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21-09 > 时评 Politics

落实“双减”必须啃下两块“硬骨头”

熊丙奇

时间:2021-09-15   来源:2021年09期

  今年秋季学期是中小学全面落实“双减”有关部署要求的第一个学期。与之前的历次减负不同,“双减”不再是片面的“校内减负,校外增负”,而是校内外一并治理。对于校外培训机构,“双减”措施史无前例,不但明确规定不能利用寒暑假、双休日、节假日开展学科类培训,还明确要求学科类培训机构必须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严禁资本化运作。随着“双减”措施的落实,进行学科类培训的校外培训机构面临退市、退出或转型的选择。而对于学校,“双减”强调要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课后服务全覆盖,通过学校提质增效,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双减”之后的第一个新学期,教育部提出下大力气做强做优校内教育,切实做到教师应教尽教、学生学足学好,推出了一系列减负要求,如不设立重点班、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等。但是,对于如何落实这些措施以及落实这些措施所能起到的减负效果,很多家长也在观望。不设立重点班,这是《义务教育法》早就有的规定,可一直没有得到落实,原因在于分设重点班与非重点班,在学校和家长看来是因材施教。如果把所有学生均衡编班,同一班级的学生差异太大,老师很难组织教学,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都教不好。均衡编班的结果,可能会让更多学生有参加校外培训的需求。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不进行纸笔考试,是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避免学生一上学就陷入分数竞争之中。可是,家长担心不考试将难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这一措施也可能导致家长送孩子去培训——你们不关心成绩,我自己关心。

  我国中高考是用单一的考试分数、排名评价来录取学生,基础教育由此存在唯分数论、唯升学论。在不改革中高考制度的背景下,推进减负措施,就会陷入升学看分数、名次,减负要求不重视分数、名次的悖论。如此减负,就可能是越减学生负担越重。

  要让“双减”有实际成效,必须进一步啃下两块“硬骨头”。一是中高考改革的“硬骨头”。对于改革中高考制度,我国社会均有共识,认为基础教育的应试化源于中高考制度。然而,对于推进中高考制度改革,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社会舆论又不看好,质疑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会造成中高考不公平。我国社会接受的还是分数公平。显然,继续坚持用单一的考试分数、排名录取学生,基础教育就很难摆脱应试倾向,学生的学业负担就难以减轻。要让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分数、排名是很困难的。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功利教育观,就根植于中高考制度。二是取消教育等级化的“硬骨头”。如何治理教育内卷化?有一些专家提出,应取消中考,推迟普职分流,在高中毕业后再分流。中考时的普职分流,被很多家长视为普职分层,不少家长有“中职恐慌”,这确实是我国教育内卷化的原因之一。但是,推迟普职分流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高中毕业后学生还得分流,不可能所有学生都成为学术型人才。普职分流变普职分层,其根本原因是职业教育低人一等,没有把职业教育办为和普通教育平等的类型教育。

  我国已经进入教育全面普及化时代,却还存在严重的“精英教育”思维,以“精英教育”思维配置教育资源。不消除将教育、学校等级化的思维,学生的成才选择就很单一。单一的评价体系、单一的成才选择,必定会加剧内卷化。给学生减负,消除家长的焦虑,就必须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创造多元成才选择。

责任编辑 刘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