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政协期刊>政协研究>2016-03>政协民主监督研究

发掘民主监督的历史文化 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服务

时间:2016-12-16

  在我国,民主监督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研究民主监督历史文化、借鉴其历史案例、吸收其营养、继承其精神,对今天挖掘民主监督智慧资源,探索今天民主监督的途径、效率的新思路,特别是启发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强化民主监督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民主监督历史文化始终以文明发展为追求

  民主监督的萌芽,在我国浩繁史籍中随处可见,见证了古代监督文化和人民追求幸福与平等的奋斗足迹。姑且算作“萌芽”,封建时代的“民主监督”更多还是“问政”和“规谏”,不同于现代社会的民主权利,但带有共性的是针对决策者和管理者。

  监督就是保证走正确的路,防止走歪门邪路。2700多年前《论语·颜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可见古人的“正”也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自觉自愿不用教就正的,倒是和今人一样需要监督的。《晏子春秋》一书特别专列内篇“谏上谏下”内容,重点记述晏婴劝谏齐君的言行,倡导“进善举过者有赏”,“君用其所言,民得其所利,而不伐其功”。当时监督君王的意见如果被采纳,对民众作用巨大,使其得到生活上的实惠。2000多年前,秦朝统一建立中央官僚机构中开始专设谏官一类岗位,专司对朝廷、官僚的批评和劝诫之职能。各朝各代虽称谓如刺史、都察院等不一,但一直延续。历代君王和朝廷重视监督决策、监督执行、监督官吏,监督在朝廷衙门职能中已经程序化,有固定内容和模式。

  班固在《汉书·叙传》上描述了一身正气的张释之,在专职司法的过程中直言善谏、刚直不阿、依法断案的事迹。1000多年前的范仲淹身为右司谏,不仅是大文豪,还敢于提醒君王、监督圣上、大胆上谏直言。当梅尧臣好心相劝,让他少得罪人时,范仲淹在《答梅圣俞灵乌赋》中高喊:“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由此可见,历史上推崇颂扬的孙叔敖、贾谊、晁错、况钟、包拯、海瑞、纪昀、刘墉、林则徐等名臣良吏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追求公道公平、奉职循理、敢于直言、清廉律己的品德。从古至今坚持监督都是有风险的,说不同意见是需要勇气的,敢于监督是一种历史文化积淀。

  二、民主监督历史文化推崇公平公道

  自古以来,虽然公平的标准和尺度、公道的对象和内容在不断更新,但民心梦想的公平、追求的公道一直未变。家喻户晓的孔孟之道宣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孔子在《论语·季氏》里讲的“寡和均”是管理模式和原则,是千百年来推崇的公平公道,不是简单的数量多与少。孔子认为:安天下,服民心,首先是不是公平,是不是平等待人。物质可以有多有少,但要让民众知道是怎么分的,要按“文德”要求分配,民众才服气。第二,诸侯兵戈相见,天下分崩离析,都是不公造成的,是不均造成的,是不安造成的。因此,他主张诸侯和卿大夫用教化公平、管理公道解决均衡的问题。在当时,这是对诸侯和卿大夫的告诫和提醒。

  人心是一杆秤,深层次的公平公道问题影响着百姓之心的摆动、人心的向背,直接危及君王政权的安稳长久。唐朝著名的谏官良臣魏征借用荀子的话,喻民众为水,可以载舟也覆舟为例,写了《谏太宗十思疏》,讲公平危机在百姓、在人心。“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为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时间过去1500多年,今天再读此文,其朴素的民本道理日益公认,其民与君的辩证关系预见锋芒不减,其入木三分的守业危机之意更浓,其保主保民力透纸背的忠厚规谏功力依然。

  三、民主监督历史文化积淀了审视的眼光

  监督是审时度势。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场面,也无论何种对象何种目标,如果能看出问题、看出危害、提出不同意见、提出解决的办法,又能据理力争,扭转局面力避倾卵,才称得上认清当前形势和任务,才称得上有监督的能力和审视的眼光。

  儒家学说一直都在用正反两面的例子提醒后人要从谏听劝,不要忘乎所以、得意忘形。提倡自知之明,要用“克己”、“修身”、“慎独、慎微、慎初”等理念自省。《邹忌讽秦王纳谏》成功,齐王听劝纳谏、广开言路,齐国变得强盛。“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失败的如《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当时召公劝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但是,“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言,三年,乃流于彘。”不听规劝一意孤行的周厉王堵了民众的嘴,激化了本朝的矛盾,烧毁了西周的朝廷,断了自己的路,落个被流放的下场。秦王和周厉王冰火两重天,发展的关键时刻,决策者一步走错满盘皆输。

  当秦国急需人才之际,李斯在《谏逐客书》中给秦王建议广纳群贤不要为渊驱鱼:“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李斯的笔墨不多,为秦国争生存句句在理,切中时弊;为秦王安天下推心置腹,令人折服。

  这些脍炙人口的古文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原因可能很多,但最能打动人的是古人在刀耕火种时,能纵横捭阖多方之势,能洞察审视几年之远,能犀利眼观千里之遥,令我们感叹不已。

  四、民主监督历史文化是与时俱进的

  谏言文化和监督的历史始终演进的在长河中,谏议忧政的形式和内容也一直在变。班固在《汉书·赵广汉传》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汉纪》上都对智勇双全的赵广汉有记载:“广汉患之,厉使其中可用者受记,出有案问,既得罪名,行法罚之,广汉故漏泄其语,令相怨咎。又教吏为缿筩(xiàng tǒng),及得投书,削其主名,而托以为豪桀大姓子弟所言。”“广汉为京兆尹,廉明,威制豪强,小民得职。百姓追思,歌之至今。”当今很少有人知道缿筩是什么,其实就是我国创新最早的检举箱。由于历史久远,现在连现代汉语字典的解释都很模糊。以后的上疏、微服私访、密折、信访举报都是朝廷和官吏用其扩大掌控范围,保护知情举报人,从中获得情报的方式,用以加大监督和惩处力度,保证社会安定。

  随着监督历史文化和实践的进步,监督已经法制化。在党的领导下,国家有完备的《监督法》、《审计法》、《信访条例》等法制保障体系,人大、政府、政协用专门机构、专项职责、专职人员来构建立体监督体系,制约擅用公权力,预防人员腐败,节制非理性扯皮掣肘,以保证民主监督渠道畅通,以鼓励民主监督的言路活跃,已建立监督民主的舆论宽松氛围。

  我国实行网络强国战略以来,互联网已进入千家万户,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已离不开网络,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手段,发表批评意见,针砭时弊、评论时政已经成为常态。网络微信平台、QQ群、视频等已使信息无处不在。广大人民群众通过网络规范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拓宽民主监督的渠道,使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有了现代技术载体。

  现代社会,民主监督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一项民主权利。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民主党派等通过监督平台,开展对决策前、执行中、检验效果的监督。播种民主监督的意识,强化民主监督的理念,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研究民主监督的方式与渠道已经成为国家现代治理体系的重要元素。

  民主监督就像阳光能哺育万物,也能杀菌消毒,它那样普通,但重要的是谁也离不开它。民主监督的历史文化已深深扎根于亿万人民群众心中,无论我们党内的败类,还是贪得无厌的腐败分子,在他们穷凶极恶、利令智昏之时,也是慑于民主监督,害怕人民群众。(作者系市政协委员、北京联合大学研究员:徐永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