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21-07 > 京华大地红色印记

现代思想启蒙的先声——《新青年》编辑部

任万霞

时间:2021-07-22   来源:2021年07期

  北京东城区北池子大街箭杆胡同20号(旧门牌是箭杆胡同9号)既是陈独秀旧居,也是《新青年》编辑部旧址。这里是新文化运动主阵地之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场所。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早年留学日本,1915年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杂志,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191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17年,陈独秀被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后,为继续主持《新青年》编辑部工作,把编辑部从上海迁到北京这所普通的民宅院落。1918年1月,《新青年》由陈独秀个人主编改为同人刊物,文章多由编辑部成员撰写,轮流编辑。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沈尹默、高一涵等都是编辑部成员和主要撰稿人。同年5月起,鲁迅也开始向《新青年》投稿,并参加编辑工作,一个以《新青年》为中心的新文化阵营正式形成,发出了中国现代思想启蒙之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新青年》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1919年5月,李大钊把由他负责编辑的《新青年》第6卷第5号编辑成“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

  《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倡导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统治和迷信盲从,指点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揭露和抨击人吃人的封建礼教,主张“独立人格”和“平等人权”的新道德;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提倡白话文,显示了新文学的生命力。

  《新青年》在北京共编辑五卷28期。1920年2月,陈独秀遭到北洋军阀政府迫害,被迫离京赴沪,《新青年》编辑部也随之迁回上海。陈独秀和他所创办的《新青年》,对中国人民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更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毛泽东、周恩来等都受到《新青年》的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