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大运河与北京——“今雨书院”2025年第六讲(总第二十七讲)开讲

日期:2025-10-23    来源:北京市政协网络媒体中心

字号:        
  就北京而言,民间自古就有“大运河漂来的城市”之说。没有大运河,就没有紫禁城的恢弘;没有大运河,就没有北京商业的繁华;没有大运河,也难有明清王朝的稳定与开放。如今漫步通惠河遗址,或是走过以运河商栈命名的胡同,仍能触摸到这条“活遗产”的温度。
  10月22日,伴随着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金帆民乐团祝心和、廖洪铎、白妍惜、许澍莘、马宥钦五位同学带来的琵琶、阮合奏《春江花月夜》,2025年“今雨书院”系列文化讲座迎来了第六讲。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历史系教授倪玉平走上讲台,以“明清时期的大运河与北京”为题开讲。市政协副主席张家明出席。
  “南起浙江,北抵北京,大运河流经8省(市),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人工河。”
  “大运河是人类工程的奇迹,是中华民族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奇迹,也是中国古代科技成果集中展示的地方。”
  “大运河开凿之后,有效地保障了国家的统一和南北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被誉为政治之河、经济之河和文化之河。”
  ……
  在一个半小时的讲座中,倪玉平教授结合翔实的史料文献,从北京城历史概览、大运河与明清北京城兴建、大运河与北京社会经济等维度,带领我们回溯历史长河,探寻运河与北京这座都城相互成就的发展轨迹。
  听众们表示,“一条大运河,半部中国史”,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从来不是静止的古迹,而是在历史长河中持续赋能的文明力量。大运河已不只是一条水上通道,它已成为具有独特禀赋的精神长河,融入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前人开河,后人护河。今天的大运河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正迎来生态、人文与经济的全面升级,这将开启北京以及大运河历史上的新的一页。我们要讲好大运河故事,擦亮大运河这张亮丽的中华文化名片。
  市政协副秘书长钱卫主持。市政协委员,民盟盟员,市政协综合部门、专委会有关负责同志,模拟政协师生及机关干部等60余人现场参加。讲座还通过北京市政协履职平台,千龙网,“北京政协”快手号、抖音号,北京时间网站等进行了同步直播,点击量达33.8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