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22-06 > 文化 Culture
时间:2022-06-15 来源:2022年06期
《三国志》作者陈寿生活于西晋时期,他写作史书《三国志》时,三国时代刚刚结束,其所记录的内容没有后来人的杜撰,更加接近历史真实。《三国演义》成书于明代,与三国时期相隔了一千多年,这中间有太多人对其进行了加工和再创造,形成了章学诚所说的“七分实事,三分虚构”。由崇文书局出版的历史考证版《三国演义》通过详实的考证,细致罗列《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在一处处史实和虚构上的出入和异同。《三国演义》中究竟保留了什么史实?虚构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做?相信读者通过梳理和体会小说中虚构的部分,心里自会给出答案。
根据作者的研究,《三国演义》中的虚构,用了八种方法,即张冠李戴、夸张渲染、捕风捉影、牵萝盖屋、移花接木、无中生有、烘云托月、颠倒黑白。同时,还有综合运用这八种方法的地方。这样做一方面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一方面体现了作者的爱憎与立场,形成了小说鲜明的思想倾向性。
比如《三国志》中没有吕布在虎牢关斩杀方悦、穆顺、武安国,打败公孙瓒之事,历史上甚至没有关于方悦、穆顺、武安国这三个人的任何记录,更没有三英战吕布的桥段,后人这样“添油加醋”是为了极写吕布的勇猛无敌。《三国志》里的吕布是自己开城投降曹操的:“布与其麾下登白门楼,兵围急,乃下降,遂生缚布。”《三国演义》却对此做了修改,让这个人物的谢幕多少有了一点骨气。
所谓的“郭嘉遗计定辽东”,完全出自后人的张冠李戴,《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不烦兵矣。”此计出自曹操,而非郭嘉,小说的处理要突出郭嘉的智谋超群。
貂蝉本是古代官员的一种帽饰,创作者将此物借来用作美人的名字,成为连环计的女主角,完全是无中生有。历史上,吕布确实与董卓的婢女私通,但史书绝对不会记载婢女的名字。作者安排连环计的故事,一方面增加了《三国演义》的趣味性,另一方面是为了写出二人实乃酒色之徒,顺便嘲讽了一下十八路诸侯的徒劳无功。
历史上的刘备,只是不学无术的中山靖王刘胜120多个子孙中的一个子孙的后代,但老百姓总是希望汉室江山是由刘家子孙来继承,比刘备更有作为的曹操作为“世食汉禄”的权臣,自然是乱臣贼子。这就形成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在思想性上的一个基本倾向,即尊刘贬曹。因此,也就造就了《三国演义》中一个“水分”最大的人物——关羽。关羽是拥护刘备的,自然也成了被推崇和拔高的对象。除了清朝统治者拔高关羽,对抗击自己先祖的岳飞有意作“降级处理”的因素之外,关羽“高大上”的光辉形象与《三国演义》的粉饰密不可分。书中有一个被人津津乐道的桥段——“温酒斩华雄”,在小说创作技巧上,无疑是极其成功的,但是根据《三国志·孙坚传》的记载,历史上杀死华雄的是孙坚,而且华雄只是主帅胡轸手下众多都督中的一个,他并没有做出斩杀俞涉、潘凤的英勇事迹。史书中也没有所谓“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事情,当时曹操在官渡,袁绍在阳武,身处曹操军中的关羽要投奔身处袁绍军中的刘备,距离很近,根本无须“千里走单骑”。即便有,也只能是“百里走单骑”,因为从许县到黄河渡口,直线距离只有四百里,根本不需要转道西北,越过嵩山,再投洛阳。《三国演义》的历代作者也许认为区区几百里的距离,难以体现他的忠肝义胆,只有加长地理距离,增加沿路上的困难和阻碍,才能活画出关羽的忠义。
小说写曹操在许田射猎时,对汉献帝毫无君臣之礼,关羽要将其杀掉。而在《三国志·关羽传》中,裴注引《蜀记》说:“刘备在许,与曹公共猎。猎中,众散,羽劝备杀公,备不从。”丝毫没有曹操对汉献帝不恭以及刘备劝住关羽的记载。和小说相比,史书中此处关羽的剧情有一个巨大的“反转”,裴注引《蜀记》说:“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于公。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裴松之接着说:“此与《魏氏春秋》所说无异也。”除此以外,在《三国志·明帝纪》里,裴注引《献帝传》说:“朗父,名宜禄。为吕布使诣袁术,术妻以汉宗室女。其前妻杜氏,留下邳。布之被围,关羽屡请于太祖,求以杜氏为妻。太祖疑其有色。及城陷,太祖见之,乃自纳之。”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著作,成书于东晋时期的《华阳国志》中说:“初,羽随先主从公围吕布于濮阳。时秦宜禄为布求救于张杨。羽启公,妻无子,下城乞纳宜禄妻。公许之,及至城门,复白。公疑其有色,自纳之。后先主与公猎,羽欲于猎中杀公,先主为天下惜,不听。故羽常怀惧。”《蜀记》《魏氏春秋》《献帝传》《华阳国志》这四部史书的成书时间距离三国时代都不算太远,它们的记载却极为相似,都记录了一个见色起意的关羽,只是因为单纯的争风吃醋才想杀掉自己的情敌曹操,而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关羽的“情杀”行为写成了基于君臣大义的英雄壮举。
同样,关羽的最终结局,在杜撰与史书之间仍有出入。在《三国演义》中,孙权劝关羽投降,关羽怒斥:“碧眼小儿,紫髯鼠辈!吾与刘皇叔桃园结义,誓扶汉室,岂与汝叛汉之贼为伍耶!我今误中奸计,有死而已,何必多言!”《三国志·关羽传》中说:“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裴松之引《蜀记》说,孙权本不想杀关羽,在左右劝说不能养虎为患的情况下,才杀掉关羽。但裴松之马上对《蜀记》的这条记载产生了怀疑:“臣松之按《吴书》:孙权遣将潘璋,逆断羽走路,羽至即斩;且临沮去江陵二三百里,岂容不时杀羽,方议其生死乎?”可见,按照《吴书》的记载,孙权对关羽的做法是抓到后立即斩首,根本不存在也不可能有劝降的事情发生。小说的处理方式同样是最大限度美化关羽,成就其义薄云天的高大上形象。与之相反,曹操的形象却在很多地方被抹黑,在此试举两例。史书中确有曹操杀吕伯奢家人之事,但却是因为吕伯奢的儿子和宾客想打劫曹操,曹操出于自卫而“手刃击杀数人”。同样,史书中也确有曹操拷掠华佗的事实,但原因是华佗不愿为曹操一人服务,借口妻子生病,请假迟迟不归,并不是《三国演义》中曹操怀疑华佗谋害自己。
和小说相比,真实的历史有时会显得无趣和让人扫兴,比如《三国志·武帝纪》里写到的赤壁大战,只有寥寥数语:“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放火烧掉曹操的战船,历史上确有记载,然而纵火者并非周瑜,而是刘备,真正助孙刘一臂之力,促使曹操败归的并不是什么东南风,而是流行病。但是,更多的时候,真实的历史比小说更加精彩,相信读者通过阅读历史考证版《三国演义》,会对历史、虚构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一个自己的认识。
作者系台盟北京市委宣传处干部
责任编辑 任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