情结让她最终放弃了记者的职业,重新出发,也是从心出发。5年的记者生涯,让她有机会更加透彻地了解社会,感悟人生百态,也教会她更好地解读人性,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和人相处。有了这样的历练,加之专业基础,让她很快过度到律师职业,并在这个领域里游刃有余。

  “女人要舍得对自己‘狠’一点,这才是对自己的大爱。”马慧娟的每一份成功都是自我加压、自我发“狠”的成果。她完美诠释了“因为努力,所以美丽”,在她看来,“成就感是最好的保养品”。

  坚守职业良心与初心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国律师行业经过十几年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后初现生机。马慧娟正是在这时投身律师行业的,“我们这一代律师可以说非常幸运,一路走来,我们见证了中国律师行业的成长壮大,也见证了中国法治的日益完善,更欣慰的是,我们见证了民众法律意识的觉醒和法治信仰的日渐养成”。这样的时代背景、这样的朝阳产业确实给了马慧娟施展才华的舞台,她也以一腔热忱来回报这份事业。

  多年来,马慧娟一直致力于民商事领域的法律服务,她的工作既涉及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琐碎细节,也涉及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重大投资决策;既有法庭上唇枪舌剑为客户“亡羊补牢”,也有谈判桌上斗智斗勇的“未雨绸缪”;既要了解法律法规,又要熟悉商业惯例。她始终秉持“维护法律的正确实施高于一切”“当事人的利益高于自己的利益”的两“高”原则,该坚持的坚持、该妥协的妥协、该撮合的撮合,守住了自己的职业良心。

  经过多年的打拼,马慧娟在业内已赢得很高的声誉和专业领域的影响力,但她还始终坚守在业务一线。不仅作为代理律师要亲自承办案件,同时作为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北京仲裁委员会的仲裁员,每年都要裁决几十件案子。“律师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如果长期脱离一线,专业性会钝化,我不想成为一名‘塑料’律师,更不想做律师商人。”马慧娟用行动坚守着自己的职业初心。

  作为一名女律师,她十分关注女性律师群体的成长。无论是之前担任北京市律师协会女工委主任,还是如今作为分管女律师工作的副会长,她坚持不懈地推动女性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与女检察官协会签订共建协议,与女法官协会良性互动,与市妇联密切联系,与多家女性团体有效链接。打造了大型女律师职业技能培训——“律媛说”项目,用3年时间完成了演讲、谈判、辩论等系列培训。启动“巾帼维权、送法到家——首都女律师‘以案释法’宣讲团”活动,用专业传播正义,用爱心帮扶弱者。“这是一群灵魂有香气的女子,为人有正气的女子,做事有底气的女子,骨子里有豪气的女子……她们用严谨而典雅的语言,传达法律的良善和正义,传递人性的慈爱和光芒。”这是马慧娟心中的女律师群像,她愿以身作则,团结和凝聚女律师力量,形成一个彼此欣赏、包容、赞许、激励的“女团”。

  发挥律师委员优势

  “成为一名政协委员是我多年的心愿!”谈及此,马慧娟眼神中流露出感恩与珍惜。她珍惜的不仅是这个称号,而且是肩上这份沉甸甸的职责,“作为政协委员,我们要对这座城市有所作为,不仅成为它的历史、载入史册,更重要的是对它的未来有所担当”。

  虽然是十三届北京市政协的新委员,但马慧娟很快就为自身履职找准了方向。

  “作为妇联界别的委员、女律师、学生家长,从这几个身份出发,我特别关注妇女儿童权益的问题。”2018年是马慧娟成为北京市政协委员的第一年,她提交了《关于加强北京市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提案》,提出如何破解“三点半难题”。“小学生的放学时间是下午3点半,中学生是4点15分,而家长的下班时间一般为下午5点至6点,加上单位到学校的路途时间,很难按时接孩子放学。因此‘三点半难题’已经成为大部分家庭的困扰。”为此,她建议认真贯彻教育部2017年2月印发的《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让所有中小学校切实落实主体责任,把课后3点半到6点这段时间的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承担起来。政府也应加大资金投放力度,支持学校向社会招募服务该时段的教师以及志愿者,减轻学校的压力,破解家长的难题。

  “由于职业的关系,我还非常关注法治建设问题。我的很多提案来自于日常工作,我认为只有亲历性的体验和思考,才能议政更准、建言更真。”2019年,马慧娟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联动,加大对失信被执行人联合惩戒力度的提案》,提出解决“执行难”的三点建议。“要执行联动,对失信被执行人要一限到底。” 马慧娟认为,法律的生命在于执行。生效判决的执行是当事人诉讼权利实现的“最后一公里”,只有营造出不能、不敢、不想不履行生效判决的执行环境,让“老赖”无处藏身,才能让“执行难”成为过去时。

  “‘民生无小事’,政协委员要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让群众感受到委员就在他们身边,我始终把民生改善作为履职的切入点。”马慧娟的很多提案就是针对老百姓生活中的“痛点”而产生的,比如《关于完善继承(受遗赠)不动产登记方式的提案》。该提案主要是针对目前在继承或接受遗赠不动产时,不动产登记申请人不经公证而直接申请按有关程序进行核验和登记的情况,登记机关要求第二顺序全部法定继承人携带相关申请材料到现场的“难点”而提出的建议。“我特别期望这种关切民生的提案能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在履职道路上越走越稳的马慧娟,十分感谢律师职业为委员履职提供的强大助力。“一是专业优势,律师更熟悉法规政策;二是职业优势,律师看待问题、处理问题更加客观理性;三是实践优势,律师善于与人打交道,平衡各方利益。”善于总结的她归纳出律师委员的优势所在,她也在履职尽责中充分发挥了这些优势。

  律师、高级合伙人、律师协会副会长、政协委员……马慧娟珍视她的每一个身份,“这些头衔不是落在名片上的一行字,而是体现在责任作为和工作量上,我要尽最大努力,对得起自己的每一个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