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21-07 > 京华大地红色印记

小胡同中的大报纸——京报馆旧址

西城区政协

时间:2021-07-22   来源:2021年07期

  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椿树街道魏染胡同30号、32号,是邵飘萍故居,也是《京报》的办公地旧址。1984年被公布为第三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启动文物腾退,2021年经重新修缮后,作为红色报业博物馆在建党百年之际向社会开放。

  京报馆旧址整体建筑保存完好,占地面积约112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20平方米。其中《京报》馆由一幢坐东朝西的近代二层木质结构楼和一座坐北朝南的四合院组成,二层楼面临魏染胡同,面阔七间,临街立面用西洋式砖壁装饰,大门处加古典式门廊。楼后是四合院,正房、两侧厢房和倒座房均为三间,是《京报》馆编辑部的一部分。邵飘萍故居紧邻《京报》馆东侧,为坐北朝南的两进四合院,一进正房、厢房均三间,二进正房五间,厢房各一间,布局紧凑。

  邵飘萍创办《京报》

  邵飘萍,男,汉族,原名镜清,后改为振清,字飘萍,笔名萍、阿平、素昧平生,浙江省金华市东阳人,革命志士,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新闻摄影家。邵飘萍是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先驱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后人誉为“新闻全才”“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辣手,快笔如刀”等。

  1918年10月5日,邵飘萍辞去《申报》驻京记者之职,创办了著名的《京报》。他在创刊词《本报因何而出世乎》中明确地提出了他的办报宗旨:“必从政治教育入手。树不拔之基,乃万年之计,治本之策。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是即本报之所作为也!”邵飘萍从此走上一条自资独立办报的艰辛道路。其言论既不受外国通讯社的左右,又不受军阀操纵,排除各种干扰,开创了20世纪中国独立的新闻事业。他大书“铁肩辣手”四个大字悬于报社墙上,勉励同人。《京报》对开四版,头版广告,第二版社评、国内要闻、特别记载,第三版国外要闻、各省新闻、本京新闻等,第四版仍然是广告。新闻多,评论多,副刊也多。因此,销量迅速上升,从最初的三百多份,后来上升到四千份,很快便成为京城第一大报,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声望倾动一时。1926年,邵飘萍因发表文章揭露张作霖统治的种种黑暗,被张作霖杀害,其夫人汤修慧女士继承邵飘萍遗志继续坚持办报,最终由于时局动荡,《京报》于1937年停刊。

  《京报》对五四运动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巴黎和会关于山东问题的无理决定传到中国后,全国人民怒不可遏,纷纷集会表示强烈反对。《京报》于1919年5月2日撰文疾呼:“山东存亡的问题,就是全国存亡的问题,这不是晴天霹雳,同胞应该一齐惊醒么?”1919年5月3日晚,北京大学和北京专科以上各校学生1000多人,在北大法科礼堂举行集会。邵飘萍以《京报》社长身份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现在民族危机系于一发,如果我们再缄默等待,民族就无从挽救而只有沦亡了。北大是最高学府,应当挺身而出,把各校同学发动起来,救亡图存,奋起抗争。”在场学生悲愤交加,纷纷上台发言。次日,3000余名学生走上街头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一场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揭开了中国近代历史上新的一页。五四运动后,《京报》连续发表《外交失败第一幕》《速释学生》《研究对外之办法》等文章,以强有力的舆论声援学生和各界反帝爱国运动,引发了反动当局的极大恐慌。北洋军阀政府以“扰乱京师治安”为名下令缉捕邵飘萍,并查封了《京报》。

  1918年10月,邵飘萍促成北大成立新闻研究会,蔡元培聘其为导师,这是中国新闻教育的开端。1919年10月,得到一年结业证书的有23人,得到半年证书的有32人。名单中有不少人是中共最早的领袖级人物,如毛泽东、高君宇、谭平山、陈公博、罗章龙、杨晦、谭植棠等,还有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区声白等人。55人中也有些人终身从事新闻事业,是中国新闻界的中坚。那一时期,毛泽东与邵飘萍有过很多交往,曾多次造访邵飘萍位于北京羊皮市的家。回到湖南后,毛泽东便创办了《湘江评论》。邵飘萍不畏强权、秉笔直书,对军阀、政客毫不留情的风采,对年轻的毛泽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毛泽东在接受埃德加·斯诺采访时曾高度评价:“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情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

  《京报》促进了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1920年邵飘萍从日本回到北京,9月,在李大钊等人的协助下,《京报》得以复刊。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一周后,《京报》以《苏维埃国大联合正式成立》为题加以报道。1923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105周年纪念日,《京报》以四版篇幅出版《马克思纪念特刊》,详细介绍马克思的生平及学说,醒目刊出了马克思和夫人燕妮的照片,特刊免费赠送读者,堪称破天荒的举动。此时,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并积极开展各项斗争,邵飘萍与北京的共产党组织成员交往甚密。《京报》积极配合共产党的活动,宣传有关中国共产党人的重大活动,或介绍马克思主义和苏俄的文章。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向导》周报创刊后,每一期的详细目录都在《京报》以广告形式刊登,配有热情洋溢的文字加以推介。《京报》以实际行动投身到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斗争激流中,积极主动配合中国共产党北方组织工作。

  1925年春,经李大钊、罗章龙介绍,邵飘萍在北京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由于他的社会地位和名望,党组织要求他以其特有的身份开展工作,表面上看邵飘萍是社长,是有名的大记者,他有自己的汽车,穿着也很华丽,而且生活方面看着水平也很高,没有人想到他是中国共产党的秘密党员。1986年,中共中央组织部经过调查核实,正式确认了邵飘萍的中共党员党籍。《京报》社长不为人知的中共秘密党员身份终于公之于天下。

  京报馆旧址的修缮和利用

  北京市西城区政府于2018年7月25日启动京报馆旧址腾退,8月底完成了全部30户居民的腾退工作,涉及腾退资金约1.6亿元。随着京报馆旧址腾退工作的结束,修缮和利用工作相继展开。2019年完成了京报馆文物修缮方案编制、报审工作及启动准备工作。其中,京报馆文物修缮工程总投资约1234万元。

  2019年北京市委宣传部决定将京报馆旧址建设成为红色报业博物馆。2020年3月,京报馆旧址被北京市列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之一。

  红色报业博物馆着重展示党的新闻事业发展历史和北京地区报业发展的源流脉络、传承和嬗变。包括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时期以《新青年》《京报》为代表的大量进步报刊的出现,到建党初期中共中央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向导》周报、第一份日报《热血日报》、中央苏区出版的《红色中华》等报纸的创办,再到新中国成立前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以及《北京日报》等为代表的北京地区其他报纸的发展情况。同时,还集中讲述邵飘萍在创办《京报》践行“新闻救国”思想、传播马列主义等方面的生平事迹。结合恢复历史建筑原有风貌和保护利用功能需求,红色报业博物馆的展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京报与京报馆》展览,以情景还原展示邵飘萍、吴定九等的工作场所,同时重点展示“京报与京报馆”发展的相关内容。第二部分是《百年红色报刊》展览,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并对北京地区党报的历史进行重点介绍,突出北京作为首都在报业发展中的鲜明特点和历史地位,并配合沙盘、壁画和电子多媒体等方式,使展现效果多元化、立体化。第三部分是《邵飘萍生平事迹》展览,重点介绍邵飘萍烈士在创办《京报》、传播马列主义学说、培养新闻人才等方面的生平事迹。京报馆旧址主题展览大纲编制、展览讲解词撰写和设计施工由北京日报集团主持完成。

  2021年6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即将成立一百周年之际,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正式对社会开放。这是西城区文物建筑合理利用成果的又一具体体现,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北京又增添了一处依托历史遗迹“让文物活起来”、让人民走进来的文化空间。

责任编辑 崔晓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