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22-02 > 视点 Focus

促进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高质量发展

唐 鑫

时间:2022-03-01   来源:2022年02期

  如何在紧要处落好“五子”,强化“五子”联动,率先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是当前首都发展极为重要的课题。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到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调研时指出,我市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是落好“五子”,子子都与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直接相关;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抓住大兴国际机场这一国家发展新的动力源,以更大力度推进临空经济区规划建设,努力打造全球临空经济区创新发展新标杆。

  当前,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结合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重点发展航空物流产业和综合保税区,适当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有序发展科技研发、跨境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等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高端服务业,规划建设国际消费枢纽、国际会展中心、临空经济区发展服务中心等项目,打造国际化、高端化、服务化的临空经济区,取得了一定进展,也面临政策瓶颈问题,主要是要用足用好国家相关政策,加紧制定配套落地政策,同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探索建立符合国情、市情、区情和协同发展要求的先行先试政策,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形成高效的管理机制。建议率先在以下9个方面探寻政策创新的实现路径:

  全面梳理和重新定位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政策体系。针对当前两地协同发展中存在的政策体系错位、末端循环不畅等问题,全面梳理产业政策,对制约或不利于产业协同发展的政策进行清理和修正。强化金融、税收、财政、人才等创新发展政策的协同,研究制定在产值分计及高新技术企业、产品、专业技术人才和劳动用工资质互认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同时,制定政策实施监督保障机制,确保政策落实落地。

  建立共同规划、合力打造产业链集群的机制。两地临空经济区管委会共同规划建设临空经济区产业链集群,聚焦两地具有良好协作基础、区域发展优势和国际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集中资源打造两至三个高新技术全产业链,明晰适合两地集群式布局的产业链环节,在全国率先形成分工协作、垂直整合的产业链集群,营造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的新产业生态。

  发挥先导产业的带动作用推进跨区域产业联动。在生命健康产业领域根据两地优势,从研究开发、临床实验到成果产业化进行分工合作,依靠项目带动、创新驱动、政策推动形成产业发展跨区域联动机制,共同在建立前沿药品快速审查通道、药品及医疗器械审批权限下放、降低国际创新企业所得税、管委会自主推荐紧缺人才等方面实现政策突破。

  探索金融服务创新。两地探索建立临空经济区联合授信机制,健全完善临空经济区一体化征信体系;在银保监会指导下,试点开展保险公司跨区域经营备案管理,只要在临空经济区有分公司的机构,经备案后就可以在两地开展业务,打破区域经营限制;开展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真实性审核场景试点。

  深化物流业领域改革。允许在临空经济区内探索资本项目下不动产投资对外资开放,吸引外资共建临空物流仓储等设施;加快推进全面复制现行自贸区口岸监管政策,包括一线彻底放开、分送集报、单一窗口、通关申报电子化等试点。

  推动海关一体化试点。两地海关共同推进临空经济区内的综合保税区改革试点,探索建立高效通关监管模式,实施合格假定、非侵入式监控,利用电子监管和数据仓储代替物理围网,实现保税功能区与口岸功能区无缝连接,创新审批模式,制定涉及跨省市保税事务的标准作业流程和指标分配方式,打通京冀一级海关关区之间的技术和数据壁垒,率先建成大兴与廊坊之间的保税走廊,发挥北京高端资源优势,聚焦产业高端环节,引领高附加值贸易、高端消费、国际创新研发和国际金融合作,打造全球创新资源接驳地,为京冀海关一体化奠定坚实基础。

  完善高科技保税。两地探索建立区域级的科技创新全产业链保税体系,以打造“保税+自由港”为目标,利用自贸区具有的保税、免税政策,共建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形成“科研自由港”,导入研发设计相关国际高端要素;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和保税维修等新模式新业态,以保税政策吸引全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将研发设计、封装测试等高附加值环节放在临空经济区。

  搭建临空资产资源交易平台。可从临空资产资源交易方面寻找突破口,把航空城的流量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辐射力和控制力,探索成立临空资产资源交易机构,提升供应链全球集成运营能力。放大政策叠加效应,借助“多区融合”的制度优势,牵头成立若干高端要素交易平台,三大政策特区的汇集融合将从较高层次给临空区的发展赋能,使其得以超越既有产业框架寻求更高维度、更广泛的要素聚合。

  构建区域统一市场政策。一是加速要素流动政策。消除两地自贸区的空间阻隔政策。解决机场、高速公路等空间阻隔问题,确保组团之间的高效联通。通过建设下穿机场道路等方式,消除机场、高速公路和铁路等交通设施对城区的阻隔作用。二是建立以资本为纽带的投资管理政策。从京冀两地的市场准入、监管服务体系、跨区域投资等营商环境水平建设出发,探索建立以资本为纽带的京冀临空经济区、自贸区的合作方式。三是完善税收分享新机制。针对当前两地税收分享范围及分享比例划分较为简单,且税收分享协议即将到期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创新税收分享机制。探索共建共享的产业发展载体及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等。四是全面梳理和重新定位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政策体系。针对当前两地协同发展中存在的政策体系融合不足、末端循环不畅等问题,全面梳理政策体系,对制约或不利于协同发展的政策进行清理和修正。研究制定在产值分计及高新技术企业、产品、专业技术人才和劳动用工资质互认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同时,制定政策实施监督保障机制,确保政策顺利落地。

作者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调研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 崔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