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葛剑平的生态情 版号:
新闻单位:中国政协 委员会:葛剑平的生态情 作者:薛松 时间:2016-03-15 来源:中国政协
2015年5月,民盟中央《关于实施“中国野生东北虎和东北豹恢复与保护重大生态工程”的建议》摆上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案头。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王沪宁主任、汪洋副总理都作了重要批示,并指示要将建议内容体现在“十三五”规划中。
这样一份高质量的建议案背后,是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民盟北京市委主委葛剑平和他带领的团队在6000多平方公里的监测区域内辛勤工作十余年的研究成果。
十年磨一“建”建议案力推东北生态保护
生态保护和生态多样性研究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然而,由于缺乏长期持续和科学有效的全面系统调查,导致很多动植物具体情况不清,缺乏有效的研究数据。作为我国著名的生态学专家,葛剑平带领专业研究团队,将研究的切入点选在了东北虎和东北豹的保护上。从2005年起,研究团队开展东北虎等相关科学调查和研究,在当地有关部门的配合下,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克服众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中国境内建立了国际上最大的野生动物野外红外相机监测网络,冒着严寒、酷暑和猛兽袭击的的风险,数千次进入森林深处踏勘,获得丰富的成果。
该项研究监测和调查获取了大量的虎、豹及东北针阔混交林区生物多样性的第一手野外调查数据,获得了唯一的、较为全面的东北虎和东北豹在野外自然生活的图片和视频,科学地证实了中国东北境内现已存有27只东北虎和42只东北豹,并初步掌握了调查区域内的东北虎和东北豹种群现状、活动规律,食物链丰富度和栖息地状况,为中国野生东北虎和东北豹种群恢复与保护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十年来,葛剑平和他领导的团队成员在人迹罕至的边境地区历尽种种艰辛。在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中,眼睛、眉毛、睫毛都被冻在一起,变成了非主流的白色,有时为检测设备更换电池和数据卡成为一道难题;遇到河流只能在齐腰的水中涉水而过,一根绳子便是研究人员的简易桥梁;再大的雨也挡不住队员们追求真理的步伐,尽管靴子里的水已经从靴口溢出;蚊虫是最执着的粉丝,“女汉子”们脸上的红包已经连成了一片;渴了就直接喝口纯天然的河水,方便面的热汤就是最美味的饮料;黑夜里,漫山银装和翩翩雪花衬托着科学家们的背影,显示出大自然独有的浪漫;雪地摩托、皮卡、拖拉机载队员们前行,如果遇到湿地沼泽,队员就得载着它们跋涉了;队员们有时也会找点童趣,从山上自由落体滑下;动物园里憨态可掬的动物对他们却是生命的威胁,有一次遇到黑熊,队员们沉着冷静地拉响响炮,巨大的爆炸声和刺眼的光亮吓跑了熊,也把队员们“染”成了炭黑色。
在葛剑平同志的带领下,凭借着对科学的执着态度和乐观主义精神,科研团队青年的科学家们克服重重困难,获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他们的“心态”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不计个人名利,放下自己的小家小业,增添了忧国忧民的赤诚情怀;他们的“状态”更加成熟和理性,树立起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独立思维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同时他们也更加“生态”,找准了自己的“生态位”,把国家生态建设作为己任,积极参与成果转化。
十年辛勤的汗水,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在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务副主席陈晓光的关心和组织下,凝聚成了一份沉甸甸的《关于实施“中国野生东北虎和东北豹恢复与保护重大生态工程”的建议》。在这份建议案中,建议由国家发改委会同吉林省及有关部门,“从积极探索和深化生态保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大力推进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型经济,解决民生福祉”,“建立国家级中国虎豹科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构建野生虎豹保护与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四个方面”四个方面,实施“中国野生东北虎和东北豹恢复与保护重大生态工程”。研究成果为国家和黑龙江、吉林两省有关虎、豹保护区的建立和保护规划策略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建议案得到了中央领导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表示:野生东北虎、东北豹重返东北境内,反映出近年来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取得了积极成效。要抓住当前的有利条件,遵循规律、完善思路、创新举措,把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做好。有关要求可体现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可以说,这一建议案的提出,为我国东北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为林业部门开展工作提出了大量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葛剑平在东北林区考察
为生态建设鼓与呼用生态理念建箴言
作为知名的生态专家,葛剑平多年来一直将为生态建设呼吁作为自己的职责。
2004年,由葛剑平牵头调研形成的《关于把发展生物技术产业作为国家战略的建议》,引起了中央领导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阅后亲笔批示,“生物技术是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问题。落实生物技术,实现产业化,不仅关系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人民的生活和健康,应该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点,列入中长期规划,在制定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时将做重点研究。”为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为民盟北京市委主委、北京市政协副主席,葛剑平对北京生态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2007年,葛剑平带领民盟北京市委的专家成立“生态北京”课题组,行程3000余公里对流经北京市的河流及其流域、山区进行实地调研。根据调研成果形成的政协提案,在当年市政协大会上被评为优秀提案,得到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和认真办理。2008年,由葛剑平领衔的课题组审视首都生态建设在北京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中的战略地位,率先提出了构建北京生态服务型产业的建议,作为党派提案,被推荐为当年北京市政协大会发言。2009年,葛剑平再次组织课题组深入北京山区进行沟域经济的发展调研,提出关于进一步推进北京沟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被评为北京市政协优秀提案。2010年葛剑平牵头对北京生态服务型经济进行深入研究形成政策建议,调研报告《关于北京市生态服务型经济与加快“绿色北京”建设的研究》被推为民盟北京市委在政协北京市十一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2011年,葛剑平主委组织了以沟域经济规划科学性为主题的调研,结合GIS技术,通过生态与社会经济分析,为正在进行的相关沟域经济的规划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2012年至2015年就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应高度重视乡村建设中发展生态服务型经济的观点,开展持续调研和论证,得到了市政府和专家的认同,已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中。
在葛剑平看来,生态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理念,他习惯用生态学的理念来分析社会现象。他说,就好像每个生命体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跟别的生命体、跟环境息息相关一样,政协委员也不是独立存在这个社会上的,建言献策,要考虑国情、市情,要在大的环境、背景和格局下,进行调研,履行职责。要学会处理好政协工作跟本职工作、自身跟调研对象的关系,达到跟整体、跟别的个体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对任何事情都不能割裂地、孤立地、片面地去看。因此,在他带领下进行的调研,总是能够切中党委、政府工作的难点,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今年两会,葛剑平依然关注生态建设。他《关于京津冀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建议》,将就京津冀三地产业对接协作过程中,如何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形成生态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模式进行建言献策。葛剑平的生态情,还将在参政议政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