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工作 > 图片新闻

从地名语源看北京历史文化 ——今雨书院2024年第二讲开讲

时间:2024-05-13   来源:北京市政协网络媒体中心

  5月13日上午,伴随着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姚瑶、强艺凡同学的京胡琵琶合奏《卢沟晓月》,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史研究会会长孙冬虎走上“今雨书院”讲台,为听众讲述从地名语源看北京历史文化。市政协副主席张家明出席。

  “地名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琥珀,它把语言文化凝固其中,我们可以通过剖析它了解过去的语言发展状况,是研究历史语言学和区域方言良好的材料。”

  “地名,既是社会的产物,也是一种文化形态。命名、更迭、保护,地名所承载的独特意义。地名一般有四方面作用:语言发展的产物、地理环境的标志、历史变迁的印记、社会生活的写照。”

  “北京不少地名包含‘天’‘地’‘京’等字眼,大气磅礴。”

  ……

  两个多小时的讲座,孙冬虎从地名及其语源的基本问题、地名伪词源与俗词源的辨析、地名见证北京历史文化举隅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地讲述。过程中,孙冬虎结合古书记载与野外调查经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案例阐明了地名发展脉络,蕴含在地名中的人地关系,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在地名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他将不易理解的理论与典型的案例、众所周知的地名结合在一起进行讲解,深入浅出,让人回味无穷,加深听众对北京历史文化的了解。

  “透过老北京地名的变迁,一座鲜活跃动的北京城展现在我们面前。作为六朝古都,不同的语言、文字,不同的习俗、文化都在这儿有过碰撞和交融。到今天,最能说明和见证这一切的就是老北京地名。这也让我感受到了地名文化的魅力所在 。”“建筑会消失,但地名会留下。地名反映了城市发展的脉络,告诉后代人这座城市经历了什么。它让已经消失的历史建筑、遗产得到某种程度的延续和传承。”通过讲座,大家对北京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丰富、更深刻、更鲜活生动的认识,进一步激发了传承和弘扬北京历史文化的热情、更好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贡献力量的决心。大家表示,要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委员读书活动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政协关于“书香政协”建设的要求,持续打造“今雨书院”读书品牌,助力“书香京城”建设。

  市政协副秘书长钱卫主持,学习委员会主任郭文莉、教卫体和文化文史委员会副主任李春良、人口资源环境和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陈代华参加。部分市政协委员、市政协机关老干部、“模拟政协”师生代表等50余人现场参加,讲座还通过北京市政协履职平台,千龙网,“北京政协”快手号、抖音号,北京时间网站等进行了同步直播,点击量达23.9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