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全面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阐明了事关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我们党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为马克思主义注入了新的真理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新的战略指引,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
通过对十九大报告的初步学习,我认为,要准确、全面、科学理解十九大报告的丰富内涵,关键是要深刻地理解新时代、新思想、新目标、新征程的内涵,尤其是要准确理解新时代这个大逻辑。
一、科学判断新时代的基本依据
十九大报告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报告关于新时代的论述,是有科学依据、有丰富内涵的科学理论成果。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和任务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时代的转换必有标志性的重大变化,把握新时代,必须认清进入新时代的基本依据。
(一)基于历史发展的过程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过程论”思想,万事万物都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并开始处于不断的探索、实践和创新之中。
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这一科学的判断,仍然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回顾既往,我们取得的成绩是伟大的;面向未来,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要表现出阶段性。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实践探索,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论是从主观上还是从客观上来说,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如果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来说,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基本改造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大概一百年时间,现今已经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下半程。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看,我们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历史时期。
报告没有把这个阶段当作一般性的阶段,而是明确宣告了一个“新时代”,是总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作出的历史性判断。
(二)基于发展的成就
在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新时代变化,主要标志是政权的更迭,阶级力量对比的重大变化等。在社会主义制度内的时代变化,主要衡量标准是发展水平,只有发展水平有较大的、带有质的变化,才能推动时代的变化。最近几十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速发展、加快发展的新阶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了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长期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这些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所带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
历史性变革实质就是时代的变化。正是在这些历史性变革中构成了新时代的基础。
(三)基于主要矛盾的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问题,我们治国理政的工作,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围绕着解决主要矛盾进行的。主要矛盾的变化必然引起党和国家战略的变化,社会主要矛盾是判断时代的重要变量。我们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已经由供不应求的短缺经济实现了物质文化生活极大丰富的转变,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我国在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的基础上,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追求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因此,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这样的界定,更加准确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现实,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的新形势、新特点,是完全符合中国国情实际的。
二、深刻理解新时代的基本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将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从五个方面作出了界定:
一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二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三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四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五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五个方面,就是五个角度,汇总起来,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和要求。
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的内涵概况,主要是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性提出的,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就是告诉我们,在未来很长的时期内,我们所要建设的,都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的一切事业,都将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展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这“四大意义”是全方位的,前两个意义是国内的,后两个意义是世界的,既有国家的,也有民族的;既有社会主义的,也有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时代将是一个充满光荣和梦想的时代。
三、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这个大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是十九大报告作出的一个重大判断。在这个历史方位大逻辑的基础上,提出了新使命、新思想、新目标、新方略等一系列的重大理论创新。
(一)新时代的新使命
进入新时代,必然有新使命。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我们党从成立至今一以贯之的初心,这一初心,决定了我们必须勇敢地承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这一使命,十九大报告概括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伟大斗争:指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正像总书记在报告中讲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作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新的时代,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将是一场伟大的斗争,我们只有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强烈的责任感和历史担当,才能取得中华民族复兴梦这场伟大斗争的胜利。
伟大工程:指的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告诉我们,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建设是我们党的各项事业发展的一个最根本的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伟大事业,而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能力,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伟大事业和伟大梦想:在新的时代,要求我们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是新时代的呼唤、人民的希望,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的历史责任。
(二)新时代的新思想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
围绕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宽广的视野、长远的眼光,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
(三)新时代的新方略
思想指导行动,理论化为方略。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共计十四条。这些方略,有的是历史上早就有的,有的是改革开放以后形成的基本政策,有的是十八大以来第一次提出的。无论是历史上有的,还是十八大以来第一次提出的,都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基础上,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新的要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治国理政中的转化、实践和应用,是坚持和发展、坚持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新概括的这些基本方略,将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指导治国理政的基本实践。
(四)新时代的新征程
新时代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中国共产党将带领全国人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将会是一个历史性飞跃。在新时期,确定这样一个目标是对历史、对现实、对人民、对民族、对世界作出的一个巨大承诺。
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时代要求和历史责任。
四、把握新时代,切实履行好政协委员的职责
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把协商民主贯彻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中”。总书记报告中关于人民政协的论述,既是对人民政协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为各级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做好新时代的政协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在新时代如何做好政协工作,履行好政协委员的职责,我认为应牢牢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十九大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自觉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决把四个意识落实在做好政协工作的岗位上,体现在委员履职的行动上,自觉地把习近平新时代的新使命、新目标、新方略等一系列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履职转化成政协委员的政治共识和共同的思想基础,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同心筑梦,画好最大的同心圆。
二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不断探索开创北京市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正如习近平同志在报告中指出的,“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因此,坚持党的领导是我们人民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就是要把我们政协的工作聚焦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使命、新目标、新方略上来,做到“党委想什么,政协就议什么”“政府干什么,政协就帮什么”“群众盼什么,政协就呼吁什么”,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优势作用。就是要把政协委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实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筑牢共同的政治共识和思想基础。就是要把政协委员的人心、智慧、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担当,在市委的领导下,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北京落地生根,进一步形成生动实践。
三是聚焦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努力发挥好人民政协积极作用和履职尽责。习近平同志在报告中提出我们党在新时代的新使命、新目标、新方略,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时间表、路径图和战略安排,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美丽中国等战略举措。报告所描绘的宏伟蓝图和美好愿景,使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目标更加明确,发展蓝图更加清晰,为我们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履行职能,干事创业指明了方向,创造了广阔的时代平台。我们要聚焦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履职尽责,紧密联系首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联系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际,紧密联系北京市人民政协工作的实际,积极参政议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助推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四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习近平同志在报告中强调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作为人民政协和政协委员,一头连着党委和政府,一头连着界别群众,要紧扣新时代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变化的特征,充分发挥桥梁作用,搭建更多的协商平台,有序扩大政治参与。应始终把推动解决群众关心的社会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充分体现“人民政协为人民”的特点,体现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担当,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履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五是不断提升政协委员在新时代履职的能力。着力提高委员的政治把握能力、调查研究的能力、联系群众的能力,作为经济委员会,要充分发挥委员的聪明才智,调动委员的积极性,把各项工作做实、做深、做细,真正做好理论的高度、实践的深度,才能真正做到“建言建在需要处,议政议到点子上,监督监在关键处”,实现有为、有位,共同致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开创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作者系市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