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21-07 > 京华大地红色印记

抗日殉国永铭记——赵登禹将军墓

丰台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时间:2021-07-22   来源:2021年07期

  赵登禹将军墓位于丰台区卢沟桥宛平城东,西道口铁路桥北侧路西,建于1980年。1984年5月被丰台区人民政府公布为丰台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墓地占地面积360平方米,风格质朴肃穆。东侧为29米宽的台阶,台阶中间镶嵌了《赵登禹将军事迹碑》及保护单位标志牌。灰砖墙和松柏围绕在墓地四周,形成了一道“保护网”。该墓为汉白玉石结构,墓体呈长方形卧式,长2米,宽1米,墓碑高1米,顶部呈弧形,墓碑的正面镌刻有“抗日烈士赵登禹将军之墓”11个大字。墓志标志的上方,是一块方形石碑,刻有赵登禹将军的生平简介。

  抗日英雄赵登禹牺牲后埋葬于此。1937年7月28日,在南苑大红门与日本侵略军激战中,赵登禹将军壮烈牺牲,是中国抗日战争中最早牺牲的一位将军。

  赵登禹将军1898年出生于山东省菏泽市赵楼村。7岁进入私塾接受教育,后来由于家境贫寒,不得已辍学。16岁时参军,从此走上了军旅生涯。赵登禹勤奋认真,胆大机智,当兵后苦练军事技术,严格要求自己。有付出就会有回报,偶然在一次练兵时,冯玉祥很是欣赏他的出众武艺,便将他留在身边,担任随从卫兵兼传令兵,得到了冯玉祥的器重。赵将军自此履历十分丰富,他曾历任班长、排长、连长、团长,1927年任冯玉祥部队三十七师第一旅旅长,1928年任二十七师师长。1933年任第二十九军第三十七师第一八旅旅长。

  1933年长城战役时,赵登禹奉命率部增援喜峰口,当时敌人占领了高地,敌我双方武器装备悬殊,几次争夺都没有攻破。为扬长避短、出奇制胜,赵登禹组织了大刀敢死队在夜色掩护下奇袭敌军营地,歼灭敌军半数以上,缴获大量机密文件。喜峰口大捷是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以来的首次受挫,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沉重打击了他们的嚣张气焰,从此日军对大刀队心存畏惧。可以说二十九军的大刀砍出了中国人的士气,赵登禹也因此一战称神,甚至在日本人的文字里都称他为“勇将赵登禹”。

  这次胜利的消息传开后,举国振奋,热血青年纷纷要求参军杀敌。时年23岁,正在上海进行抗日活动的著名作曲家麦新被二十九军的事迹深深鼓舞,通宵写出《大刀进行曲》。1937年8月8日《大刀进行曲》第一次公开试唱后歌声就传到了前线和全国各地。遗憾的是,在此之前赵登禹将军已经壮烈殉国。

  “七七事变”后,日军假以谈判赢得调兵时间,增派重兵在北平附近,7月26日日本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二十九军24小时内从北平撤离,赵登禹在这个时候被任命为南苑方面总指挥,坐镇南苑。据赵登禹女儿赵学芬回忆:“我父亲26号才被任命为总指挥。当时我父亲应该是驻扎在河北河间一带,他的一三二师的主力部队没有带来,带来的是先头部队,参加南苑激战的主要是学生军,军训团。但我父亲信心应该很足,他刚经历过喜峰口战役,获得了胜利。但宋哲元下命令不要打了。我父亲的军队一边撤到城里,一边抵抗日军。日本的飞机机枪已经准备好了。刚开始还有工事,但工事都是现修的。宋哲元还是想和谈,和日本拖延时间。抗战,谁来指挥、负责,情况很复杂。我父亲在喜峰口战役之后不断在调动。他的爱国心很强,其实他当时是中将,本来可以不亲自上场的。”

  7月27日南苑遭到日本侵略军的重点进攻,国民二十九军驻扎在南苑的四个步兵团和一个骑兵团主力约5000余人惨遭突袭。一三二师部队的一个团准备支援,但刚刚到达团河,就被日军发现,日军选调最精锐的力量进攻,经激烈战斗,我军无法抵抗,于傍晚赵登禹只能率部撤至南苑。7月28日午后,佟麟阁、赵登禹率领部队向北平转移,在大红门却陷入日军的包围圈,赵登禹乘坐的汽车遭到埋伏在大红门两侧的日军袭击,身中数弹,血流不止。他从昏迷中苏醒过来时,对身边的传令兵说:“我不会好了,军人战死沙场原是本分,没什么值得悲伤的,只是老母年高,受不了惊慌,请你们替我安排一下,此外我也没别的心事了!”说罢,便停止了呼吸,时年39岁。7月31日,中华民国政府追认佟麟阁、赵登禹为陆军上将。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举国欢庆。赵登禹将军的家人终于可以去寻找赵将军的尸首,让他落叶归根。据赵登禹之女赵学芬在《爱国、爱民、爱家的赵登禹将军》一文中回忆:“赵登禹牺牲后,由于形势紧迫,随行卫兵临时把他的遗体掩埋在青纱帐中后,向北平方向撤去。南城龙泉寺方丈闻知赵登禹殉难,便带领四名僧人连夜出城,在大红门附近的高粱地中寻得烈士遗体,抬回寺内装殓。为避开日寇耳目,将灵柩隐藏在寺中八年之久。”

  1946年7月28日,由李宗仁、孙连仲将军代表国民政府在北平中山公园为赵登禹将军举行隆重国葬,赵登禹灵柩于次日由龙泉寺起灵,运至卢沟桥以东二公里处的西道口山坡上安葬,墓前有两块大理石碑,一碑为“抗日烈士赵登禹将军墓”,一碑文为赵登禹将军的事迹。11月14日北平市临时参议会通过决议:“张自忠、佟麟阁、赵登禹三位将军为国成仁,忠勇可钦。拟将本市铁狮子胡同改称张自忠路,北沟沿改称佟麟阁路,南沟沿改称赵登禹路,以资纪念。” 1947年3月13日北平市市长何思源签署发布了命令。自此北京城就有了三条用英烈命名的道路。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给赵登禹将军家属颁发了革命烈士证书。1980年北京市政府对赵登禹墓进行重修,1984年公布为丰台区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1月3日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大红门中学更名为赵登禹中学,是年12月9日召开了命名大会,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何鲁丽为赵登禹中学题词:“英烈永生为国捐躯昭日月,继承传统奋发学习建中华。”

  2015年8月24日,赵登禹将军墓名列国务院公布第二批10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责任编辑 崔晓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