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7-04 来源:2017-01
很荣幸我能够受到邀请,观摩本次政协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领导、老师们的关心指导下,这七天的观摩和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不仅使我对政协有了更加生动具体的认识,也感叹政协委员履职的热情和履职的不易,更对萦绕自己心头多年的一些疑问有了初步答案。
一、关于政协和中国民主
对于中国的民主,十分惭愧地说,在此之前我自身对其理解实在不甚透彻。于是,面对外界对中国民主的一些质疑,听到后常常不知怎么据理力争,也不知怎样更形象地把中国民主介绍给外国友人。协商民主作为中国民主的重要形式,它是怎样运作的,自然是此次观摩政协我最感兴趣的。
首先,从这几天的观摩学习中,我深刻地感受到,政协的“协商民主”并非虚言。
七天的会议中,民主、平等的气氛始终是主流。所有的会议都是互动性很强的,其实都像是在商量:就一个问题问问大家的意见,表达己方的诉求,寻求认知的最大公约数。在讨论中并不存在谁说的算的问题,更多的是群策群力,共商难题。
在小组会议和专题会议中,各位委员的发言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高大上的官方语言,而是接地气的、幽默的表述;不是毫无激情地“照本宣科”,而是气氛热烈的谈话,这些“普通”反而使得政协连同民主协商这些名词变得鲜活。如,在政协自身建设方面,关于政协“立法协商”难、提案收到回复及时但是回复却空泛等突出的难题,委员们毫不避讳地进行了探讨,既有反省也有展望;在大家都关心的空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上,委员们也各自从自己的专业角度进行了解读,提出了许多很有创造性的、专业性很强的诉求与建议。在对专门议题的讨论中,委员们充分发挥了自身的界别优势,从自身专业方向出发,提供最前沿、最具代表性的信息和难点问题,将热点问题进行全方位的剖析,形成了有效、高效且较为准确的决策前的协商。而其中的许多问题和许多观点对于我来说都是头一回听说。这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委员们在一些问题上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调研和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委员们的这种专业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协商质量的一大保障。
其次,观摩了七天,越来越深入地体会了“协商”二字的含义和重要性后,才愈加发现政协就中国民主的一大特色和一大优势。好商量、多商量、同一个问题在不同的群体内商量、以不同形式商量……于是,公众更有序和广泛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
但是可以发现,当下协商民主的障碍之一便是我们对其理解和认同不够。由于世界秩序制定多由西方国家主导,因此符合西方议事规则的政治制度被认为是“民主”,渐渐地,民主成了制度范式而非一种精神和思想。许多时候我们遵循这个“范式”思考问题,而忘了民主并非仅仅只有“西方式民主”这一形式。我认为,这是中国协商民主在国际上被认同程度不够的一大原因。但无可争辩的是,中国的协商民主是真实存在的,对应着中国的国情和上层建筑,使其能更好地实现民主的精神——只不过不是以西方所广泛采用的方式而已。所以怎样让协商民主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怎样让中国民主成为被广为所知的民主,也许也是我们青年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关于政协委员和政协会议
我对政协会议的认识一直停留在电视新闻里播出的宽敞的会场和肃穆的气氛里,政协委员们也认真严肃、不苟言笑地参与讨论过程。但真正观摩了政协会议以后我才恍悟,原来政协会议还可以开得这么有趣,政协委员们都这么可爱。
委员们依然是端庄的,但是比想象中多了些可爱。开小组会议之前,许多委员早早就来到了会场,老朋友们握手寒暄,和新朋友们问候打招呼,夸赞一下这两天没有雾霾的好天气,谈一谈近一年自己工作方面的新气象和困惑,气氛非常的轻松愉快,更像是一个大家庭的成员们在年底的聚会上各自关怀和寒暄。待到正式小组会议开始,麦克风就迅速进入了被争抢的状态。在最开始的时候大家还有些含蓄,但就某一话题打开话匣子之后,委员们纷纷抢着发言,用轻松幽默的语言表达着不同意见。
但是,政协委员们有的时候也很“可怕”。委员们对待各自专业领域问题一丝不苟的态度很是“可怕”,让人敬仰。当其他委员对某一问题有错误认识和理解偏差时,委员中相关领域的一线工作者或专家学者会毫不留情地指出,并认真负责地作解释。起初,我还为委员们的较真“捏了把汗”,担心会以不了了之收场,但慢慢地我发现,不同岗位不同专业不同诉求的人们在彼此交流中,彼此了解和体谅,使得问题能够得到更全面的考虑,进而找到更优良的解决方案。
三、关于邀请高校与中学师生观摩政协活动
前文已经提到,首先作为一个五年的文科生,我对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等貌似已经熟悉,但对其的了解却仅限于三两行的文字范围;再者,对政协参政议政、政协委员履职等了解得并不全面。这次的活动可谓是一个连接理论与实践的载体。可能有许多同学也想对政协有进一步的了解,却碍于没有渠道。若有更多的类似于此次的观摩活动无疑能给我们提供了解的机会。
随着中国的国家实力不断上升、影响力不断增强,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认为我们应当承担起在新的时期“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而“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便是了解这个国家的社会民情以及制度。首先,在市政协领导们、研究室老师们、政协委员们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们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拓展理论知识”的方式,在实践中进一步学习了政协的有关知识,提高了理论水平;其次,通过一周的参与,我们对中国民主有了更加形象生动的认识,把“灌输式观点”转化为了“承认性观点”,将学习到的理论同亲身实践联系,眼见为实,进一步增强了对我国制度的认识和对制度优势的自信;再次,委员们讨论的焦点、提案的热点可以使我们更好、更全面地认识中国的社会民情,了解各方面的关注,同时也领会各方面的难处,从而形成自己的思考,发出公正理性的声音,有助于发扬社会的正能量。
这一活动可以说是燃起了星星之火,不仅是中国民主制度的火苗,也是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火苗,还是我们心中对中国自信的火苗。感谢的同时,也希望这项活动可以使更多的在校学生获益,让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
(作者系外交学院2015级外交学系本科生 林婧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