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21-12 > 聚焦 Spotlight

“国际化消费”与“消费国际化”

申金升

时间:2021-12-17   来源:2021年12期

  今年7月,国务院批准北京成为首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城市,对北京来说意义重大。9月5日在服贸会首届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论坛上,北京发布了《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市委市政府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工作高度重视,前期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尽管如此,北京仍存在消费国际化重视程度低和消费复苏缺乏内生动力等问题。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关键是“国际化消费”和“消费国际化”,主要体现在实现国际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和对全球消费者吸引力的提升上。近年来,北京着力构建国际化消费格局。为加速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北京大力发展首店经济,2021年前三季度共有696家首店(含旗舰店)落地北京,比2020年全年新增513家,在引进国际化品牌方面取得了不俗成绩。但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内涵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不仅要重视“国际化消费”,更要注重提升“消费国际化”的软环境与硬实力。

  消费国际化水平低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一是消费群体不够。从接待国际游客人数这一指标看,以常态化的2019年为例,放眼国际,泰国首都曼谷接待国际游客最多,达2354.09万人次;巴黎、伦敦1900万人次以上;迪拜、新加坡、吉隆坡均超1500万人次;纽约、东京在1300万人次以上。同年,深圳为1216.95万人次(港澳游客占83.17%),上海897.2万人次,成都381.4万人次,北京市接待入境游客仅376.9万人次。可见,提振入境游是目前北京促消费的方向之一。二是消费规模不大。从国际旅游消费这一指标看,放眼国际,2019年迪拜国际旅游收入达321.08亿美元,全球最高;曼谷排名第二,达到217.67亿美元;巴黎、伦敦、纽约均在120亿美元以上。回看国内城市,上海为83.76亿美元,同年北京为51.9亿美元,可以看出北京国际旅游消费规模仍有较大上升空间。

  建议一要提升消费国际化水平,吸引会聚全球消费者。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内涵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不仅要重视“国际化消费”,更要注重提升“消费国际化”的软环境与硬实力。

  要利用“两区”政策扩大开放,增加国外消费者。利用已获批自贸试验区优势,持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对国际技术、资金、人才、服务等要素资源的吸引力。通过服务业进一步扩大开放,推动服务领域专业资格互认吸引专才,便利人才流动。同时,通过提高商务访问者、公司内部人员、安装和服务人员、配偶家属等临时入境和临时停留的政策透明便利度,提升国际人员交流与自然人流动,促进国际化消费者主体数量的增长。

  积极探索政策创新,推进服务贸易开放发展。鼓励发展会展商务消费,以“两区”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为契机,推进大兴国际机场“无关化”商务区建设,探索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国际商务活动新模式;发挥“双枢纽”优势,打造配套齐全、设施一流、业态融合、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强的会展产业集聚区;增强奥体、北展、国家会议中心等大型会展场馆综合服务能力,吸引更多国际节、赛、展、会在京举办,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会议、国际会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拓展商务旅游发展空间。

  依托本土文化特色,提高对全球消费者的吸引力。一方面,要孵化本土消费品牌,增强北京品牌竞争力,深挖古都文化资源,引领国内品牌走向国际消费者和国际消费方式;另一方面,要持续推进传统商圈升级改造,兼顾国际化和本土特色,充分展示利用北京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树立鲜明的品牌形象,并创造更大吸引力和差异化竞争优势。

  二要建立商业产业互联网场景,激活消费升级内生动力。推广虚拟购物数字技术实现商品消费提质升级。加强产业互联网顶层设计,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释放产业互联网新势能。利用5G、AI线上沉浸式购物技术(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和XR扩展现实)、3D实景逛街技术、3D实景购物技术等打造北京市线上3D购物商城,学习Gucci、Balmain、Diesel等虚拟购物经验,将现实购物中逛街、浏览商品、挑选商品、支付的过程全部3D虚拟化,用户购物时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同时还具有即时聊天交友功能,丰富消费体验。

  推动服务领域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疫情防控期间,通过产业互联网应用,实现了“隔而不离”和大规模的社会协作,充分保障了人民群众正常的生活和娱乐。现在国内疫情走向平稳,但这些新培养出的用户消费行为有可能成为习惯长期保留下来。下一步,要顺应服务消费升级的趋势,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消费新模式,充实丰富在线医疗、数字智慧文旅、在线教育培训、智能体育、在线娱乐等“场景式服务多元化供给”的高附加值的服务消费新模式,进一步释放服务消费潜力。

  积极发展“跨境电商+产业互联网”模式。建立集跨境电商服务、物流信息、产品信息等信息于一体的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在自贸试验区、综保区等建设与信息共享平台对接的跨境物流中心、保税仓库,推动“互联网+”采购、“互联网+”仓储、“互联网+”运输等新业态发展。开展“保税+实体新零售”改革,将实体店迁至消费需求高的地区,开展互联网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试点,营造跨境电商商务线上销售、实体体验、保税直营、现场店提的商业新场景,运用互联网工具赋能跨境电商,借助社交网站、微信微博、MCN机构等媒介发布跨境产品信息、宣传跨境企业品牌,支持MCN机构和电商平台开展跨境电商直播带货活动,发展数字化营销。探索跨境电商与服务贸易融合发展,运用互联网工具展现地区特色,推动体育、医疗、旅游等服务业跨境发展。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 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