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下好京津冀文旅“一盘棋”? 京津冀政协主席齐聚一堂建言献策,发出倡议书

日期:2023-08-05    来源:人民政协报

字号:        

  北京:在文旅融合中 发挥首都辐射影响力

  “新时代京津冀文旅融合协同发展进入到新阶段,京津冀丰富的文旅资源是三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加强国际交往的重要内容。”在京津冀政协主席联席会议第九次会议的主旨发言中,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张家明认为,京津冀三地同属京畿重地,战略地位重要。推动京津冀文旅融合协同发展意义重大,要更好发挥首都辐射影响力,构建京津冀文旅融合协同发展新格局。

  京津冀文旅资源富集,集中了8处世界文化遗产;客源市场广阔,三地及周边省份共有约4亿人口;发展潜力巨大,2022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错位协同、融合共赢,推动实现差异化、互补型发展,加快形成优势互补、形象共树、客源共享的良好格局。”在张家明看来,推动京津冀文旅融合协同发展已经具有良好的实践基础,三地在联手构建文旅融合协同发展机制、开发精品文旅产品、树立文旅品牌等方面需在工作中进一步探索实践。

  张家明建议,加强三地文旅融合协同发展顶层设计,把规划建设摆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在更高起点、更宽领域、更大历史跨度上科学规划三地文旅建设。同时,健全协同发展体系,落实定期沟通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完善三地干部人才交流挂职机制,推动建立覆盖三地的复合型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要促进三地文旅产业做大做强,推动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和‘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等建设。”张家明建议,三地进一步推进文旅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提升文旅服务品质,加大文旅市场监管力度,深化安全应急协调机制,提高三地对危机事件的应急反应速度、反应能力和协调能力,共同推动京津冀文旅协同发展向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

  天津:绘就“一张图”  织密“一张网”

  近年来,京津冀三地持续深化区域协同联动、共建共享,定期组织召开协同发展工作会,积极搭建合作平台,共同推进长城、大运河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联合举办中国艺术节等品牌文化活动,共同签订客源互送协议,共同制定旅游直通车、自驾驿站等服务规范,共同推出数十条精品旅游线路,京津冀“同城效应”在文旅领域得到充分彰显。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京津冀文旅协同发展走深走实,加快构建京津冀文旅融合协同发展新格局,天津市政协副主席齐成喜将建议概括为四个“一”:拧紧协同推进“一股绳”,布好旅游市场“一盘棋”,绘就文旅资源“一张图”,织密旅游服务“一张网”。

  “建议国家有关部委牵头、京津冀协助,依据国家《“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共编京津冀文旅协同发展规划,共同规范旅游标准、旅游设施、旅游线路、旅游企业、旅游品牌,推动建设京津旅游枢纽城市,重点培育世界级旅游度假区。”齐成喜提出,推进京津冀文旅协同高质量发展,必须推进文旅经营主体健康发展,要推动京津冀文旅经营主体开放融合发展。

  此外,当前京津冀推出的一些区域旅游线路,没有充分体现以游客为导向,行政区划特点鲜明,部分景区连线黏合度不高。“建议按照市场规律、游客需求,跨区域串珠成链、连片成面,联合旅游中介服务机构、旅游景区、旅游服务企业共同征集评选推出一批互联互通、优势互补、长短结合的精品线路,不以行政区划为界,打通文旅‘断头路’。”齐成喜表示,在融合发展中还要共同优化文旅环境,统一旅游服务标准,构建数字化旅游服务平台,共同营造安心、舒心、放心的旅游市场环境。

  河北:在强化互补推动融合上下功夫

  京津冀自古地域一体、文化一脉,拥有遍及各地、特色突出、丰富深厚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河北省政协副主席张古江认为,首先要推动文旅资源共享,健全完善文旅融合协同发展机制效能,落实好京津冀文旅融合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区域文化发展布局、现代公共文化体系服务建设、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全面加强合作。

  当前,文旅行业复苏势头强劲。据统计,仅端午节假期,国内旅游出游就达1.06亿人次,为2019年同期的112.8%,是我国十大行业中景气指数最高的,充分说明文旅市场潜力巨大。张古江提出,要全面分析京津冀文旅市场的特点,把握旅游产品和客流特色,在强化互补上下功夫,在推动融合上下功夫,打造更多复合型、多维度、多业态的文旅融合产品。

  “要精心设计京津冀文旅融合产品,充分运用京津冀五大旅游示范区丰富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优势,面向京津冀游客推出一日游、两日游等旅游线路,面向国内中远途客群推出‘冬季滑雪’‘山地运动’等主题线路,面向境外游客推出京津冀144小时过境免签精品线路,向世界叫响‘长城游’‘运河游’‘冰雪游’等旅游线路。”张古江认为,只有推动文旅品牌共塑,才能有效形成统一的文旅宣传推广大格局。

  随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对高品质旅游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安全、舒心的旅游环境及配套设施,越发成为影响游客出行及消费的重要因素。“要完善文旅配套公共服务体系,联合开展京津冀长城和大运河沿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升级,统一引导标识,提升沿线景区、乡村游的品质,打造爆款产品。”张古江建议,深化京津冀文旅市场管理和信息交通融合,加强区域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协作,共同发布京津冀旅游市场守信激励清单,共同构建和谐稳定的文化市场环境。

  委员观点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安庭:用精品线路补齐文旅经济短板

  京津冀区域文旅精品线路的协同发展,优质文化资源的发掘与整合是应有之义。

  “我们特别关注到,在京津冀区域的精品文旅线路上,虽然文化资源深厚丰富,但也存在着品牌力、影响力、发展力相对较弱的文旅经济‘弱侧’点位。”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安庭在文化领域“深耕”多年,在文旅大融合、大发展的新时代,他的感受是,要通过区域协同创制传播的大型文化作品,带动并提升京津冀作为一个区域整体的文旅价值,进而面向全国、全球进行文化输出,特别是以此为契机,挖掘文旅消费新热点,培育文旅消费新场景,为文旅经济“弱侧”点位进行反哺与支撑,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与动能。

  其实安庭本身也是京津冀文旅融合发展的实践者,与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合作创排的舞剧《孩儿枕》,以宋代京津冀地区的定窑美学为底色,深入挖掘以曲阳县为中心的古瓷文化与历史文脉,呈现出京津冀区域横跨太行山麓、燕山内外、京畿大地的古瓷文旅秘境,构筑起继现象级舞台作品《只此青绿》后的又一部文物活化的舞台作品。

  “在京津冀区域文旅项目的打造中,不仅要关注那些旅游热点,更要关注那些本身有着丰富优质文旅资源的传统‘弱侧’点位,并要深度挖掘、充分开发、反哺共生。”根据实操经验,安庭建议,根据某一点位的优质文旅内容,找到能够在京津冀区域互通互融、形成合力的IP形态,以一个区域的品牌形象推而广之、形成影响力,持续发展,让成功的文旅项目充分联动各产业、各行业的消费单元,形成富有生命力的文旅有机体。

  安庭认为,以京津冀区域文旅精品线路为抓手,舞台作品通过“剧院—城市—区域—国家—世界”的不断加持,打造重大产业项目和公共传播事件,一定能推动三地文旅产业协同发展,发挥好广泛且深厚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作用。

  天津市政协委员李秋增:借助数字技术让文化“活起来”

  随着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数字与传统行业的结合,打破时空限制,延伸产业链条,跨界发展成为一种趋势。在天津市政协委员李秋增看来,推动数字技术赋能文旅产业,有利于京津冀文旅融合协同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益、更有优势的发展。

  当前,京津冀地区数字文旅产品与服务整体上处于探索推广阶段。“数字化技术对文旅产业的渗透率不高,在整合提升京津冀文旅资源、打造地域文化旅游名片以及宣传、展示、营销等方面还有发挥作用的广阔领域。”李秋增表示,京津冀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需要整合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文化和旅游业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等诸多领域的数据资源,打破数据壁垒、加快要素流动、强化数字赋能。

  “依托京津冀文化、旅游产业联盟搭建数字文旅共享平台,更高程度地整合文化要素和旅游资源。”具体怎么建,李秋增认为,首先要构建京津冀文旅产业资源数据库,将三地的文物、景观、文创产品等文旅资源进行数字化储存,研发完整的数字藏品体系。同时,要强化数字文旅跨场景服务能力,比如在“乐游京津冀一码通”平台的基础上,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行业服务、社会参与”的文旅数字化服务体系。以提升消费者体验和运营管理效率为核心,不断提高数字文旅平台服务水平,推广更加精细化、个性化的数字导游、导览、导购等智能化旅游服务,发展小众定制、网上云游等新业态,催生虚实结合的场景及消费方式,以优质服务助力打响文旅市场的京津冀口碑。

  要精准打造精品文旅项目,对消费者的准确“画像”必不可少。对此,李秋增建议,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让京津冀三地文旅产品和潜在客户实现精准对接,充分发挥线上交流互动、引客聚客、精准推送等优势,实现旅游产品的精准推广,确保旅游产品线上营销和线下普及,引导线上用户转化为线下消费,让优秀文化与旅游“融”起来,并借助数字技术的应用让文化“活起来”。

  河北省政协委员张景山:以“三个平台”建设助力文旅融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回顾近年来京津冀三地的协同发展,文旅融合自有一席之地。“河北各地多在距京津1-2小时交通圈内,京津周末到河北旅游人数在持续增长。”河北省政协委员、河北旅游投资集团董事长张景山对相关数据的变化十分了解,京津是河北最主要的省外客源市场,他认为,三地可以积极推动全媒体宣传、全平台合作、全视角展现的宣传平台建设,发挥好权威媒体和新媒体各自优势,多角度多形式宣传三地旅游景区景点、活动及相关资讯,形成文旅融合宣传大声势。

  京津冀三地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富集。深入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紧抓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重大历史机遇,近日,张景山所在的河北旅游投资集团与北京首旅集团、天津旅游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三地国资国企合作迈上新台阶。

  以重点项目为引领,统一打造项目投融资平台,这正是张景山想说的第二个平台。“重点项目是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效支撑。”张景山建议,三地分别扶持1-2家重点文旅企业,给予专项资金、独家运营权或代理权等政策支持,使其发挥平台作用,将区域内旅游资源、市场、渠道进行有效整合,打造更多高品质文旅项目和旅游线路。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最终要体现到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上。“在文旅融合发展上也不例外,其中的康养产业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是利国利民的朝阳产业,要以为民造福为根本,统一打造产业协同平台。”张景山提出,为了助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快速发展,一方面要推进医联体建设,加快京津养老项目向河北具备条件的地区延伸布局,吸引京津居民到河北养老;另一方面,要更大范围推广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机制,推动都市圈医保目录和报销政策统筹衔接,完善重大疫情联防联控体制机制。

京津冀文旅融合协同发展联合倡议书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三地地缘相接、文脉相通、人缘相亲,历史渊源深厚,文旅资源丰富,已成为我国文旅市场最具活力、最具潜力的区域之一,完全能够成为互为资源、互为目的地的旅游共同体,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文旅融合协同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讲话精神,京津冀政协主席联席会议围绕文旅融合协同发展主题,在深入调研协商基础上形成广泛共识。为不断推动京津冀文旅融合协同发展走深走实,共同倡议如下:

  一、规划共编,发挥文旅发展引领力。京津冀三地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指导下,依据国家《“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共编京津冀文旅协同发展规划,共同规范旅游标准、旅游设施、旅游线路、旅游企业、旅游品牌,推动建设京津旅游枢纽城市,重点培育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建立区域重大战略旅游协调机制,推进跨行政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利用,有序推进京津冀文旅协同高质量发展,构建错位发展、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文旅发展新格局。

  二、市场共建,提升文旅产业竞争力。推动京津冀文旅市场主体开放融合发展,壮大文旅市场主体。鼓励和支持京津冀文旅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投资合作、品牌输出、上市融资、财税金融扶持等渠道做大做强,培育出若干跨区域乃至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大型文旅企业,提高在国内国际的竞争力。激发文旅市场活力,建立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冀文旅企业投资合作信息互通机制,深化项目投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加强与国际旅游组织合作,引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跨国旅游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出入境旅游中小企业,构建更加开放的“旅游+”和“+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拓宽不同层次的旅游市场,谋划推出若干旅游“拳头”新产品,将京津冀打造成区域文旅融合协同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高品质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三、线路共推,提高区域文旅影响力。按照市场规律、游客需求,跨区域串珠成链、连线成片,联手征集评选推出若干区域文旅精品线路,不以行政区划为界,打通文旅“断头路”。加大京津冀腹地客源市场开发力度,打造一批世界级、国家级旅游线路,推出以天津国际邮轮母港为起始点,涵盖京津冀旅游的“邮轮+京津冀游”亮点线路;定制一批自驾精品线路,联合开通更多旅游直通车和旅游环线列车线路;推出参观、游览联程联运经典线路,形成优质文旅线路的有效供给、优质供给、弹性供给,增强京津冀文旅品牌影响力。

  四、环境共创,提增区域文旅公信力。统一文旅服务标准,加强京津冀文旅和标准化主管部门的合作,以国际标准为参照系,在现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基础上,统筹三地地方标准,共同制定通用基础标准、服务保障标准、服务提供标准和质量管理标准,共同构建区域文旅服务标准体系。构建数字化文旅服务平台,联合开展京津冀长城和大运河沿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升级,统一引导标识。建设京津冀文旅监测设施和数据中心,推进“互联网+监管”,建立大数据精准监管机制,实现政务数据、资源、企业、产品、服务、监管等旅游信息全覆盖。共同构建智能“乐游京津冀一码通”等智能APP平台,为游客提供全流程旅游服务,推动京津冀文旅服务一网通,提升旅游便利,市场监管联动执法,共同营造安心、舒心、放心的文旅市场环境。

  历史之中,京津冀地区曾留下无数人文荟萃的佳话。三地山川相连,合则互补共赢,深厚灿烂的文旅底蕴将为带动京津冀成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贡献出新的力量,让我们抢抓机遇,奋力拼搏,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区域协同发展取得更大成效。

 

北京市政协

天津市政协

河北省政协

签署日期:2023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