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让传统书画艺术绽放新活力 版号:1
新闻单位:人民政协报 委员会:教文卫委员会 作者:汪俞佳 时间:2014-10-21 来源:人民政协报
当下,一场发轫于互联网的大数据效应正在持续发酵,并在中国传统书画艺术领域展现端倪。
大数据下的书画艺术文化发展现状如何?如何推动书画艺术与科技进步融合?传统书画艺术文化如何保护、继承和创新?9月24日至25日、10月9日至15日,以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书画室主任马飚为团长的全国政协“大数据下的中国书画艺术发展”委员考察团赴北京、安徽、浙江进行考察,前后9天时间里,委员们边看边听,边思边议,希望为这些问题找到答案。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书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未来的发展,既有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推广,也有把传统文化转变成新的元素和文化创造力,借助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焕发新生。”早在出发前,马飚就反复强调此次考察的背景和意义。
从文房四宝的生产流程、书画艺术的保护传承到艺术院校的书画教育、信息技术的影响冲击,一次从制作源头到科技前沿的考察,让委员们心生感叹———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我们正进入一个全方位的“大数据时代”,这对中国书画艺术的发掘研究、保护利用、推广传播作用巨大,也对它的传承与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
走进“大数据时代”
在国家博物馆,一幅《乾隆南巡图》数字图,不仅可以展示原图风貌,也可以与同时代的作品横向对比,还可以对照前后历史进行纵向研究;而中国美术馆目前已建立了拥有1万条藏品信息、2万条展览及展览作品信息、1万条美术活动信息,以及3万条美术百科、艺术档案、美术出版物、美术论文等相关信息的美术资源数据库,资源类型涉及文本、图片、音频与视频,累计资源50T……
“数字技术将纸质的书画资料转变为线上的数字图像资源,真正让中国书画艺术‘活’了起来。”考察团成员多是书画大家、名家,大家纷纷坦陈,作为专业从业人员,目前对国内各大博物馆的古代书画藏品尚且未能遍览,更不用说普通的学生和艺术爱好者了,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之成为现实。
除了新型的展示和保存功能,大数据时代还为书画艺术发展带来哪些“惊喜”?考察团成员、全国政协委员何水法向委员们分享的亲身经历,恰好说明了以网络媒介助推中国书画艺术传承传播的“威力”。
2012年末,何水法委员把创作的12幅以月为序的“十二花神”图通过微博发到网上,没想到短短几天就收到网友创作的近两百首与之相关的律诗。他随后从中挑选出12首诗以书法形式创作,举办了一场“诗、书、画”一体的展览,最后吸引了上百万名网友围观。
“一次24幅作品的小型展览变成一场观众超百万的大型展览,这就是互联网的魅力。”何水法委员的做法得到其他委员的一致认同,大家纷纷表示,互联网可以不断缩短艺术家和欣赏者之间的距离,要充分利用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多种新媒体平台开展书画展品与展览的宣传推广,让书画艺术可以随时看、随时学,真正贴近百姓。
在机遇和挑战中前行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用《双城记》里的这句话来形容我国传统书画艺术所面对的大数据时代最恰当不过。
北京、安徽和浙江等地,考察团看到,在推动传统书画艺术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方面,地方做出了许多有益探索,也遇到一些困惑。
就目前来看,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人才缺失是地方干部反映最多的问题。由于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统一的思想认识、相应的规范标准、科学的规划组织,我国书画艺术目前已经完成数字化保存的只是九牛一毛,而相关法制和标准建设还相对滞后。为此,考察团建议,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整合资源,统筹考虑,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打破部门间的壁垒,打破数据的割据与封锁,集中力量建设中国书画艺术的大数据库,促进书画艺术繁荣健康发展。
“大数据就像一把双刃剑,我们在借助科技力量推动书画艺术发展的同时,也要理性看待科技给书画本身带来的影响。”考察中,委员们反复强调,科技和数据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工具,不能完全取代人类复杂的智慧和情感,更不能代替思考和分析,尤其在艺术创作上,要运用科技,而不能简单地依赖科技。
大数据时代下,越来越高明的仿真复制技术同样引起考察团的担忧。委员们建议,尽快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建立,为知识产权和平台归属提供法律保障,以维护相关创作者、研究者、开发者的权益。
走向更加绚丽的明天
传统书画艺术要展现特有魅力,寻求更大发展空间,材料的革新与进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此,考察团一行重点考察了文房四宝的制作工艺流程。在感叹其独特制作工艺的同时,委员们也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一方面,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不断深入,文房四宝逐渐失去其实用性,市场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后继乏人情况突出,需要引起有关方面重视,多方面给予扶持,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另一方面,也要加大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研究、开发和利用中国传统书画材料,提升材料品质,增强中国书画创作的活力。
连日来,考察团一路讨论,一路思考。当前传统书画艺术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还面临许多难题,比如技术层面,我国数字化技术还存在速度慢、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与国外数据库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有人才问题,目前既懂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又通晓传统书画艺术的专业人才还相当缺乏,而由于待遇环境等原因,具有技术水平的专业人才流失现象也很严重。近年来,尽管一些艺术院校已经开始探索成立跨媒体学院,但如何更好推动技术与艺术融合?这条路能走多远?资金短缺问题如何解决?
在车上、在视察点、在座谈会上,这些问题总要被考察团提出来,不仅给地方以提醒,也供委员相互启发:在大数据时代下,艺术工作者都应与时俱进,大胆尝试,将现代技术和传统艺术有机融合,让传统书画的路子越走越宽阔。“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了解和延续我们的传统书画艺术,把中国书画这块瑰宝继承好,发展好。”这是考察团成员的共同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