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政协期刊>政协研究>2016-03>青年干部论坛

推动委员联系群众 画出更大“同心圆”

时间:2016-12-16

  人民政协作为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和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推动委员联系群众,画出更大“同心圆”,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体现人民政协本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人民政协事业创新发展的必然。俞正声主席在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上也指出:“切实发挥政协委员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增强群众观念和服务意识,以国家大局为重,以民生关切为念,深入界别群众和基层群众之中,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到政协委员就在身边、人民政协离自己很近。”

  当前,本市政协委员在联系群众、密切群众方面有很多成功经验,能及时了解和反映界别群众的意愿和诉求,使界别群众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人民政协。为更好地发挥委员的主体作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推动政协事业健康发展贡献了力量。但也应清醒地看到,在政协委员密切联系群众,画出更大的“同心圆”方面尚存在一些不足,如制度管理不够精细,委员联系群众的渠道不够畅通;市情“上情下达”不够,调研课题过于专业,委员参与率待提升;政府与委员信息不对称;新媒体运用不足等。为此建议,从“三个管理”入手,推进有关工作。

  一、完善制度管理

  1。完善委员产生与考核机制,加强社会监督。应清醒地认识到,从推荐产生机制来讲,政协委员主要按各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别(条条)为单位产生,而人大代表主要按区域(块块)构成的选区或选举单位产生。政协制度本身就是党走群众路线、联系群众的制度性安排。但从产生机制到制度性安排的显现方式来看,政协委员却不如人大代表那样有直接的“存在感”。因此,针对当前社会各界较为关心的“界别在哪儿、群众在哪儿”的问题,建议通过界别联系等渠道,在适当的、群众易于知晓、乐于知晓的范围内,对由各个界别推荐上来的政协委员进行公示,并对履职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价。通过组织推动、个人参与的制度性安排,达到给委员以荣誉、给委员以载体、给委员以督促“三给”的目的,提示其注意加强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注意把由上而下的权力赋予转化为由下而上的反映民意。

  2。完善委员履职统计机制,推进分层精细化管理。基于工作性质等诸多原因,当前以委员身份参与政协协商议政活动、广泛联系群众的委员,按照活跃程度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较为活跃的,一类是一般活跃的,一类是不活跃的。因此,建议定期结合委员履职统计、社情民意信息报送情况等相关统计数据,完善政协联系群众制度。对那些积极参与政协各项活动、热心反映民声民情的委员,力争做到“褒先、奖优”,以奖励提高委员的荣誉感与使命感,为其他委员立榜样、树先锋;针对活跃度一般,尚能反映群众意见建议,但建议的数量和质量还有待提升的委员,可通过走访慰问、加强联系、主动问计等形式,提高其主动联系群众的积极性;针对个别联系群众作用发挥不明显的委员,可完善委员服务与管理制度,下大力寻求其联系群众的兴奋点。可主动联系其所在单位、行业或相关社团联系的界别群众,参与政协e事厅、等非发言类活动,从情感上融化坚冰,从服务中体现智慧,让委员走近群众,让群众走近委员。

  二、细化需求管理

  1。科学选题,为了群众。做谋在前、想在前、议在前的“三前”委员。首先,调研选题应以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出发点。在每年年初的调研选题中,政协应坚持一切为了群众,把群众路线作为工作的生命线的人民政协工作定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其次,调研选题应以委员想议、能议的题目为落脚点。政协委员有着鲜明的五大群众性特点:政协委员来自群众,日常生活在群众中,反映社情民意信息要到群众中去,委员工作是为了群众,科学履职也要依靠群众。因此,要细化管理,还要满足委员的协商议事需求。应了解委员愿意议哪些题目,适合议哪些题目,同时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选题,结合各厅、委、室的工作特点和智力资源优势,认真筛选符合本市实际、委员关注、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关注度高、具有广泛代表性、党派合作性、民主协商性的题目,解决个别调研题目过于专业、生僻或宽泛,部分委员想议而不敢议、想议而不好议的问题。

  2。创新调研方式,深入群众。应深入基层问计于群众,深入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听民声、顺民心、解民忧。具体操作可分为两类:纵向上,完善“党政协群共商共治”机制。按照现行政府治理层级,组织委员定期走入区、街(镇)、社区(村)等基层组织,尤其应注意分层次走进中心城区、近郊、远郊,通过面对面、手把手的座谈,了解生活在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生活经历的老百姓目前都最关心什么,最亟待解决哪些问题,哪些民生问题该在提案或全会上提一提,请群众指出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需求,从纷繁的个案、具体的事例中对问题进行拼接整合,把社会各方面分散的意见、愿望和要求进行系统综合的反映,寻求问题共性,共商解决办法;横向上,充分发挥政协委员联系专业研究机构、社会团体、大中小学校、企事业单位等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扩大有品牌、有特色的“模拟政协”“观摩政协”的宣传力和影响力,让更多的专业研究机构、社会团体、院校和企事业单位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使政协的调研成果具备更为广泛的民意基础,具有更加切合实际的参考价值。

  3。改进意见征询形式,造福群众。针对当前部分委员反映的信息不对称、“上情下达”不充分等问题,可分类推进以下工作。一是社情民意信息收集层面。首先要“请进来”。应健全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机制,在适当的范围内,就民意关切的问题,可以相关厅、委、室组织为依托,仿效人大常委会部分议题邀请市民旁听会议的做法,邀请相关界别群众、大中小学校、NGO等单位或团体列席旁听情况通报会、调研座谈会、议政性常委会等,弥补当前“下情上达”尚可,“上情下达”不畅的不足。其次要“走出去”。通过探索设立政协委员在街(镇)、社区(村)或委员所在单位的联系点、在人群较集中或办公场所门口设置政协委员社情民意箱、公开委员收集社情民意电子信箱、设置区、街、社区三级“民情助理”、让委员认领区、街公益岗位、设立政协“群众接待日”等方式,精准发挥委员联系群众的界别优势,真正实现“开门听民意”。二是在立法协商、法律法规意见征询等方面,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扩大知情覆盖面。在适当的条件下,参考去年总体规划修改工作议政性常委会意见征询委员知晓率达到100%的做法,通过在网站增设专栏,公开征询意见等方式,让更多的委员参与各类协商,广开言路,把更多带有界别特点的群众性意见反映到市委市政府。

  三、推进新媒体运用

  1。运用新媒体推进意见反馈工作。针对部分委员反映的部分提案反馈周期长、提案回复质量不高、调研成果石沉大海等问题,应本着“协商不决策、监督不强制”的原则,助推政协组织从“传声筒”向“回声筒”方向转变,助推履职过程与履职反馈“双丰收”。可尝试利用官网、手机APP、郑小宣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对适宜公开的提案办理结果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进展、存在困难等工作进行公示公开,增设留言板、BBS等,把政协内部上演的“连续剧”表现为更有张力、毫无违和感的外部信息公开,力争既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委员为公益事业谏诤言、献良策、出实招所付出的辛勤汗水,及时、全面地展示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工作进展,又能推进网民与政府、政协的互动交流。通过这种交互性强、客观理性的公示公开,打消群众疑虑,发挥政协求同存异、体谅包容的优势,可以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增进社会各阶层和不同利益群体的沟通与和谐,也使政协委员能真正成为听民声、察民情、话民意的“信息员”、“监督员”。

  2。培养委员的新媒体素养,着力打造意识形态舆情产品。“颜色革命”等血的教训还未走远,因此,在大是大非面前,委员应充分注意抢占舆论的制高点,用通俗易懂的网言网语,拉近与群众的距离。首先,应加强政协委员业务素质建设,鼓励政协委员主动关注并深入研究网络舆情。充分调动广大政协委员关注网络舆情的自觉性和自发性。鼓励委员利用微博、微信的“朋友圈”,就热点问题进行更“接网气”的回应,表明政治观点,为政府减轻舆论压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民意代言人的作用。其次,用意识形态舆情等大数据产品分析热点舆情,助力科学决策。一方面,可尝试把“委员听民意”、“民意直通车”“政协议事厅”等栏目打造为品牌意识形态舆情产品,站稳千龙网等有影响力的网媒舆论阵地,通过网民、政协与政府三方的在线互动,真实、可见的点“赞”或点“嘘”,能有效消除网民的信息孤岛,政协委员也能起到释疑解惑、指点迷津的作用;另一方面,可通过技术监测手段,如批量关键词全网监测和定向网站监测,分门别类地监测不同来源、不同热度的舆情信息和舆情载体,智能化地生成舆情报告,为领导和舆情工作人员全面及时地浏览舆情、科学决策提供基础数据。(作者系市政协城建环保委员会办公室干部: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