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22-03 > 文化 Culture

美丽的皇家湿地园林——通州延芳淀

章永俊

时间:2022-03-22   来源:2022年03期

  在辽南京东南,当时有一片水泊地带,其中一处即为当时著名的风景区——延芳淀。《辽史·地理志四》于南京道析津府漷阴县下记载:“延芳淀方数百里,春时鹅鹜所聚,夏秋多菱芡。”可知延芳淀在辽代已经形成,在漷阴县境,今通州南境,包括朝阳区东南隅、大兴区东端、武清县西北部,皆属辽漷阴县境。在上述地域范围内,并非全是延芳淀的水域。其中也有一些未被水淹没的地方,例如,辽漷阴县治所在地霍村镇,就在延芳淀水域之外。因为辽代帝王常去延芳淀游猎,霍村镇人口渐多,“居民成邑”,遂设县以统之。因地处漷河之南,故县以“漷阴”为名。

  延芳淀的前世今生

  如果说辽、金时期的延芳淀尚是“方数百里”较完整的水域,那么至元代,虽是“瞻彼漷兮,其水沄沄”,但延芳淀已演变离析为多个较小的湖泊,这就是南辛庄飞放泊、栲栳垡飞放泊、马家庄飞放泊、柳林海子、延芳淀等。

  “飞放”这个词出于北方游猎民族。《元史·兵志》云:“冬春之交,天子或亲幸近郊,纵鹰隼搏击,以为游豫之度,谓之飞放。”因此,所谓南辛庄飞放泊、栲栳垡飞放泊、马家庄飞放泊等,无疑是元代淀泊名称。“马家庄飞放泊在(漷)县城北八里,南辛庄飞放泊在县南二十五里,栲栳垡飞放泊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南新庄飞放泊遗址在今永乐店镇半截河村北、德仁务村南。半截河村元代称南新庄,村北的前、后马坊村就是在飞放泊淤塞后变成低洼荒地,明朝为防御蒙古兵南侵,曾在此设官养战马场所建的村庄。栲栳垡飞放泊,在今于家务乡西垡、东垡二村南,二村原称东、西栲栳垡。二村东南的小海子村,就是在此处飞放泊,明代时淤积后由迁民所建的村落,以在一片水泊旁建村故名。马家庄飞放泊,遗址在今张家湾镇海子洼村以南以西大面积低洼易涝农田处,北方人将较大水面习称为“海子”,“海子洼”村名即以马家庄飞放泊淤塞后形成洼地得名。

  除3个飞放泊外,元代还有柳林海子和延芳淀。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正月,“车驾幸漷州”;二月,“车驾幸柳林”。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二月,“畋于柳林。敕更造行宫”。二年(1322年)正月,“建行殿于柳林”。三月,“幸柳林”。三年(1323年)二月,“畋于柳林”。五月庚子(初十日),“大风,雨雹,拔柳林行宫内外大木二千七百”。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七月,“调诸卫卒筑漷州柳林海子堤堰”。三年(1332年)七月,“调军士修柳林海子桥道”。顺帝元统三年(1335年)正月,“帝猎于柳林,凡三十五日”。由此可见,柳林海子在元代是十分重要的,是元帝游猎的主要去处。柳林海子,在今张家湾镇大、小北关村与前、后南关村之间,元代在此建有行宫,乃帝王游幸驻跸之所,行宫位置在西永和屯村西名叫砖碴地的耕地处,因此处大面积耕地多砖头瓦砾故名。这些废墟因明初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玉春在此指挥明军攻克通州,之后一把火将柳林行宫烧毁所致。延芳淀也在漷县西。《清一统志》载“延芳淀在通州西南……旧志:今南海子侧有延芳村,或谓延芳淀即南海子之旧名云”。所谓南海子侧之延芳村,当指今大兴区东北角的大、小羊坊村。其东即今通州区西南部的次渠镇辖域,从次渠镇一带村落较稀疏来看,认为这里曾是延芳淀故地是可信的。

  如上述,元代延芳淀已演变成5个较小的淀泊。至明代,这5个淀泊仍然存在,明人所修《漷县志》对马家庄飞放泊、南辛庄飞放泊、栲栳垡飞放泊相对县城的方位、里程一一确指,就是明证。此外,《明一统志》谓“延芳淀在漷县西,广数百亩。中多菱芡芰荷、鹅鹜雁鸨之类”。《读史方舆纪要》中也见有柳林的记载。但是,明代的这几个淀泊较元代必定又缩小了,由延芳淀只有数百亩即可见。至清朝中期,马家庄飞放泊、南辛庄飞放泊、栲栳垡飞放泊、柳林海子、延芳淀等已经消失。乾隆间成书的《日下旧闻考》谓“飞放诸泊(指马家庄飞放泊、南辛庄飞放泊、栲栳垡飞放泊)俱湮废”,又“延芳淀久湮废”,“元时(柳林)行宫遗址无考”。

  综上,从辽代“方数百里”的延芳淀,到元、明时南辛庄飞放泊、栲栳垡飞放泊、马家庄飞放泊、柳林海子、延芳淀,再到清中期几个淀泊的湮废,大约经历了800余年。延芳淀最终演变成沃野良田。

  延芳淀的遗迹遗物

  辽代在延芳淀中的遗迹遗物,主要有放鹰台、呼鹰台、晾鹰台、萧家台子、萧太后马步军点将台等,还有天宫寺、神潜宫、萧太后粮仓和石刻等。

  放鹰台故址在今漷县镇唐头村址处。“唐头”村名中“唐”字是“池”义,以村在水池东端故名。建村时,村西尚存有延芳淀遗迹大水塘,塘东岸有高土台。明中期,知府徐盛(涕县城内人)埋藏在唐头的放鹰台遗址上,其家奴在此看坟,并管理所雇穷民耕种家田,渐成一村,起名“唐头”。

  呼鹰台故址在今张家湾镇前青山村北、济马公路南侧。1958年时,那里尚存有数亩地的高土岗,杂树丛生。1974年“学大寨”运动中,土岗被平,曾出土有金代延庆院照公寿塔铭经幢和铸铁扁钟。照公寿塔铭的序文中言僧人圆照俗姓侯,“年十有八岁,礼济阴县清善村延庆院职慧大师”而出家。可见,延庆院在辽时已建,而且是建在呼鹰台上,辽代帝后信佛,甚至给僧人赐官,有位至三公者,因而饮食多随僧俗,来延芳淀游猎不食荤,而食“清善”,因此在帝王用膳之处所成村落便命名“清善村”。“善”乃“膳食”也,战国时人庄周所著《庄子》有“具大牢以为善”,元代熊忠所著《古今韵会举要·霰郭》释曰“膳亦作善”。此台之北有一村名“仓上”,其“上”者乃“侧”“旁”之义,即在粮仓旁边建村则名“仓上”,亦可知,当年辽代帝后来延芳淀游幸时,于呼鹰台北设有粮仓,以供食用。元代后,延芳淀淤成几处分散的飞放泊,因为呼鹰台附近水面化为荒地,台废寺毁,台上草木茂盛似青山,遂将“清善”村名渐渐易作“青山”。

  晾鹰台故址在今永乐店镇德仁务村中,原来为西北-东南走向,长约500米,宽约80米,高约7米,乃一座自然形成的条形黄土岗,战国至东汉期间,当地人曾作丛葬之地。辽代国主春季多至此游畋,以其为晾鹰台。此台作为帝王狩猎场所,一直使用到元代后期南新庄飞放泊淤塞消失后方止。1984年时,此台仅余北端部位95米长、54米宽残段。台之西北端称龙头,曾建有古刹关帝庙,遗迹尚存;台之东南曾修有古宇镇国寺,1985年被列为通县文物保护单位。

  除上述“三鹰台”外,还有两座辽代游猎或演练兵马所堆积的土台,即萧家台子和萧太后马步军点将台。

  萧家台子在今张家湾镇南火垡村东南约500米处,乃人为堆筑的一座高土台。此台一色黄面沙,平面方形,边长100余米,高约4米。在萧家台子的北面有几顷地亩称“东洼子”,西面有几顷耕地称“西洼子”,从耕地地名可以推断,在辽代那里曾是大片水泊,是延芳淀的组成部分。南火垡村元代所建,将村东西新淤成的洼地分称之为东、西洼子。辽代帝王后妃在延芳淀游畋并不在一起,“国主、皇族、群臣,各有分地”,可知此萧家台子可能是辽代后族萧姓后妃或萧姓后族官员、将领因在此片延芳淀水域游猎而命军民堆筑的。此台在1974年“学大寨”运动中被平除。

  萧太后马步兵点将台在今张家湾镇牌楼营村东南约700米处,地名称“将台地”,地势比周围耕地高出1米余,数十亩,可见辽时此台很大。辽圣宗统和四年(986年)十月,圣宗统军侵宋,入居庸关,辛亥(11月20日),“命皇族庐帐驻东京(实为南京或京东)延芳淀”,这是在初冬南侵时驻于延芳淀。但在平时,辽朝为突破宋朝在边界施设的塘泊防辽骑兵设施,在延芳淀演习水陆兼攻打法,并且在今牌楼营村设有行宫或指挥部,建筑有壮观的牌楼,此牌楼在明代初期尚存,故屯军设此成村后以有此标志性建筑而名牌楼营。辽圣宗率军南侵时,命大兵驻扎在延芳淀,便应该是驻扎在这里,并在点将台前进行操练。

  辽代在延芳淀中其他的遗迹遗物,现在还有天宫寺、神潜宫、萧太后粮仓等。天宫寺,在于家务乡西栲栳垡(简称西垡)村西北角高土岗上。岗占地约20000平方米,地势南低北高,均高约10米。岗南有元代所谓飞放泊,即辽代延芳淀的遗迹。辽时,帝后春季曾在此进行游畋,暑期来此避暑,因此于此岗上建有行宫长春宫,又名天宫寺。天宫寺为南向三进院落,依地势而建,故远看若重檐层楼,因而本地区古来流传有“西垡的高庙节节高”的俗语。新中国成立以后,天宫寺辟为完全小学校,利用清乾隆间重修的殿堂。“文化大革命”期间,原有建筑尽被拆改,而且降低原岗高度3米余。现在,天宫寺遗址处辽代粗沟纹砖较多,尚存有辽代砖井一眼,但被填塞,传说井台上留有萧太后脚印。现遗有一件大八角须弥座状汉白玉浮雕龙纹器物座,高64厘米,面径40厘米,精美秀俏,十分罕见。

  神潜宫,“在州南漷县南二十里,辽后妃从猎行宫也”。此宫早已无存,但遗迹在今于家务乡神仙村东南的高土岗处,岗名达摩顶。之所以叫达摩顶,是因为在岗台顶上建有祭祀达摩的佛寺。这里在辽时处于延芳淀中,后妃春季至此处游猎建有行宫,称神潜宫,崇奉达摩,故建有祀殿,也和长春宫一样,后妃游幸时称神潜宫(行宫),平时交由寺僧管理,又称达摩顶。神潜宫附近延芳淀在元代时淤成单独水泊,也称飞放泊,“在府东南,地名北成店,广三十余顷”。这里所言“府”指顺天府,“北成店”应为“北辛店”,此村就在神仙村北,相距约2000米。表明在辽时延芳淀演化为飞放泊。元代以后,连飞放泊也被淤塞了,迁徙民于神潜宫故址旁建村,遂以宫名村,后转化为神仙村名,“潜”与“仙”一声之转。

  萧太后粮仓在今永乐店镇陈辛庄村北港沟河西畔。1983年进行文物普查时,于生产队大场院北部地势稍高处,曾发现不少粗沟纹半头辽砖,“文化大革命”中已将仓址破坏,仅散存些辽砖残块。辽统和末期,曾开凿由南京东门到今张家湾城南的萧太后运粮河,此河下接港沟河(汉代以后称笥沟,以运输粮物济边故名),再接今河北省香河县内的大、小龙湾河,再接今天津市宝坻县内的七里海,到宁河县海口,转运辽东海运来的漕粮以供应南京所需。陈辛庄西南有“大羊村”,原名“大洋村”,以明代移民建在一片大水泊岸边故名,后水泊淤塞,演化为“大羊村”。辽时,今大羊村一带也是延芳淀范围内水面,老百姓历代相传此处曾是萧太后粮仓,是可信的。

作者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 崔晨 助理编辑 高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