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7-22 来源:2021年07期
浩瀚的运河文化历史中,红色文化是其中尤为关键的一环。在日前市文物局公布的《北京市第一批革命文物名录》中,涉及通州区的共有4处不可移动文物上榜。其中,通州旧兵营是爱国将领冯玉祥一手筹建的营盘,后来又成为解放军总参部机要局所在地,为中国解放事业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位于宋庄的平津战役指挥部旧址,反映的则是国共决战时期和平解放北平、攻克天津的重大战略部署,对新中国成立、完整保护古都北京贡献卓越。
钟警楼前的沙场岁月
翻开《通州文物志》,关于通州兵营旧址的文字描述是:冯军驻通营盘,全北京唯一保留完整全貌的旧兵营建筑,地址是通州旧城南关窑场村10号院。其实,窑场村早在清朝便已形成村落。清朝初年,军队驻扎在此,就地建窑烧砖,兴建了东营、西营、南营等营房。清朝乾隆初年,该村以窑场为名,称“窑场村”。通州兵营旧址,现在的地址是东营前街64号,是已经停办的陶情中学校址所在地。
通州兵营旧址的地势比周围的一层建筑略高,当初在此地兴建营盘也是因为这里易守难攻。兵营占地面积20亩,分东、中、西三路向南延伸。中轴线上是典型的仿明清四合院建筑,北部是一排挑高五六米的大礼堂,东西部各一排9间制式营房,南部则是标志性建筑钟警楼,看上去十分威武。
钟警楼高15米,有一楼三用之说。一层是通道、二层是警楼,分里外两间,外间外设砖砌栏杆,站在此处可阅兵、巡逻,里间为警卫值班室,两面设瞭望孔。三层是钟楼,用来吊钟,钟声能通过楼身的圆洞四处扩散,敲钟可报时、报警,紧急集合部队。钟警楼下面是兵营的南大门,门外是一个宽大操场,士兵在这里操练,沿着“人”字形台阶登上钟警楼二层平台,可以俯瞰演兵场全貌。遥想当年,冯玉祥将军站在这里检阅士兵,视察号令,演兵场上的士兵排兵布阵,挥汗如雨。
东西两路跨院各有六排青砖平房,是营房所在。1922年10月,北洋政府担心冯玉祥势力发展有所威胁,将其明升暗降,找了一个闲差,让他担任陆军检阅史,冯玉祥从西北带来三个旅到北京,其中两个旅入驻南苑兵营,第七旅则开至通州南门外驻旅第四营官兵营地,就是此地。抗日战争开始后,宋哲元第二十九军也把营地设在冯玉祥部队的旧营地,旧营地遂被称为“老四营”。
当年,冯玉祥常在这里军训,他的部队在附近的农村植树造林、建桥修路,深受百姓欢迎,至今潞城镇南刘村依然使用的一座小石桥就是当时的兵士搭建的。而且,冯玉祥的夫人李德全是通州复兴庄人,复兴庄就是现在的永顺镇,夫妇二人还在这里创办培德学校,教育官佐家属、子女。
此处旧址后来又发挥过很多作用。1948年12月,通州全境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机要局搬到此处,一些重要战役如平津、淮海战役等档案也存放在此。195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机要局搬到西山,解放军252医院迁至此处,许多抗美援朝的伤员在此接受治疗。之后,解放军263医院也曾在此多年。1980年,此地归铁道部卫生研究所使用,后为陶情中学使用,现已关闭。
2001年9月,通州兵营旧址成为通州区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成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大决战的指挥部
70多年前一声号令,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的平津战役打响了,激战64天,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将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抑留于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各个歼灭。而这次战役的指挥部就在如今位于通州区宋庄镇宋庄村的平津战役指挥部旧址。
据《通州文物志》记载,平津战役指挥部旧址曾是一处地主庭院,建于民国初期。辽沈战役后,东北野战军入山海关,发起平津战役。1949年1月2日,平津战役指挥部设于宋庄。当年,强攻天津、围击新保安、解放张家口等几场重要战斗都是在这里运筹指挥,和平解放北平城的谈判代表也是从这里派出。罗荣桓、聂荣臻、刘亚楼等在这里一面筹划与傅作义谈判,一面指挥战役,小小的宋庄村就是指挥这场大决战的“心脏”。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指挥解放军入城仪式的部分将领,也是从这里出发并最终融入到浩荡的入城队伍之中。
指挥部旧址有东西并列的两跨三合院,格局完整,门楼特异,是北京地区乡间三合院民居的典范。走进这座传统老宅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座门楼上书写的五个大字——“为人民服务”。楼顶,风格迥异,造型独特,是箍头脊、歇山脊和庑殿顶三种脊式巧妙的融合。楼门制式全国少见,价值独特,令人记忆犹新。两个三合院跨院呈轴对称,还有21间后照房,共有30余间房。
当年指挥部设于此处,执行和平解放北平之重大战略部署,是因为宋庄重要的战略区位优势。这里位于交通动脉京榆旧线北侧,左手天津右手北京。北平和平解放以后,这里还曾作为乡、公社、镇等当地机关驻地。
2015年,平津战役指挥部旧址启动修缮,对旧址的古建筑进行抢救性修复,整修30多间东西跨院的正屋、厢房和后排房,重新铺设地面方砖,重新做地下排水和防水,恢复建筑原样。未来有望面向公众开放。
作者系通州区政协特邀文史委员、通州区文物管理所工会主席
责任编辑 崔晓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