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政协期刊>政协研究>2016-04>研究会2015年课题成果选登

人民政协对网络议政和远程协商新形式的探索

时间:2017-05-03

  网络政治参与以自身的特点对传统的政治参与格局形成了冲击。网络政治参与在政治参与中地位的强化,需要人民政协在履职形式与内涵方面作出改革创新和实践探索。

  一、网络政治参与与人民政协的网络议政和远程协商

  中共中央在2015年初印发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在2015年6月印发的《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我们进一步探索网络议政、远程协商的新形式,为人民政协在网络时代下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网络政治参与是政治参与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政治参与形式,是传统政治参与在网络上的延伸,是网民以信息为媒介、以网络空间为载体所进行的旨在影响政治过程的政治行为。①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化媒体的不断发展,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广播等信息传播与聚集的局限性已经被打破,信息传播的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被突破,社会化媒体呈现出开放性、互动性、移动存在性、圈群化和联通性等特点,②极大地方便了公民的政治参与。而政治参与在网络形态下具有开放性、便捷性、平等性、离散性、低成本等特点,表明网络政治参与是多元利益表达的有效手段,能够有效地整合民意,促进公民参政能力的提高。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有必要根据网络政治参与的新形势,不断探索网络与社会主义民主的结合,完善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建设。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形式之一,在社会利益多元化格局之下,网络政治参与为实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提供了新的可能和选择。尽管网络政治参与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数字鸿沟可能造成网络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网络上非理性行为可能产生“群体极化”从而消解协商的公共理性,等等,③但网络政治参与人民政协具有高度的契合性,④为人民政协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资源和广阔的平台。

  第一,网络自身的特点,使政治参与具有了普遍性,这与人民政协所坚持的统一战线理念有共通之处。人民政协由多个界别构成,在社会分化加剧的今天,其社会整合作用日益明显,人民政协能够联系社会各界群众,倾听基层声音,表达不同利益。从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来看,它能够使社会成员迅速而便捷地扩大信息来源和渠道,增加了公民政治参与的广度。因而,人民政协与网络的结合,将能够拓展人民政协工作的空间,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提供新的可能,而广大人民群众的不同利益诉求,也能够通过网络渠道得以聚集,通过人民政协渠道得到反映。

  第二,人民政协的包容性与网络政治参与的开放性具有某种程度的共通性。人民政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天然地具有包容性。网络对现代民主体制的影响和冲击是,“随着信息运动的增加,政治变化的趋向是逐渐偏离选民代表政治,走向全民立即卷入中央决策行为的政治”⑤。网络政治参与,将推动全民参与政治过程,提高民意在政府决策中的分量。人民政协的广泛代表性,意味着人民政协在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能够有更大的作为。

  第三,网络政治参与在核心理念和工作机制上与人民政协具有共通性。人民政协的核心理念在于最广泛的利益表达,在于最大程度、最大限度地体现整个社会全体公民的根本利益,反映各方面的要求,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网络政治参与的开放性、自主性使网络政治参与主体享有更为自由的表达权,四通八达的网络系统,使网民、网络社会、政府以及决策机构方面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沟通交流体现,可以进行有效的协商和沟通,最后达成共识。人民政协工作的核心机制同样在于“协商”和“共识”,各种不同的意见汇集到一起,经过广泛的协商,协商的平等性决定了协商各方的利益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情况下达成共识。

  总之,网络政治参与与人民政协有着高度的契合性。这种契合性不仅表现在政协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与网络政治参与的相契合,还表现在政协工作的主体、政协工作的核心机制、政协职能的全面发挥等方面也与网络政治参与高度契合,⑥这种契合性使人民政协在网络化时代极大地拓展了活动的空间,通过不断探索人民政协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式,为政治决策的民主化提供了切实的支撑。

  二、人民政协网络议政和远程协商的现状

  就人民政协的工作而言,“网络政治参与是人民政协解放思想、锐意革新的巨大推动力”,网络政治参与与人民政协的基本职能的发挥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人民政协可以充分运用网络平台搜集民意,议政谋策”,并“发挥自身组织优势,引导网络政治参与的有序和理性”。⑦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应该适应网络政治参与的新形势,探索网络议政远程协商的新形式。从全国各地政协组织适应网络技术发展而采取的各种探索来看,多种多样的网络议政和远程协商的新形式正在不断涌现。

  (一)人民政协在网络议政和远程协商方面的探索

  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各地政协都在积极探索适应网络政治参与形势下网络议政和远程协商的新形式,在这一方面,北京市政协的探索较具有代表性。下面就以北京市政协为例来说明人民政协在网络议政和远程协商方面的成就。

  1996年8月,政协北京市第八届委员会主席会议通过了提案委员会《关于加快北京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推动了北京市电子政务的发展。⑧北京市政协在1999年开通政协网站,由此开始了政协履职的网络时代。从北京市政协的实践来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人民政协履行职能推动协商民主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征求提案线索,反映社情民意。2001年2月初,首都之窗网与北京市人大、政协合作开通“2001两会专题网站”,向网民征集来信和热点话题。⑨2004年12月,北京市政协开始举行民意征集专题活动。⑩2005年1月21日下午,北京市4名政协委员做客首都之窗,与网民谈提案,进行在线交流。{11}北京市政协通过首都之窗、市政协网站、新华网、千龙网和投资北京等五大网站,与网民进行了交流,市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的网民点击率超过了1200万次。{12}2013年,北京市政协把当年立案的1055件提案中涉密及涉及敏感话题之外的903件在北京市政协网站上公开,听取市民意见。{13}

  第二,网评政协提案,促进政协履职。例如,2010年北京市政协首次通过互联网评选最具影响力的提案。市民通过北京市政协网站、首都之窗和人民网对过去5年的提案进行投票,被认为是政协参政议政的一种创新。{14}2015年9月10日到9月20日,政协北京市委员会办公厅再次发起了“最有影响力提案评选投票活动”,市民可以通过北京市政协网站、新浪网、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光明网、千龙网、北青网、首都之窗等网站投票,也可以登录北京日报微信公众号“长安街知事”进行投票,对2010-2015年间的政协提案进行表决。{15}2012年,北京市政协首次利用网络推荐优秀提案,将年初政协会议上收集的提案全部网上公示,网友可以登录市政协的官方网站浏览,网友不但可以留言,还可以投票打分,其中获得网友力挺的提案基本上都会入选优秀提案。{16}

  第三,刷新网络议政和远程协商平台,服务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网络技术发展迅速,客观上要求人民政协必须不断更新网络议政平台,更好地为政协委员履职提供服务。除了注意政协网站的升级和维护外,还需要不断采用新的网络技术和新的平台。2012年1月北京市政协开通了全国首个省级政协新浪微博圈,政协委员两会期间利用微博征提案,展示了北京市政协与时俱进的精神。2013年4月,北京市政协开通了社情民意信息报送系统,该系统覆盖了761位市政协委员和民主党派市委、市有关人民团体、市政协各专委会、区县政协等40余家信息报送单位,具备信息搜集、编辑、处理、检索、反馈、分析、统计、计分以及通知发布等功能。{17}2015年1月21日,北京市政协首次开通了“政协北京市委员会移动议政平台”,委员登录平台,就能够收发政协的信息和通知,展开互动交流,该平台还和提案系统进行了对接,委员可以通过手机端提交提案。这是北京市政协开展网络议政、远程协商的一种新尝试。{18}

  (二)人民政协在探索网络议政和远程协商方面存在的问题

  全国各级政协组织都在积极主动地适应网络政治参与的新形势,探索网络议政远程协商的新形式、新途径,各式各样的网络参政议政的新途径、新方式得以出现。但我们必须认识到,现在各级政协组织展开的各种探索离网络政治参与的根本要求以及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

  我国各级政协组织从20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推进与互联网技术应用关系密切的信息化建设,大致来讲,各地的进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实现现有委员履职形式与成果的电子化、网络化,主要通过创建政协网站,把履职服务与成果搬上网”;第二个层次是“创新委员履职的形式和内容”;第三个层次是实现“委员履职在信息时代的理念、实践和机制的整体创新,打造‘智慧政协’”。大部分政协组织的信息化建设处于第一层次,或者处于第一层次向第二层次过渡的阶段。{19}在个别城市,信息化仍然处于无纸化办公阶段。{20}就全国各级政协组织的一般情况而言,人民政协网络协商和远程议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民政协在网络空间民意功能展现不够充分。很多政协的网站仅仅是提供信息,并没有成为展开互动交流的平台。政协的网站在应用功能上主要体现为网络办公,通过网络的发展能够方便政协委员进行提案和交流互动。政治协商的效果体现为增进了政治体制内公共领域的对话与协商,并没有延伸到基层社会,导致网络政治参与度不够充分。这就造成人民政协在网络空间中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优势,没有做到人民政协网络议政和远程协商与社会协商的充分融合,不能很好地吸纳民意。

  第二,人民政协利用网络展开民主监督的力度不够。民主监督是人民政协的基本功能之一,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侧重于协商,在资政议事功能不断得到提升的同时民主监督功能发挥得不够充分,贯彻得不够严格和规范。在人民群众网络政治参与热情不断高涨的背景下,网络作为监督平台现在已经被一些政府部门使用,广大网民的网络议政热情被有效地规范和引导,但各级人民政协组织在利用互联网民主监督方面还远远不够。

  第三,人民政协利用网络展开信息流动和协商的程度不高。只有在信息充分流动的基础上,才能展开有效的协商。这里讲的信息流动既包括人民政协与政协委员之间的信息流动、委员之间的信息流动,还包括人民政协及政协委员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信息流动。“需要通过在网络空间释放充分的信息资源和形成对称性的互动协商,使政协委员能够提高他们掌握复杂问题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21}。很多地方政协为政协委员开通了微博圈,但政协委员的参与度并不够。这说明,多数政协委员在利用互联网引导议题方面还是非常不够的。

  第四,政协委员利用互联网展开交流互动和网络议政远程协商的积极性不够。互联网的发展使人民政协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征求民意,展开调研,但实际上,现在政协网站的公众关注度还很不够,而能够利用各种大型互联网平台或者移动互联平台公开自己提案的委员毕竟是少数,对网络议政和远程协商的认识还处于工作方式的转换这一层次上,还没有发展成为互联网思维方式、工作理念的变革。人民政协履职的依靠和关键在于政协委员,政协委员利用互联网创新工作方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有待提高。

  三、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网络议政和远程协商

  “重视新兴的网络技术在现代公共管理领域的运用已经成为各国政府普遍的治理理念,互联网已经成为改善政府执政能力的一支积极力量。”{22}人民政协作为我国重要的政治机构,在网络政治参与时代,应该积极探索把网络政治参与创造性地转化为新形势下参政议政的手段,使网络议政、远程协商逐渐由政协工作中大家都在尝试的新事物,转化为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的实践。

  (一)积极构建网络政治参与的信息机制

  网络政治参与发展的前提在于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信息沟通和交流的巨大变化。网络技术的发展是信息传递速度加快,信息量增大,互动性增强。这要求网络政治参与主体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搜集和加工处理能力,才能高效汇集来自于网络的各种各样的倡议和政见,迅速掌握社情民意,这就在信息机制建设上向人民政协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信息的搜集机制,另一个是信息的加工处理机制。

  就信息搜集机制而言,人民政协组织可以尝试设立专门的网络民意搜集和研究机构,研究网络舆情,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态势,在信息海洋中搜寻舆情热点,为网络议政找准突破点和立足点。人民政协可以通过开设网络议政专栏的方式,广泛征集民意,倾听网民呼声,搜集有利于国家和社会进步的政策建议。同时,网络民意的加工处理机制的建设也必须重视。网络信息复杂多样,鱼龙混杂,在搜集到网络信息后,还需要进行甄别加工,例如对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剔除大量无用或者不良信息,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归纳提炼找出关注的重点问题,根据党和政府当前的工作重心,找出需要优先解决或者关注的议题等等。

  (二)设置并引领社会议题

  网络时代信息传播范围的广泛性和时间上的即时性以及交流上的互动性,往往使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被无限放大,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议题,同时,网络背景下信息的发布和控制已经不再掌握在固定的机构和个人手里,从而使信息源和信息本身出现多元化,这种多元化则决定了网络空间不仅有真实有效的信息还充斥着谎言和欺骗,从而导致有人恶意地设置议题,利用虚假信息误导社会大众。一旦社会大众被误导,在网络情绪疏导不力和疏导机制建设不到位的情况下,可能出现群体性事件,导致社会不稳定。这种情况决定了网络空间中议题设置和议题引导的重要性,而人民政协组织作为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在设置和引领网络空间的议题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人民政协界别众多、政协委员各有优长,对于网络空间中出现的各类议题,一般都能够找到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有能力给予及时而有效的回应和处理。人民政协组织可以尝试围绕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设置议题,引领议题,引导网民有序的政治参与。首先是设置议题,即根据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需要,发挥优势,在网络上定期设置议题讨论,促进人们的政治参与;其次是引导议题,即在社会热点问题爆发时,尤其是在突发事件时,人民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应该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导议题的发展方向,使社会舆论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

  (三)充分发挥政协委员个人利用互联网新技术的积极性

  人民政协委员是一个充满理性和活力的群体,是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主体。政协委员应该珍视自己作为政协委员的身份,保持高度的热情,积极接受新事物,顺应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趋势,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作出贡献。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各种不同的意见都能在网络上听到,有利于集思广益。如果政协委员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在提交提案之前在网上公开征求意见,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就能够有的放矢,也能够使委员们的参政议政活动更接地气,其提出的意见、建议和提案更具有民意基础,更加专业,更加具有针对性。

  注释:

  ①郑兴刚:《网络政治参与概念辨析》,《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第94-99页。

  ②付宏:《基于社会化媒体的公民政治参与》,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4年,第41页。

  ③伍俊斌:《论网络协商民主的限度》,《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5年第2期。

  ④李斌:《论人民政协与网络参政的契合性》,《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4期。

  ⑤〔加〕马歇尔·麦克卢汉:《人的延伸——媒介通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35页。

  ⑥李斌:《论人民政协与网络参政的契合性》,《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4期。

  ⑦王江燕:《网络政治参与和人民政协履职方式创新》,《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第60页。

  ⑧张善德:《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北京的信息化进程》,《城市问题》1997年第3期。

  ⑨费明洁、薛晖:《北京市人大政协网站开通》,《北京晨报》2001年1月22日。

  ⑩于心欣、赵升:《地方信息化:北京市政协网上征集提案线索》,《京华时报》2004年11月29日。

  {11}申剑丽、王媛媛:《政协委员今天将做客首都之窗与网民谈提案》,《新京报》2005年1月21日。

  {12}和平:《北京市政协十届三次会议网民点击率首超1200万次》,《北京日报》2005年1月27日。

  {13}郭少峰:《市民可查阅政协委员提案全文》,《新京报》2013年3月30日。

  {14}案例:北京市政协“最具影响力”提案评选》,http://www.zjsy.org.cn/news_detail.aspx?classid=183&id=4362。

  {15}《北京市政协“最具影响力提案”请您投票》,2015年9月10日。

  {16}刘可:《北京市政协首用网络推荐优秀提案》,《北京日报》2012年12月19日,http://www.bj.xinhuanet.com/bjyw/2012-12/19/c_114075589.htm.

  {17}刘可:《北京市政协已开通社情民意信息报送系统并试运行》,《北京日报》2013年4月11日。

  {18}郭宇靖、王晓洁、闫祥岭:《北京政协首次开通移动平台,委员可网络议政》,新华网,2015年1月22日,http://leaders.people.com.cn/n/2015/0122/c58278-26429815.html.

  {19}林国锦、孔陈焱:《关于运用信息化技术提升政协委员主体作用的研究》,《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第64页。

  {20}《沈阳时报》2014年8月6日。

  {21}邹卫中、钟瑞华、孙柏瑜:《网络视域下人民政协功能的完善》,《求是》2015年第7期。

  {22}袁峰:《政协在促进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中的作用》,《联合时报》2011年5月24日。

  课题负责人:

  赵雅君 民盟市委秘书长、统战理论研究会副会长,研究会常务理事

  课题组成员:

  王明进(执笔人)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民盟市委统战理论研究会副会长,研究会理事

  王鉴岗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民盟市委统战理论研究会指导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