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22-02 > 谈往 History
时间:2022-03-01 来源:2022年02期
宁波商帮由来已久,追溯其同乡同业商会之起源,最早可推至明代宁波籍旅京药材商人创立的鄞县会馆。据史料记载,早在明天启、崇祯年间,鄞县的中医与药材商人就聚集在北京右安门内郭家井,出资建立了北京城唯一的中药材行业商会驻地——鄞县会馆。
在今西城区白纸坊街道里仁街8号(原郭家井2号)鄞县会馆(后改称“四明会馆”)旧址,有一方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的《鄞县会馆碑文》石刻,文中提到“吾鄞县会馆,创自前明,久经颓废。国初时,吾乡大理寺卿心斋陈公,始力整理,阖邑赖之”。另一方在民国十三年(1924年)由旅京宁波同乡会篆刻的《四明会馆碑记》中亦云“京师之西南隅多隙地,有旧名鄞县会馆者,相传为明时吾郡同乡之操药业者集资建造”,这些都印证了明代鄞县商人的在京实力。
明清时期,宁波府治设于鄞县 (今宁波市)。辖境相当今浙江宁波、鄞县、象山、奉化等市县及慈溪市东南部、舟山群岛等地。鄞县一直作为所属行政管理中心。
当时宁波府的中医及药材商人经常到此会馆聚会。清代最著名药铺“同仁堂”东家乐氏四世祖乐遵育,在清初成为太医院医官,其子乐梧冈(1661-1742年)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在大栅栏创办了“同仁堂”药铺。雍正元年(1723年)开始供奉御药房,从此声誉日隆。有清一代,与同仁堂齐名的宁波籍药铺还有很多,它们都有祖传秘方,各有所长。如“育宁堂”也开在大栅栏,也是御药供奉。直到道光年间,因帝名“旻宁”,育宁堂的“宁”字犯了帝讳,从而停止了供奉资格。育宁堂有名的“清宁丸”也因避讳而改称“清麟丸”。除了上述两家老字号外,“乾元堂”“千芝堂”“西鹤年堂”等名店也都是宁波人所开。其中“西鹤年堂”创办于明嘉靖年间,“千芝堂”创办于明万历年间,比“同仁堂”的历史更为久远。它们都有自己的传统名药,在京悬壶济世,救人无数。这些药铺东家每年春秋两季都到“鄞县会馆”祭祀,共叙乡情,共谈生意,平日还从事慈善事业,施药济贫,埋葬贫苦同乡等。
道光年间,鄞县名医刘永泉到京坐堂问诊,他的事迹被编进了《北京工商史话》。书中写到“刘永泉身受祖传医术,精通药理。受聘于京师久负盛名的育宁堂药铺。协助育宁堂经营业务,并成为鄞县会馆的主持人之一。他在京行医颇负盛名,后经举荐成为清太医院的御医。因为刘永泉品端业精,当时的同仁堂铺东乐印川还想把刘永泉从育宁堂挖过去,因刘永泉不愿有负于育宁堂而婉却之。后同仁堂用联姻办法将刘的儿子刘辅庭弄到同仁堂襄理业务,刘辅庭也因医术精湛而深受乐家器重。后来刘辅庭也成为清太医院的御医”。
光绪年间的《详细帝京舆图》中记载,宁波在京的会馆有9处:宁波会馆(府馆)、四明会馆、薛家湾鄞县会馆、盆儿胡同鄞县会馆、小甜水井胡同慈溪会馆及镇海会馆、中兵马街慈溪会馆、余姚会馆和东小市路浙慈会馆。当时的鄞县人自称说:“京师会馆以数百计,公车之士藉以栖息其间。吾郡府馆外,鄞、慈、镇海并有县馆,皆赖诸先达拮据经营,而富家巨室往往邮寄多金,共襄厥事。以故四方之人谓乡谊之厚,莫若吾乡也(清《乡试鄞县会馆核实录》)。“鄞县会馆不仅为同乡之旅寓者提供膳宿,增进乡谊,还成为在京经商、做官的乡亲聚会之处,并设有“义园”,以供“停柩及春秋祭祀之所”。
民国时期,山河动荡,战乱频仍,北京的宁波籍会馆减至4处(宁波会馆、鄞县会馆、慈溪会馆、镇海会馆)。1924年,鄞县会馆更名为“四明会馆”,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据统计,当时北平城内宁波府各会馆人员共215名,其中以鄞县籍最多,有86名。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鄞县会馆的主持人是乾元堂药铺的大掌柜,而乾元堂是清末北京的大药铺。鄞县会馆属于大型会馆,它比其他供旅京鄞县人住的会馆大,有房62间,旁有义地数十亩,连民国总统徐世昌的先人也埋葬在这里。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鄞县会馆遭逢劫难,住进了德国兵,很多房子成了德军的马厩,八国联军撤走时又遭到了破坏。
鄞县会馆开始是以助葬作为首要目的的。相传为明时吾郡同乡之操药材业者集资建造,以为死亡停柩及春秋祭祀之所。至清光绪年间,又在鄞县义地的基础上,兴建了“鄞县西馆”,西馆(盆儿胡同)是与郭家井鄞县会馆相对而言。
民国十三年(1924年)旅京宁波同乡会谋划扩建墓园,重修会馆。碑记中说,此处义冢虽名为“鄞县会馆”,但实际上所有宁波府属旅京者都有份参与,所以并不独属于鄞县人,扩建后的会馆也即更名为“四明会馆”。
鄞县西馆位于西城区盆儿胡同55号(旧为8号),由清光绪朝尚书张百熙(1847—1907年)岳云别墅(以其书房“岳云楼”得名)改建。鄞县西馆地处陶然亭附近,这里环境幽美,僻静安全。五四时期,常有进步学者、青年在这一带集会。1919年7月1日,李大钊与王光祈就在鄞县西馆发起成立了进步的革命团体“少年中国学会”。学会以“振作少年精神,研究真实学术,发起社会事业,转移末世风气,以创造适合于20世纪思潮的少年中国”为宗旨。1920年,少年中国学会还在该馆召开了学会成立一周年纪念会,一些著名革命人物如李大钊、邓中夏、张申府等还曾在此合影留念。
旧址南为二层小楼,院中有亭,周以高树繁花,西有曲墙,中开月门,门内有一花园,环境幽雅,花繁叶茂,新中国成立后为区职工夜校,20世纪50年代初建筑尚存。后曾为联合大学建材轻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现为北京十五中分校。
作者系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副研究馆员
责任编辑 任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