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北京众多巨无霸级别的三甲医院,石景山区中医医院以其独特的中医药疗效和鲜明的中医药文化,成为一所小而美的中医院。在这里的21年中,北京市政协委员李鸿泓秉持着“崇德”“精术”的理念,从一名普通医生一步步成长为主任医师、医院院长;作为一院之长,他坚守着“自强”“同心”的理念,发掘中医药特色,建设特色科室,潜心打造精品医院;同时担任八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的他,奋战在基层医疗一线,为医改关键一环“强基层”积极建真言、献实策。
崇德精术好医生
李鸿泓高大斯文,儒雅帅气,彬彬有礼,说起话来不紧不慢。
他从小就对中国传统文化十分着迷,“有句古话,叫做‘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读到古代名医一根针一把草就能治病救人的故事,觉得中医非常神奇,既能解决实际问题,又内含传统文化精髓。”学中医成为李鸿泓最理想的人生选择。
1998年,李鸿泓完成北京中医药大学为期5年本科学习,进入石景山区中医医院,在朝着成为一名“良医”的道路上大踏步迈进。“作为一名好的医生一定要有精湛的医术,这是基础。病人来了,你解决不了问题,一切都无从谈起。”李鸿泓深知,要具备精湛的医术,首先要持之以恒地学习,要“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几千年来,历代医书汗牛充栋,无数名医沉淀下来宝贵的经验,都要去继承和发掘。”李鸿泓边工作边继续深造,硕士、博士、博士后,数年来李鸿泓一路拿下其专业的最高学历。“另外,在博览群书、充分理解经典的基础之上,还要敢于实践,在实践中积累宝贵经验,逐渐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和临证风格。”
“拥有精湛的医术还不够,想成为一名好医生要有‘苍生大医’的情怀。对老百姓,对患者要有同情心、同理心,尽一切努力去救治患者。同时,医生的经验积累离不开患者的配合和信任,要感谢前来寻诊的每一位患者的信任,这是医患之间一种无言的纽带,有了这条纽带,就有了正能量,就会医患同心,就会在和谐的情境中取得最佳的临床疗效。”李鸿泓说,如果没有这种情怀,不要说做不了一个好医生,学医过程中的种种艰辛都会使人半途而废。李鸿泓将成为好医生的这两个前提总结为“崇德”“精术”。
从医21年,李鸿泓有了许多与患者的小故事。
2006年的一天,医院的保洁员来上班,李鸿泓发现她面色十分凝重,经询问得知其邻居家不足一个月的新生儿因颅内出血被医院放弃治疗,全家已经绝望。这种生离死别深深触动了李鸿泓的心,“这毕竟是一条小生命啊!对医者而言,即使有一线生机,也要尽一分人力。即使被现代医学放弃,中医也应该去再做尝试的”。
李鸿泓毫不犹豫地走进患儿家中,患儿面色苍白,气若游丝,手足抽搐,危在顷刻。李鸿泓当即诊为气随血脱,神窍闭阻。调用多年所学,加上当时的灵感,李鸿泓开出三味药:紫河车粉、全蝎粉、三七粉,“紫河车粉由胎盘制成,对于刚刚脱离母体的新生儿可以大补其精血;全蝎粉也是血肉有情之品,息风止痉;三七粉既止血又化淤”。李鸿泓嘱咐患儿母亲,这三味药各等分,和着奶水调匀,每两小时给孩子喂下,保持药力接续。神奇的是,已经不再吃奶的孩子,或许是冥冥中生存的本能,居然吃下了和着药的奶水。24小时后,孩子的病情稳住了,一个星期后孩子脸色恢复了红润。
这个病例给李鸿泓的触动特别大:“以往在门诊慢性病多,看急症自己心里都没有底,这个病例恰恰证明中医不是慢郎中,在一些急重症方面有着西医不可替代的特色,这让我坚定了中医可治急危重症的信心!”
2009年,李鸿泓因为外伤引起腰椎间盘突出,须平卧硬板床休息,连日常活动都非常困难。面对着一大堆繁重的工作事务,李鸿泓非常着急。在尝试了中医理疗、按摩、正骨以及西医的一些办法后,治疗作用非常有限。李鸿泓在失望中反思,“学了这么多年中医,没想到自己的病解决不了”。
经过苦思冥想,李鸿泓最终确定了一个融汇古方和现代药理研究成果的温阳通络之方,该方不经口服,浓煎后浸润湿巾,直接溻渍于患处,第一次治疗二十分钟后腰部转侧大为宽松,三天后疼痛明显缓解,一周之后功能基本康复。
这个方子逐渐演变成为李鸿泓的痹证专方,在中医门诊和农村地区推广,目前已经治愈了上千例骨痹患者。“这个经历给我一个启示,那就是中医外治法的神奇。一些肢体、经络疾病甚至一部分内科疾病都可以采用中医外治法来救治,药物副作用最小,治疗效果却可以达到最佳。”李鸿泓说。
自强同心领路人
2004年6月,经过6年的快速成长,由于业务功底扎实,大局意识、组织协调、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均较为突出,29岁的李鸿泓被提拔为石景山区中医医院副院长。2015年7月,正式担任医院院长。
“自强 同心 崇德 精术”是石景山区中医医院的院训,这个充满中国文化精神的院训是由李鸿泓总结提炼的。“作为一院之长,精于医术和管理固然重要,但把握医院发展方向、激发医院内在动力则更为重要。”李鸿泓说,“自强是对全院职工的鞭策,我们医院规模体量都不大,算是一家基层医院。但只要我们勤学古训,博采众方,踏踏实实为老百姓服务,解决老百姓实际问题,这就是好医生、好医院;同心就是要求医院内部要保持和谐,同行之间互相尊重,上下同心,医患同心,共同对抗疾病、促进健康。”
石景山区中医医院1983年建院,最初只是一间小小的门诊部,目前是石景山区唯一的一所公立二级综合中医医院。虽然医院规模体量不大,但学科较为完整,拥有16个临床科室和4个医技科室,100张床位,三个病区,分别是老年病区、骨科病区和肛肠病区。
医院的老年病区是北京市区域特色专科,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在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老年人那里充分发挥了特色优势。老年科的医护人员针对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既能熟练掌握中西医内科疾病诊断、治疗方法,又能开出有针对性的中医方剂,并使用针灸、按摩等外治方法,为患者调理身体、平衡脏腑,既减少了药物服用的品种和数量,又减轻了患者的就医负担,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得到患者的普遍认可。
骨伤科和肛肠科则通过引进外部专家和研究生队伍,将人才梯队迅速搭建起来,学科优势也日益凸显。目前,骨伤科是北京市1+X+N重点专科、石景山区重点专科,该科擅长以中医手法、针刀、穴位注射等中医技术结合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和各类骨关节病。肛肠科则以“无痛无恐惧”的独到技术闻名遐迩,在2018年12月,肛肠科还首次举办了面向全国肛肠医师的适宜技术学习班,将该项技术推广到各个省份,造福各地百姓。
其他临床科室也着重专科专病的搭建,向着“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人”的方向去发展,给医师快速成长创造有利条件。“我们的目标是打造精品医院,既要有治病能力,又要有很强的服务意识,优秀的医护团队,让老百姓的常见病、多发病甚至疑难杂症在二级医院得到有效解决。”李鸿泓说。
在担任中医院院长的同时,李鸿泓还担任八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很长时间以来,石景山区中医医院和八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直都是一体化运行。近来,李鸿泓对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点就是推动其与中医院实现剥离,获得二者的协同发展。在李鸿泓看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中医院的定位不同,一个是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一个是通过特色中医药技术做强专科专病。“剥离才能走向健康发展,才能体现‘强基层’。必须要截然分开,再通过紧密医联体进行协同与交互。拉起手来发展,而不是简单混同起来。”
基层医疗代言人
6月15日零时,北京医耗联动综合改革正式开启,李鸿泓带领石景山区中医医院和八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与全市3700家医疗机构一起坚守岗位,度过一个“不眠夜”。
今年刚好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十周年。医疗卫生以及健康养老也一直是李鸿泓所在的农工党特别关注的领域。
采访的前一天晚上,李鸿泓刚刚参加完北京电视台2019年“市民对话一把手·提案办理面对面”第三期节目,围绕“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方便市民就医”进行直播访谈,就北京医耗联动综合改革,以及健康养老方面的问题发表看法。
“此次医耗改革的意义是深远的,一降低、一提升、一取消、一改善、一采购‘五个一’旨在改善我们的医疗服务,让老百姓看病就医有更多的获得感,也能让医务人员有更多的成就感。医疗行业在朝好的方向发展,而且导向和方向对了,就会越来越好。”李鸿泓表示。
前期,李鸿泓还走进社区养老驿站和养老机构进行了充分调研,了解目前养老方面的多元化需求、现有养老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意见建议,使农工党党派提案《关于创新“医养护一体化”居家养老模式的提案》有机会在电视上和观众见面。
医生、院长、市政协委员、农工党党员,多重身份在李鸿泓身上如何有机融合呢?“本职工作与参政议政是相互促进的。本职工作可以给参政议政奠定基础,谈本职工作,谈健康养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仅有思路,而且提的问题会特别有底气、接地气。在本职实践中克服困难,摸索道路,积累经验又能给参政议政工作提供好的素材。而履职调研中看到好的案例又能给本职工作带来新思路。”李鸿泓说,政协委员要树立一线思维,过去本职工作是最重要的,政协工作处于从属地位,现在不是的。“政协委员履职也是一线工作。”
采访中,李鸿泓总是绕不开对基层医疗的关注。“医改的核心是‘保基本 强基层 建机制’,医改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在于基层是否成功。”李鸿泓说,基层成功的标志有两个,一方面老百姓的基本医疗服务在基层能不能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医务人员能不能在基层留得住,这需要政府在薪酬、职称和价值成就感方面出台一些务实举措。
一直在考虑如何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和医务人员成就感的李鸿泓,扎根基层21年,他的成就感来自哪里?“用老百姓的话说,小庙也有大和尚,在基层也可以成就一名好医生;作为院长,医院越办越好;在政协,在党派,每天都在学习,力所能及地参政议政。这21年,我一直都在进步,进步就是一种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