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博物馆从“数量增长”迈向“质量跃升”——北京市政协聚焦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开展专题协商

日期:2025-07-29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博物馆应具有‘新角色’,为观众提供沉浸式、互动性、故事化的深度文化体验,成为文旅生态中的核心节点与文化中枢,既承载历史智慧,又融合当代创新。”7月25日,北京市政协围绕“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 服务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召开专题协商会,北京市政协委员、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陈玲在会上说道。
  近年来,全国免费开放博物馆累计优惠观众百亿人次,“为一馆赴一城”成为更多游客青睐的出游形式。
  北京市政协文旅卫体和文史委员会主任陈冬介绍,截至2024 年底,北京市备案博物馆达241家,博物馆藏品总量1722.16万件(套),均居全国首位。
  那么,当一座座博物馆拔地而起,如何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陈玲建议,进一步明确博物馆多元功能、多重价值的新定位新角色,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对国有博物馆改革进行“五步走”方针,即:系统研究、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进而实现整体性重塑、系统性重构。同时,深化博物馆与旅游、教育、商业、科技等领域跨界合作与资源共享,实现产业融合、协同创新。
  “可以探索博物馆‘藏品育人’的新模式,利用校园现有空间,以场景式、主题化方式打造‘一平方米博物馆’,鼓励博物馆藏品进学校。”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希肯国际文化集团董事长安庭建议,将具有北京特色的博物馆纳入青少年教育活动“课件库”,推进高校博物馆、科研院所博物馆对青少年的开放进程。同时,打造文博消费场景,如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沉浸式导览剧《宣南往士》等沉浸式活动,以可触摸、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体验方式叠加“国潮”和北京特色元素带动消费新风尚。
  “建立在新时代丰沃土壤之上的馆舍,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基因。”北京市政协副秘书长,民革市委专职副主委、秘书长樊维以区属博物馆举例说,截至2024年底,北京市区属博物馆(含街镇、社区村开办)55家,约占北京市博物馆总量的1/4。作为首都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区属博物馆扎根基层、贴近民生,在丰富文化供给、彰显地域特色、传承城市文脉、促进遗产保护与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她建议以市级顶层设计为引领,与区级、馆方协同发力,共同激活区属博物馆潜能,推动北京市博物馆从“数量增长”迈向“质量跃升”,为“博物馆之城”建设注入深层活力。
  如何让部分博物馆摆脱“等靠要”的生存发展困境?民进会员、大稿国际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楚智程建议,借鉴中关村科技园区、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园区等成熟运营模式,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以集群化的方式“拼多组大”,由园区管委会作为文物、民政、财政等政府部门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的桥梁纽带,切实解决博物馆面临的统一管理、考核评价等“难点”“痛点”问题。
  “北京高校博物馆底蕴丰富深厚、特点突出、作用不可替代,应进一步明确高校博物馆在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积极支持‘一流大学’建设‘一流高校博物馆’,推动首都高校博物馆更好发展。”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物馆馆长施光海建议。
  农工党党员、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馆员陈美龄也持有同样看法,她表示,应加强市属高校博物馆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密切市属博物馆、市属高校和相关企业合作,实施特聘教授、配套保障、科研奖励等措施,进一步吸引全国博物馆学领域高层次人才。
  中国文物报社博物馆研究与传播中心主任李晨表示,2024年度北京地区博物馆共举办各类陈列展览1881个,当年推出的临时展览有1212个,平均每馆举办临时展览不足5个。面对日益增长的公众文化需求,建议培育精品展览,打造“大展看北京”品牌,推动北京从“博物馆之城”走向“展览之都”。
  博物馆,传承文明,也照鉴未来。北京市政协主席魏小东表示,近年来,北京市政协持续关注北京博物馆建设发展,提出了很多高质量的意见建议。接下来,要继续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代表性强、联系面广的优势,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宣传北京市博物馆的政策举措、特色优势等,为充分发挥文博资源和博物馆集群优势、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记者:刘乙潼  实习生:周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