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22-05 > 文化 Culture
时间:2022-05-19 来源:2022年05期
贝满、慕贞、育英、汇文四所中学曾被并称为京城“四大教会名校”。这些教会学校创办后,在政府的推动下,努力适应国内环境和政策,不断调整改革教学内容,将西方的科技文化和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这四大名校均设于今东城区域内。
贝满女子中学始建于1864年(一说1890年),历史悠久。伊丽莎·贝满夫人于1864年受美国基督教公理会的派遣来京,突破了中国社会的传统观念影响,创办了贝满女子小学,1895年增设中学班,是北京第一所女子学校。校址位于东城区灯市东口同福夹道3号。1922年美国基督教公理会“以时势之需要”把学校管理权移交给中国所组织的董事会。贝满女中1927年呈报教育部立案,1929年获得中国教育行政当局的认可,管叶羽任校长。贝满女中的校训是“敬业乐群”,即热爱事业、团结友爱,全校师生对此校训身体力行。上世纪30年代初,学生增至690余人。贝满女中的学生在京郊东坝河创办了农家子弟识字班,此举在北平女校中颇有影响,被各界人士视为“乐群之行”。贝满女中建校以来,以教学严谨、学风端正、成绩优良而著称,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著名女作家谢冰心,新中国第一位女部长李德全,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全国妇联副主席、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王秀英,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王承书、蒋丽金等妇女界著名人士均毕业于贝满女子中学。1952年9月贝满女子中学更名为女十二中,1971年改名为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
慕贞女子中学成立“尚在同治初年,校址设于北平崇文门内孝顺胡同,当时仅具备形而已。至同治九年(1870年)规模渐广,遂植于今日之基础学校初设,国人囿于习俗,求学者踊跃。嗣后风气日开,则逐渐发达。同年班美瑞女士来华经始正式开校。”班美瑞女士管理学校期间,“竭尽热情以图整顿”,后由达吉瑞牧师接替工作。“博慕贞女士来华始充本校教员”,博慕贞女士继任校长长达十年,“故以其名定为校名。”继博慕贞女士后,又有席安娜、满克利、朱查理担任校长。朱查理夫人担任校长期间,学校校舍遭到义和团运动毁坏,朱查理赴美国募集资金后于1903年重新修建校舍。慕贞女中校名几经更改,1941年定名为北京市立第五女子中学,1951年改名为育新女子中学,1952年更名为北京市第十三女子中学,1972年更名为北京市第一二五中学。
育英中学创办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在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附近开设了一所男蒙馆,没有中小学之分。创办初期少有市民将孩子送往就学。因此学校对学生免收学费,并对贫困学生予以资助,学生仍未过30人。1912年,学校定名为私立育英学校,包括小学部、中学部。学校确立了七年制小学、二年制中学学制。学生增至150余人。1918年由李如松出任校长,呈请教育部立案。1928年,学校将东城区油坊胡同的小学部,称为第二院,原址改为初中部,称为第一院。1930年,设立年制中学,并在骑河楼修建了体育场和宿舍,称为第三院,学生人数达1200余人。1931年获教育行政当局的认可,增设高中部,采用三三学制,学生增至740余人。
育英中学的办学特点是“教师方面,指示课前预习教材中要点及参考书;学生方面,呈缴预习作业。师生在教室内或课外共同讨论各种问题”,校训为“致知力行”,注重“团体与个人两方面之互助与修养”。1933年,冯玉祥为学校题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寇深事急,山河袭破,育英同学,救亡情迫,举办年刊,如终军策。”育英中学师资力量强,教学水平高,1934年北平举行全市中学会考,育英中学荣获高中团体冠军(全体平均总分全市最高)、初中荣获个人冠军(个人总分全市最高)。市教育局为了表彰该校的办学成绩,颁发“双元”匾一块,悬于校门之上。
1941年1月,日伪教育局将学校改归市辖,更名为“八中”。1945年10月10日,宣告复校。1952年由党和政府接管,转为公办学校,改名为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1955年学校高中部独立设校,成为北京第一个纯高中校,取名育英中学,后改为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同年,小学部独立,定名为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小学。
汇文中学历史悠久,始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汇文中学的前身系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在崇文门内船板胡同教堂建立,该教堂附设寄宿制小学,称为“蒙学馆”,刚设立时仅有学生3人。1885年又增设中学和医学馆,更名为怀理书院,1888年增设大学部改称北京汇文书院。1890年以后,该校为美、英两国教会合办。由于汇文书院的办学目的在于“兴教”,故教学过程中有浓重的宗教色彩,被北京市民视为“异端”,八国联军之役中被义和团焚毁。1904年重建,遵照清廷学部颁布的“癸卯学制”,更名为北京汇文大学堂,包括小学部、中学部、大学部,并逐渐由中国教师取代神职人员执教。1912年民国肇建,又改为汇文大学校。1918年,汇文大学、华北协和女子大学、通州协和大学合并,组建为燕京大学。原崇文门内船板胡同的校址转给汇文小学和汇文中学。1922年遵照北京政府教育部颁行的“壬戌学制”改为三三制两级中学(初中三年、高中三年)。1927年呈报教育部立案,成为中国教育行政当局认可的“京师私立汇文中学校”,开创教会学校在中国政府立案先声,由高凤山出任校长。1928年,更名为北平私立汇文中学。
汇文中学的办学特点是“教师方面,采用启发设计等方法,以引起学生求知之兴趣;学生方面,本其活泼天真、自动学习。而师生复以合作之精神,共同求教双方之适宜发展”。校训为“智、仁、勇”。1929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到访学校,引《中庸》原句将学校校训题为“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并以此书赠汇文中学。
1942年,学校更名为北平市立第九中学。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学校恢复北平私立汇文中学校名。1952年9月,学校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接管,改名为北京市第二十六中学。学校从一所私立学校改为公立学校,办学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1958年,新建北京火车站,占用了汇文学校部分校址,中学迁至崇文区培新街6号。1989年4月,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北京汇文中学。
北京市东城区汇文第一小学始建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当时名为培元斋。清宣统三年(1911年)更名为汇文小学。1978年更名为北京市东城区丁香胡同小学。2010年12月23日,丁香胡同小学正式更名为北京市东城区汇文第一小学。汇文一小保留在汇文学校原址,汇文学校德厚斋、高林斋等建筑至今仍保留在汇文一小。著名的“故事爷爷”孙敬修曾在这里工作35年。国学大师启功曾在汇文小学、汇文中学就读。
赫赫有名的京城四大教会中学均在东城区,可见东城是近代对外文化交流中的先行示范区。这里既有传统的私塾学校,也有西方教会学校,东西教育碰撞交流,形成了近代独特的教育景象。
作者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 任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