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政协研究 > 2017-01 > 观摩政协全会活动

中小学生“模拟政协”的探索实践

张 毅

时间:2017-07-04   来源:2017-01

  教育肩负着培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使命,基础教育阶段是树立学生民主协商意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关键时期。在国家重视、学校需求的前提下,我们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在实践中探索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路径。

  一、从“雏鹰建言”到“模拟政协”的创新探索

  2008年北京市以高中课程改革为契机,成立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先后启动“翱翔计划”“雏鹰计划”“青少年创新能力建设工程”等一系列人才培养方式创新项目,2010年设计谋划“雏鹰建言行动”,2016年将“雏鹰建言”进一步向“模拟政协”拓展延伸,从而丰富中小学生持续关注社会并实践创新的空间,推进人才培养方式创新。

  (一)“雏鹰建言”,关注社会

  “雏鹰建言行动”旨在引导全市中小学生关注身边事物、关注身边生活,以文字、图形等形式,学会建设性表达,逐步科学地表达自己的主张,主动向社会建言。这一探索基于国家课程,根植教学实践,激发学生自主,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社会责任有力担当的有效路径。

  “雏鹰建言”在设计上,秉承“零起点,广参与,大空间,远发展”的理念,建立培养中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机制。实施7年以来,已征集“建言”3万余条,覆盖全市所有区300余所中小学校及幼儿园。诸多知名院士、专家鼎力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热切参与。一大批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深入到市、区、校等不同层面的“雏鹰建言”的工作推进中,深入了解青少年需求,关注和指导他们建言,并为其“代言”。还有政协委员从教研的角度带动骨干教师组织学生建言,使学生建言基于常态教学开展,又深刻影响到常态教学。在此基础上,已有10余位人大代表、20余位政协委员将学生的5000余条建言带上市两会。

  (二)“模拟政协”,培育责任

  在大力推进“雏鹰建言行动”的基础上,北京市尝试探索中小学生“模拟政协”,学生基于自身及同伴的学习、生活,把自己的所想、所见、所思、所悟建设性、科学地呈现,并在协商民主的宽松氛围下,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基于不同角度研讨、交流,从而引导中小学生客观、积极、正面地看待存在的问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6年7月11日,召开“雏鹰议事厅——北京市第一届中小学生‘模拟政协’会”,让青少年通过模拟提案、模拟协商等活动,了解人民政协理论知识,体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践。这是我们与北京市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会共同为中小学生们创设的基点高端、资源丰富、形式多样、各方助力的雏鹰议事平台。来自北京市6个区11所中小学的15名学生从科技创新、社会文化等方面向社会建言,现场提交13份“模拟提案”。东城区宏志中学、海淀区一〇一中学、丰台区赵登禹学校、石景山区京源学校、平谷区北师大附中平谷一分校等学校,分别以符合学生特点的方式,呈现出小学生的班级议事、中学生的议周边事等协商议事形式。学生们围绕中医药、食品安全、区域发展等主题交流研讨,议事协商。北京市政协主席吉林与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刘宇辉为50家“模拟政协”实践基地颁牌,还为50位“模拟政协”指导专家颁发了聘书,并为在“模拟政协”实践中表现突出的中小学生颁发了证书。吉林主席亲自为中学师生作了题为《认识政协体验政协服务社会》的报告,为“模拟政协”的后续开展提供了指导意见。

  (三)观摩实践,学会担当

  为学生提供观摩实践的机会,使其在感性体验中增强发现问题的敏锐力,在理性表达中提升分析问题的深刻性,在真实情境中提高公共参与的创新力,在自觉内化中持续助力责任感的培育。2017年1月12日—17日,经北京市中小学“模拟政协”探索与实践项目组推荐,由1名中学教师、3名中学生和2名大学生组成的师生观摩团走进北京市政协,全程观摩了政协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观摩团师生与政协委员们一道,全程参与会议开幕式、小组讨论、专题座谈会、联组讨论会和闭幕式,并列席观摩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式。

  通过观摩实践,师生们对政协的职能和协商民主这一形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在观摩团每天的总结分享中谈到:“曾经,‘政协’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书本上的词语,当我们真正走进会场参与其中,才意识到‘政协’‘提案’‘委员’‘协商’‘民主’等一系列词语原来都是这样的鲜活灵动,都带着温度。”“这次观摩使我对人民政协理论知识加深了理解,通过体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实践,体会到适合我们国情的协商民主制度才是最好的。”

  观摩团受到北京市政协的高度重视,北京市政协主席吉林、副主席赵文芝和秘书长周毓秋等领导还专门与同学们进行座谈,倾听同学们的感受和思考,对“模拟政协”活动给予充分肯定,对师生今后在学校的工作、学习提出了殷切期望。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刘宇辉作为“模拟政协”的亲历推动者,在北京市两会政务咨询会上,特别关注并回答了前来观摩政协会的3位中学生的问题咨询。《人民政协报》以整版对此实践探索模式进行了专题报道。

  二、开展中小学生“模拟政协”的价值意义

  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的社会公民,需要从小接触社会,走近并了解我们的政治体制,从而从内心深处种下“中国梦”的种子。

  从“雏鹰建言”到“模拟政协”,一系列人才培养方式创新的实践旨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为学生提供社会视角,发现社会问题,提出实质性解决方案,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以及胸怀天下、心系国家的公民意识。

  具体来说,这一探索的价值与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立足教育改革,促进创新发展

  这一探索立足教育,通过“建言”亦或模拟政协提案形成过程、体验政协组织形式、议事规则,了解和体会中国特色的民主协商制度,为学生跳出课本和考试的局限,切实关心国家大事、民生大事,参与社会实践,推动社会进步打开了一扇大门。对学生公民素养的培育、民主意识的提升、家国情怀的培育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人才培育模式,真正地站在了国家治国理政的高度,让孩子们自信地讲述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实现了教育的创新发展。

  (二)秉承包容理念,培育未来人才

  这一探索倡导在和谐包容的理念下,学会了以谦和、平和的心态,进行“和而不同”的协调沟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既肯定自己,也承认他人,使得人际关系更为和谐融洽,精神正能量更为充沛激越,让包容成为公共价值理念。包容理念的背后,蕴含的是爱心和坚强,是作为未来中国公民的博大胸怀。

  (三)渗透协商意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一探索发挥社会实践对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作用,进一步将民主协商意识根植于学生心中;充分利用人民政协独特、优质的社会资源,把民主协商的形式和观念带到日常生活中,影响同学、家庭,辐射社会。他们主动关注身边事、身边人、身边物,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分析问题,理性看待事物,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的同时,增强对国家的认同和理解,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

  三、推进中小学生“模拟政协”的几点思考

  (一)广泛激发建言,搭建“呵护成长”的有效机制

  采用多样化的途径与形式,广泛激发学生主动建言。建言主题除学生身边事外,也可遴选委员们关注程度较高且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形式方面不仅可以模拟政协的提案、小组会、专题座谈会等,还可以模拟人大的议事方式。另外,班级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在学校应立足班级,形成“班级—年级—学校”的层级建言模式,搭建“呵护成长”的有效机制。

  (二)倡导和谐议事,促成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因为不同地域、语言、习俗、民族等的差异而形成多元的文化。要解决多元文化带来的矛盾与冲突,合理的、现实的选择就是坐下来协商,让每个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以广阔的胸怀接纳和接受,以放眼未来的眼光认识生活中的问题和矛盾,倡导和谐议事,共同决策,促进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

  (三)创新机制体制,加大协商民主意识的科学传播

  创新机制体制,在全市建立“市—区—校”三级“雏鹰建言”及“模拟政协”开展机制,调动全社会资源,让更多有建言经验、有社会责任感的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参与进来,也可通过网络为关注人才培养的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及社会人士搭建参与平台,跨越领域边界,形成创新人才培养协作体,加大协商民主意识的科学传播与培育。

  (作者系市政协常委、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特级教师、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办公室主任 张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