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政协期刊>北京观察>2016-11>诤言 Recommendation

积极培育科技服务业新业态

时间:2016-12-16

  服务业概念在理论界尚有争议。一般认为服务业即指生产和销售服务产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其具有非实物性、不可储存性和生产与消费同时性等特征。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实际工作中,将服务业视同为第三产业,即将服务业定义为除农业、工业之外的其他所有产业部门。

  科技服务业新业态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既包括随着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态,也包括运用现代技术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提升,从而形成现代综合服务业。

  2015年5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总体方案》。此举为北京提供了产业优化升级机遇,必须牢牢抓住。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要求我们必须有互联网思维,科技强国是中国发展创新的必由之路,也是北京市的重点。

  后工业时代带来的现代综合服务业,从趋势上看一定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原因有三:一是缓解就业压力作用大,以前靠GDP增速带动就业,新常态下GDP增速仅在6.5至7%,难以拉动就业,在同等条件下,服务业是能够提供就业的产业;二是节约资源,同等条件下,服务业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三是快速提高经济结构的档次和水平,有质量的服务业所占比重越高,说明经济发展档次越高。美国的GDP增长80%靠现代服务业。

  但我们应该关注科技服务业新业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新业态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而其一些理念有悖于现有的传统认识。网购平台与企业、手机支付形式、专车企业、网约车服务,这些服务或服务企业的形成并不是政府部门有意为之,有些发展缺少政府部门相应的支撑,有些服务发展方向与现有的一些管理条例矛盾。

  其次,一些新业态对传统服务业的冲击比较大。网购也成为海淀图书城几近消失、海龙大厦业态调整的重要影响因素,也使得红极一时的电器实体店出现萎缩。但也带来物流业的繁荣,满街的快送企业的电动车,又造成了城市的交通拥堵,市容的杂乱。

  再次,新业态在各服务行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在消费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生产服务业、精神服务业,我们都可以找到成功的案例,如网购、微信支付、知识产权、在线教学等等。但有很多业务是正在研究和不开放的,如网约车和在线博彩等。

  这些新产业是由新技术创新而催生的,无论是城市或企业,都需要在转型中寻找突破口,企业和政府都围绕试点目标抓落实,造好平台,抢占先机,使综合服务业相关政策真正落地北京。

  当前,研发设计、创业孵化、科技金融、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技术转移等科技服务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不仅促进经济提质增效,更有可能引领未来服务业发展趋势。在推进试点过程中,应把培育科技服务业新业态作为一项主要内容,打造首都经济新引擎。

  我认为应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范围。从新业态发展具有不确定性和理念的创新,需要进一步界定科技服务业新业态的内涵和外延。有利于政策的落实,对一些传统的服务行业可以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可以以负面清单的方式限制不可发展的领域,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促进新兴服务业态的发展。

  应建设技术转移服务集聚发展区,打造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建成技术成果转移核心功能区。打造中关村科技金融服务集聚区,引导银行、创业投资、担保、保险、融资租赁等各类创新性质的金融资源向中关村西区加速聚集,增强资源集聚规模效应。推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快速发展,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创新行业快速维权申请通道的试验区建设,吸引国内外高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在中关村集聚发展。

  加大政策创新和落实力度。第一,拓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范围,将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技术转移、科技金融、创业孵化等高端智力密集型科技服务内容及其支撑技术纳入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第二,完善“互联网+”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适度放宽对互联网企业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认定范围,将高新技术企业依托核心技术提供科技服务获得的收入列为税收优惠核算范围。第三,加快建设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支持虚拟孵化;对入驻创新型孵化器、众创空间的在校生参与创业活动获得的劳务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对吸纳应届毕业生的科技服务类企业和毕业生创办的小微企业给予适当优惠政策。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大数据、云平台等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科技服务业融合,催生“互联网+新业态”的快速发展。加大开放实验室等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推动政府部门数据向社会开放。提前布局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北京物联网大产业链。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针对符合科技服务业发展需要的高端人才制定吸引政策和培养计划,从国内外引进一批懂技术、懂市场、懂管理的复合型科技服务高端人才。鼓励国内外优秀人才创办科技服务企业,并给予相应税收优惠。进一步健全职业资格制度,改变以科研成果为唯一指标的职称评定体系,试点出台针对科技服务业人才的职称评定办法。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进行“双轨制”考核,形成技术和管理两条晋升通道,为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成长与发展创造外部条件。(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教授:张涛 责任编辑: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