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21-06 > 文化 Culture

我读故宫

阎崇年

时间:2021-06-17   来源:2021年06期

  2020年12月8日是北京故宫和明北京城建成六百周年,今年2月2日是明北京皇宫和北京城正式启用六百周年。北京正在进行中轴线申遗准备工作。所以,“两个六百年”加“中轴线申遗”,给我们一个机遇,就是重读六百年的故宫。

  我到故宫有千次之多。这是因为我研究明清史、满学和北京史的一个交汇点是故宫。故宫的文物一千零一次看不完,故宫的故事一千零一夜讲不完。故宫是每个人都应当认真阅读的一本传统文化教科书。

  故宫营建

  北京故宫参酌元大都、明中都和明南京,营建了北京城暨紫禁城宫殿、坛庙、王府等,实际上建了一个新的北京城和新的北京皇宫。明朝北京宫殿城池的建筑,经历了多长时间?有四年、十四年说和十八年说等。我经过研究后认为:明故宫营建经历了四朝三十六年,可以分作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1403~1415年),主要是兴建北京宫殿城池的准备事宜。主要内容有六:一是堪舆相宅,二是准备物料,三是规划设计,四是地平奠基,五是疏通运河,六是征调夫役。

  第二个时期(1416~1420年),主要是营建北京城池宫殿的主体工程。经过十四年的准备,百官舆情奏请,建筑物料已备,京杭运河疏通,工匠民夫会齐,京城规划初定,地基初步打好,各项条件具备,终于开始兴建主体工程。营建北京的宫殿城池、祖社坛庙、府邸衙署等工程,从永乐十四年(1416年)正式启动,到十八年基本告成。

  《明太宗实录》永乐十八年十一月戊辰即公元1420年12月8日记载:爰自营建以来,天下军民,乐于趋事,天人协赞,景贶骈臻,今已告成。

  以北京皇宫、郊社宗庙暨明北京城等告成,永乐皇帝在奉天殿(今太和殿)暨殿前广场,接受朝贺,大宴群臣以及贡使。这就表明,明紫禁城和明北京城建成于1420年12月8日,到2020年12月8日,整600周年。

  第三个时期(1419~1425年),主要是因三殿被焚引发停止未完工程。永乐十九年(1421年)四月初八日,新建皇宫的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被雷火焚毁。大火弥天,瓦砾遍地。三年后永乐帝驾崩,其子洪熙帝继位后决意要还都南京:“命诸司在北京者,悉加‘行在’二字”,工程处于停滞时期。但他在位八个月零二十七天便死去,其子瞻基继位,是为宣德帝。

  第四个时期(1425~1441年),主要是兴建北京城池宫殿的完善工程。宣德帝继位后,决定都城不迁回南京,开始筹措并启动重建三大殿暨其他城建工程,到其子朱祁镇正统四年(1439年)四月,“修造京师门楼、城濠、桥闸完。正阳门正楼一、月城中左右楼各一,崇文、宣武、朝阳、阜成、东直、西直、安定、德胜八门,各正楼一、月城楼一,各门外立牌楼,城四隅立角楼,又深其濠,两涯悉甃以砖石,九门旧有木桥,今悉撤之,易以石,两桥之间,各有水闸,濠水自城西北隅,环城而东,历九桥九闸,从城东南隅流出大通桥而去”。元大都城墙为土城,永乐时京城外墙包砖、内墙露土。此期,把城墙内垣也用砖石包砌。

  正统六年(1441年)九月初一日,“奉天、华盖、谨身三殿,乾清、坤宁二宫成”。陈政《东井集》诗云:“日月光三殿,乾坤两宫。”

  这是一个标志,至此,宫城、皇城、京城等营建工程才告完工。先是,“北京诸衙门皆冠以‘行在’字;至是,以宫殿成,始去之,而于南京诸衙门增‘南京’二字,遂悉改其印”。

  所以,明朝北京营建宫城、皇城、京城、皇宫、坛庙、门阙、府邸、长陵等,实际花了前18年和后18年共36年的时间才算完竣。从此,北京城墙,内外包砖,高大雄伟,坚固壮丽。紫禁宫殿,灿烂辉煌。护城河水,自西北隅环城而东,穿九桥九闸,从城东南大通桥而出。北京城池呈现河清水镜,焕然一新,“金汤巩固,足以耸万国之瞻”的宏阔壮丽景象。

  总之,明朝迁都北京并营建北京城池、宫殿、坛庙、门阙、府邸等工程,经过四年酝酿、筹划,十年采办、准备,四年起架、封顶告竣,二十年补充、完善,经历“定都-迁都-定都”即“定-否-定”的反复过程,历时四朝——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共三十六年,终于全部告成。

  历史表明:在当时世界上,明朝北京城池、宫殿、坛庙、门阙、府第等,雄伟壮丽,辉煌灿烂,气壮山河,屹立东方,成为中华都城史、中国宫殿史上最伟大、最辉煌的壮举。只有伟大的中华文明,才有伟大的北京故宫。15世纪前半叶的北京宫殿、坛庙、城池、门阙,既是中华文明史上一座文化的宝库,又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故宫艺术

  人们到故宫,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里的门道,主要是艺术与哲学。先说艺术。

  故宫是中国也是世界最丰富的伟大艺术宝库之一。故宫的收藏,传承有序。清宫所藏,源自唐、宋、金、元、明宫的收藏以及清宫和后来新的收藏。

  故宫是一座伟大的丰富的艺术宝库,是中华五千年文明所积累的艺术品总汇,而且这些艺术品传承有序。故宫博物院藏品经过清点,凡28类,现总数为1863404件(套)。有原故宫的藏品南运后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65万件(套)藏品,又有文物南迁返回后2176箱、104735件(套)文物暂存南京博物院的藏品,亦有后来移交国家图书馆的诸多珍贵典籍以及现在珍藏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档案——1000多万件(套)明清档案、200多万件(套)满文档案等。因之,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品,总数当以千万计。所以,世界上大博物馆——如法国卢浮宫、英国大英博物馆、俄国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而中国故宫博物院暨其藏品,列为世界五大博物馆之一,既是名副其实的,也是当之无愧的。

  一是书画。于书法,如《兰亭序》,冯承素临摹本,被誉为最精美临摹之本。《怀素自叙帖》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怀素被誉为“草圣”,是为其代表之作。宋人则有苏轼的《寒食帖》也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于绘画,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宋人摹),被张彦远誉为“格调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唐阎立本《步辇图》(宋人摹),绘画表现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遣使长安,拜见唐太宗李世民,迎接文成公主前往与松赞干布成婚的历史画卷。唐韩的《五牛图卷》,广为人知,传承有序。五代南唐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宋摹本),还有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摹本)、宋徽宗《听琴图卷》、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明吴伟的《长江万里图卷》、明文徵明《惠山茶会图卷》,清郎世宁《乾隆皇帝射猎图》等,卷卷卓异,件件珍品。

  二是瓷器。唐宋名窑,瓷苑新葩。宋“定、汝、官、哥、钧”和德化白瓷、慈溪秘色瓷等,故宫多有收藏。元代青花开启了瓷器史的新时期。明清两代,皇宫在景德镇设立御窑,以举国之力发展瓷器,瓷器艺术达到一个高峰期。明朝御窑的永宣青花、成化斗彩、万历五彩等,在不断创新。清朝以康熙郎窑、雍正年窑、乾隆唐窑为代表的御窑瓷器,不断推陈出新,引领世界瓷器艺术风尚。

  三是巨宝。在故宫宝物中,列举三大巨宝。其一是保和殿后大石雕,长16.75米,宽3.07米,厚1.7米,重200吨,为宫中石雕之最。其二是在故宫宁寿宫乐寿堂内的“大禹治水图”玉山。玉石原产于新疆叶尔羌密尔岱山,运到北京,设计小样,再运到扬州雕制而成,最后安放在北京皇宫。这件玉山,高224厘米,宽96厘米,重约5330公斤,以中国古代“大禹治水”故事图雕制而成,是宫中整块玉石雕刻之最。其三是珐琅宝塔。故宫的梵华楼和宝相楼,各有六座珐琅宝塔。每座高约238厘米,由宫廷造办处珐琅作制作。中国的珐琅工艺是元代以后由西域和欧洲传入,又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以铜、金等金属为胎,敷涂珐琅彩料,经烘烧而成为色彩缤纷、莹润华贵的珐琅器。

  四是典籍。故宫是中国古籍典册荟萃之所。写本、善本、孤本、刻本等,天禄琳琅,满目书香。清武英殿刻书,尤其是铜活字,精美秀丽,称为殿本。其卷册规模最大者,主要列举六部:

  其一,《永乐大典》。姚广孝、解缙主编,永乐初编纂,收书七八千种,共22937卷、11905册、3.7亿多字。永乐帝赐名《永乐大典》,并作序说:“惟有大混一之时,必有一统之制作,所以齐政治而同风俗。序百王之传,总历代之典。”这是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上一件盛事。

  其二,《古今图书集成》。主要由陈梦雷编纂,在诚亲王允祉支持下,历时二十余年,用铜活字印出64部。全书“贯穿今古,汇合经史,天文地理,皆有图记;下至山川草木,百工制造,海西秘法,靡不备具,洵为典籍之大观”。《古今图书集成》的出版,又是中国古代印刷史上的大事。乾隆帝誉之为“书城钜观,人间罕觏”。英国学者李约瑟说:“我们经常查阅的最大的百科全书是《图书集成》。”全书10040卷,5020册,分装576函,约1.7亿多字,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类书,也是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

  其三,《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其文渊阁本,据林天人先生统计,收书3471种,79018卷,装帧成36381册,汇纳为6144函,分插103书架,7.9亿余字,240余万叶。该书为其时全国图书之总汇,既利于文献之保存和流传,也弊于思想之禁锢与钳制。

  其四,《明实录》和《清实录》。《明实录》3062卷,《清实录》4545卷,还有满文本、蒙古文本。两书系统完整地记载明清544年史事,合计7607卷。这在世界史上是前无古人的历史巨著。

  其五,《满文大藏经》。乾隆时翻译、雕印,共2535卷,刻板48211块(珍存至今),96422叶,双面朱印,总108函。填补了大藏经有汉、藏、蒙文而无满文之空白。

  第五,舆图。故宫藏有舆图共4228件,都是国之瑰宝。其《皇舆全览图》《乾隆京城全图》《南北运河图》等,都是人类文化之珍品、艺术珍宝。如最长的《金沙江上下游图》长72.8米、宽0.51米,是最小的袖珍折叠、一掌可藏。其绘图之精、色彩之美、装帧之巧、图式之妙,幅幅都具历史价值,件件都是艺术珍品。此外,如唐玄宗时古琴“大唐遗音”,至为珍贵,精粹满目。

  故宫哲学

  故宫的建筑、器物、书画、人物等映现的哲思是什么?是精神,是哲学。司马迁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打通天、人、古、今的关系,就是哲学。故宫所体现出的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传统哲学的理念。

  如“中”“正”“和”“安”的理念。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西周虢国的“何尊”首见铭文“宅兹中国”,突显“中”之理念。北京城和故宫有一条贯穿南北的子午线即中轴线,突出了一个“中”字;中轴线上北京城的正阳门突出一个“正”字,乾清宫内宝座上方悬匾御书“正大光明”也突出一个“正”字;皇宫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与太和殿前太和、协和、熙和三门,都突出一个“和”字;皇城六门——天安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东安门、西安门、地安门,都突出一个“安”字。

  中与正——北京城是按都城中正型理论建造的。都城在国域居中,宫城在北京居中,三大殿在宫城又居中。居中与对称相呼应,北京的宫殿、坛庙等也多是对称的。“能合乎中,即是合理。”这体现儒家文化大中至正的哲学理念。

  和与安——就“和”而言:宫城外朝的三大殿,明初分别为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突出“天”,就是皇权神授;明嘉靖重修三大殿后,依次改名为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突出“极”,就是皇权;清初重修三大殿后,依次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突出“和”,就是冀望社会协和。这个由神权的“天”,到君权的“极”,再到社会的“和”,前述皇城六门都突出“安”字。这反映出帝制社会虽然发展缓慢,思想理念却是在不断进步。

  “中正和安”——中则正,和则安。这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核心。《礼记·中庸》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当然,“中正和安”在帝制时代只能是一种理念、一种期望,实际上是不可能真正完全实现的。

  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学说,从秦到清二千多年帝制期间,先后出现经学、玄学、理学、心学、实学五个重要节点。第一个在西汉,董仲舒建议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学成为经学。第二个在魏晋,儒学揉杂道释,崇尚虚玄,形成玄学。第三个在宋朝,在“二程”基础上,朱熹建立了理学体系。

  第四个在明朝,弘治—正德年间,形成阳明心学。这与明朝皇宫有着密切关系。王阳明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为状元,做了弘治帝的老师。王阳明中进士后,官刑部主事,因其正直,受到大太监刘瑾的残害。正德元年(1506年),刘瑾逮捕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阳明疏救,惹怒了刘瑾,被拖出皇宫午门,遭廷杖四十。后被谪戍贵州龙场驿,居无一室、食无粒米,生活在极端艰难的境遇之中。王阳明住居洞穴,坚韧不拔,苦思苦索,终于在“龙场悟道”中,创立“阳明心学”。他著书收徒,广为传播,建功立业,忠心报国,临终之时,依然“此心光明”,到了《左传》“立德、立功、立言”之“三不朽”的境界。

  第五个在明末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总结明中后期空疏论道,认为“重心轻实”,大空套话,充斥庙堂,是明朝覆亡的一个思想原因,他们提倡“经世致用”。康熙帝等力诫“华言浮说”,提倡“实学”,“敦崇实学”。他说:“虚文多,则本意晦;枝辞繁,则实理微。”时倡“经世致用”的“实学”之花,结出“康乾一统”的“实学”之果。这一次更是与故宫密切相关。故宫所体现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就是创新的哲学;故宫所体现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就是创新的精神。

作者系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原研究员

责任编辑 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