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政协研究 > 2017-03 > 推进“模拟政协”活动

在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推进“模拟政协”实践理论恳谈会上的发言

王 蕾

时间:2017-09-07   来源:政协研究2017年第3期

  我是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及附属校尉胡同小学的校长,我们学校是北京市中小学翱翔计划“模拟政协”实践基地。

  担任政协委员四年来,使我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政协委员,意味着必须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必须在参政议政中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也正是履职的过程,使我的综合素质得到不断的提高,不仅对社会发展的进程保持着高度的关注,而且对于教育、对于基础教育的创新发展也有了更开阔的视野。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根据我在政协活动中得到的启发和感悟,我们提出了一个关于学校德育创新的课题——“模拟政协”。政协就是一个大课堂,它给予我们的使命感、责任感乃至丰富的社会实践机会;它为我们开辟的工作空间、提供的观察社会的高度和深度都是不可多得的,而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经历这个过程,这无疑将有助于引导他们突破课堂的局限,在火热的生活中,在生动的实践中锤炼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进而将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真正升华为胸怀天下、心系国家的公民意识,使德育的核心目标,即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得到落实。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我分别于市政协十二届三次、四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推进“模拟政协”常态化机制建设的提案。

  根据我们学校的实践,我们看到:“模拟政协”,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对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借助政协丰富的资源以突破学校思想教育的瓶颈、对于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对于推动学校教育从管理走向服务……诸多题目,正在成为现实。学生在“模拟政协”活动中,开阔了政治视野,丰富了观察视角,锻炼了执行能力,磨砺了沟通耐心,学会了直陈谏言……这也正是我们努力推进“模拟政协”常态化机制建设的源动力。

  总结起来,我用宽度、长度和高度来概括“模拟政协”的校本化实践成效。

  第一,“宽度”,即学生全员参加之宽度与参与校务管理之宽度。在我们学校有一个“模拟政协”的“衍生组织”叫“学生观察团”。虽然只是一个学生自主社团,但在老师的鼓励下,这个社团给自己赋予了庄严的使命,观察什么,如何观察,怎样运行,如何与学校建设接轨,如何反映学生的呼声,完全由学生自主决定。自告奋勇担任观察员的学生从最初的不敢提、不会提,发展到年均百余件提案,目光敏锐,泾渭分明;从少数学生参与到全体学生参与学校发展自诊断的持续监测。目前的“自诊断”涉及同伴、教师、课程、教学、安全、组织与领导、文化、资源八个维度,相当于学校发展状况的“体检报告”,针对“体检”中发现的问题,学生们会与学校有关部门的负责人甚至是校长面谈,听取情况介绍、问题成因解释以及整改措施说明。我们非常关注和保护学生们建言的热情,对他们的反馈和建议,不敢有丝毫懈怠,会逐条研究,制定改进方案并张榜公布,自觉接受学生们的持续追踪和评价。最新数据:评价从60%的满意度上升到95%,这是一个由学生促动的学校变革过程。

  第二,“长度”,即年龄跨越长度与时间持续长度,延长和丰富“模拟政协”活动的生态链。例如,我校有一门深受师生喜爱的课程“政协讲堂”,课程主讲人的年龄低至在校就读的初中生,高至花甲之年的政协委员,听众既有学生也有教师。这样一门课程最初是由学生发起创办的“百名政协委员大讲堂”,再由参与者模仿、衍生而成的“学生政协讲堂”,进而发展成高中生为初中生开办的“小导师学堂”、初中生为小学生开办的“小小导师学堂”……再如,防霾治霾一直是学生们关注的问题。为此“防霾治霾我能行”出现在我们学校的假期作业中,学生们参与的热情出乎意料,100%的学生认真完成了作业,科学报告、小发明、小制作、宣传画、诗歌、标语、建议等各式各样,至今在我的办公室里还有一个高三学生送给我的礼物“防霾小神器”。而这次的假期作业,也拉开了政协委员走进我们学校的序幕。科技委的申建军主任对学生们的作业进行了认真的指导,并开设了“参政议政模拟教学实验课”,结合丰富的案例给学生们讲解了中国决策体系、决策程序、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基本方式等内容,并就京津冀地区雾霾治理问题,指导学生模拟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当然,从学生涉及的问题和建议来看,也许有些稚嫩,也许脱离现实,甚至有点偏激,但是这个过程引发了学生们对防霾治霾的持续关注。应学生的呼声,我们又请城建环保委的王迎春委员来学校,指导学生做“雾霾的成因分析”,之后,学生们有了新的想法,希望能够在校园持续开展跨学科的雾霾监测与研究,于是我们建立了“雾霾与细颗粒物环境气象观测研究站”。随之,学生们又提出了问题:我们没有室内运动场馆,当雾霾来袭如何确保体育锻炼不间断?就这样,师生合作创编了“室内健身操”,再之后,新问题又产生了:室内健身操如何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雾霾的话题,伴随京津冀治理大气污染的战斗进程,至今已持续两年半。

  第三,“高度”,即视野高度与胆识高度。在市政协和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学生们有了很多实践体验机会,如列席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市政协雾霾治理问题提案办理协商会、市政协常委会和专题调研会;与政协委员面对面交流提案;参与政协委员的提案调研工作等。这些经历增进了学生对政协运作机制和流程、政协委员的履职、提案的基本要素和撰写方法等方面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创设了在政协委员身边学习、操练的机会,打开了学生兴趣的大门,这样的感受和经历,其中的“滋味”可能会被放大、放远,价值和效果难以估量,甚至会影响到学生们的一生!

  前段时间,由我校模拟政协社团的学生发起,在美国友好学校在校访学期间举办了一场“中美师生对话STREAM课程”的主题论坛,其中有两件事情给美国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学校对学生的建议如此尊重与呵护,竟然让3名初中在校生担任论坛的同传翻译;二是,学生们在论坛中积极、主动的质疑,自信、独立的表达,竟然还有学生敢于挑战美国引以为豪的STREAM课程体系,我校学生认为遗漏了一个很重要的维度“S”,即运动与健康……这件事在我看来,重要的不在于学生翻译的精准度、质疑的科学性,也不在于我们学校几个学生的表现,而在于中国学生、中国学校、中国教育发出了声音,绽放了自信。

  最后,受学生之托,将以下建议带给市政协及教委:

  1、建议将“政协委员进校园”纳入政协委员履职的范畴,鼓励政协委员为学生开办讲座,普及与民主协商制度相关的知识;主持实践课程,指导学生尝试撰写提案等。(在政协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期间,我们以问卷的方式对与会委员进行了随机调查。其中,对于“在中学开展小小政协委员参政议政活动的态度”,表示“支持”的委员占94%。对于“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是否有兴趣参与小小政协委员参政议政活动”,表示“有兴趣”和“考虑中”的委员分别占79%和18%。委员们广泛的认同和积极的回应,更加坚定了我把这项工作付诸实践的信心)。

  2、建议在寒暑假期间,由政协主持,面向全市中学生开设“政协大讲堂”,帮助学生了解政协发展的历史、政协工作的意义、政协工作的流程等。

  3、建议建立政协委员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平台,充分依靠各界政协委员人才济济的雄厚优势,通过博客、微博、微信等媒介,倾听中学生的声音,对学生进行指导。

  4、建议建立“政协委员助理制度”,为有条件的政协委员配备学生助理,使更多学生得到跟随政协委员调研、走访、参政议政的实践机会。

  (作者系市政协委员、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校长、市科协委员、北京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理事  王 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