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21-06 > 光辉的旗帜

北平的和平解放

章永俊

时间:2021-06-17   来源:2021年06期

  北平解放前夕的局势

  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中共中央科学地分析了全国的形势,及时抓住有利时机,在人民解放军总兵力还没有超过国民党军的情况下,当机立断,毅然决定进行战略决战,实现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权的总任务。

  1948年9月16日至24日的济南战役,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济南的解放,使华北、华东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从9月12日开始,东北解放军发动辽沈战役。华北野战部队认真贯彻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大部分主力开赴冀东、察绥等地破路攻城,积极配合东北战场作战,使北平傅作义集团难以抽调主力支援东北国民党军队。11月2日,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东北全境获得解放,百万东北野战军成为一支强大的战略后备队,为解放平津和华北创造了有利条件。

  蒋介石鉴于东北失守,平津难保,徐州危急,江浙兵力单薄,指令傅作义率华北军队由海、陆两路南撤,增强江南防线。而傅作义对蒋介石心存疑忌,为自己预备退路,不断从外围收缩兵力,实行所谓暂守平津、保护海口,扩充实力、以观时变的方针。国民党华北集团所辖四个兵团十四个军近六十万人,收缩在以平津为中心,东起唐山,西至张家口一线,战线长达千里。

  国民党政权看到华北的失败已成定局,企图在“保存文化”“爱护师生”的名义下,阴谋将北平各大专院校特别是最重要、最著名的一些大学,如北大、清华、师大、燕京等校师生迁到南方。当时他们在报纸上大肆鼓吹宣传,进行舆论准备。1948年11月,国民党教育部督学专程来到北平,同北大、清华等校校长正式交换意见。一些学校的行政当局和教授中的少数人,考虑追随南迁,有的持矛盾、观望的态度。而校行政会、教授中的一些反动分子按照反动政府的旨意,积极鼓吹响应,特别是一些特务分子和反动分子,更是以各种方式鼓噪策动南迁。为了迎接北平解放,防止敌人败退前的破坏,北平地下党及时布置各学校党团组织和进步团体开展了一场反对南迁,保护学校,将人民的财产完整无损地保管好,迎接北平解放的斗争。

  1948年11月初,中共华北局城工部长刘仁召学委书记佘涤清到泊镇,布置了有关准备迎接北平解放的工作。刘仁指出,解放军即将包围平津,要立足于武装解放平津,同时也要争取和平解放。北平地下党要为解放北平立即进行准备,主要任务不是搞武装起义,而是组织群众护厂、护校,保护文件、档案和物资财产。如果打,要给入城的解放军做向导。为了今后建设新北平,要争取留下尽可能多的知识分子、技术人员和其他有用人才。各大学的教授、专家、学者要争取全部留下来。为此要深入地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使他们了解党的政策,欢迎解放军,积极做好护厂、护校和保护人民资财的工作。要做好各方面情况的调查研究,汇集资料,便于我们接管城市和今后的工作。要防止敌人的破坏等。为了加强领导,更好地配合解放北平,根据中央决定,南系和北系学委合并,由佘涤清、袁永熙、杨伯箴、崔月犁、王汉斌同志组成,佘涤清任学委书记。

  11月10日,华北局城工部又向城内地下党组织发出《我们在平津的工作方针》的指示,进一步明确当前的工作方针是“积极准备迎接解放军”;工作中心是“以党员和赤色群众为骨干,带动职员、工人群众,保护工厂、学校、机关”。这些指示和措施,对于进一步统一城内地下党组织的认识和行动步骤,做好迎接北平解放的各项准备工作,起了重要作用。

  北平地下党组织认真贯彻执行了上述指示。在1948年秋天以后,除了个别确因群众生活不下去而又得到社会同情、能够取得成功的经济斗争以外,没有再发动大规模的斗争。11月以后,整个北平地下党组织全力投入了迎接北平解放的准备工作。同时,采取各种方法,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有组织有计划地动员学生,特别是理、工、医、法、交通管理等学科的学生到解放区参加工作。在这一段时间,北平地下党学委除输送了一大批学生到解放区学习和参加工作外,还有组织地从城内撤出400余名党员和外围组织骨干到城工部学习,准备以后进城参加接管工作。

  平津战役的战略部署

  1948年11月中旬,中共中央军委指示东北野战军主力尽早秘密入关,“取捷径以最快速度行进”,与华北野战军联合作战,以优势兵力,迅速分割包围平、津、塘、唐一线的华北国民党军。

  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部署,平津战役提前于11月发动。参加平津战役的有东北野战军80万人,华北军区第二、三兵团13万人以及东北、华北军区地方部队共约100万人。29日,华北野战军第二、三兵团和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相继行动,对张家口实行包围作战。到12月上旬,歼灭平绥线上傅作义部5个师,将傅系主力分别包围在张家口、新保安地区,拖住了傅作义集团。12月11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出毛泽东起草的《关于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的电报,指示平津前线我军“从本日起的两星期内(十二月十一日至十二月二十五日)基本原则是围而不打(例如对张家口、新保安),有些则是隔而不围(即只作战略包围,隔断诸敌联系,而不作战役包围,例如对平、津、通州),以待部署完成之后再各个歼敌”,以免迫使南口以东诸敌迅速决策狂跑。在整个部署完成之后,“攻击次序大约是:第一塘芦区,第二新保安,第三唐山区,第四天津、张家口两区,最后北平区”。

  从12月12日起,东北野战军主力兼程南下并展开于平、津、塘地区,实施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截断国民党军队南逃西窜之路。13日,东北野战军七纵、九纵攻克唐山,14日追击占领汉沽,19日进驻军粮城,切断了天津与塘沽之间的联系。接着,东北野战军二纵、八纵连续奔袭作战,于21日完成了对天津、塘沽的合围,控制了国民党军队南撤的入海口,顺利实现了中央军委“控制海口于我手中,则全局胜算在望”的战略意图。

  与此同时,包围北平的军事部署进展十分顺利。12月中旬,东北野战军第三、五、六、十纵队及华北野战军第七纵队联合行动,以20万兵力实施对北平城的最后包围。东线、南线的军事包围几乎未遇有力抵抗。14日,十纵占领武清、廊坊,切断了平津路,冀东军区部队占领通县;16、17日,三纵先后抵达永乐店、马头镇、张各庄一线。而西线、北线的军事包围,经历了激烈的战斗。12日,五纵由平谷、蓟县出发,13日,经圆明园,14日攻占丰台及宛平城,25日,击溃国民党第92、94军五个师的进攻,进入北平西南郊;七纵队占领涿县、良乡;十一纵队于14日占领香山、黄庄,歼敌一部,17日占领门头沟、石景山,继而进驻万寿山、五塔寺,直逼西直门、德胜门。

  至此,解放军全部完成对傅作义集团的战役分割与包围。敌军被围困于平、津、塘、新、张五个据点,其首尾不能相顾,南逃无路,西遁不成,为解放军逐次歼灭傅作义集团创造了有利条件。12月下旬,解放军开始对华北国民党军队歼灭作战。22日,华北野战军对新保安发动强攻,经过十个小时的战斗,全歼傅作义王牌第35军。23日拂晓,张家口守军主力向东北方向突围,次日被分割围歼。1949年1月15日,解放军经过29个小时激战,堡垒林立的天津被攻克,全歼守敌13万。新保安、张家口和天津战役的胜利结束,为和平解放北平创造了有利的时机。

  迎接北平的和平解放

  为使北平这座闻名世界的文化古都免遭战火破坏,中共中央在积极指挥军事作战的同时,不断加强政治攻势,力争以和平方式解放北平。

  1948年初,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城工部部长刘仁根据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决定开展争取傅作义的工作。在近一年内,北平地下党通过各种方式,争取到傅作义的老师刘厚同、结义兄弟华北“剿总”副司令邓宝珊等的同情和支持,为进行和谈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一次试探性的正式接触在11月初。刘仁指示北平地下党学委书记佘涤清,派傅作义的女儿中共党员傅冬菊与傅对话。傅冬菊明确向父亲指出,解放战争的形势发展很快,希望他能放下武器,与共产党合作,和平解放北平。傅表示愿意考虑。11月中下旬,傅作义通过符定一等人与中共中央联系。双方开始酝酿谈判。

  和谈是按照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确定的方针和原则,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刘亚楼与傅作义派出的代表进行的。双方正式接触和谈判共进行了三次,经过曲折和斗争终于达成了和平解放北平的协议。

  第一次和谈是在12月中下旬。这时,东北野战军与华北军区的部队已攻占了南口、海淀、丰台、黄村等地,完成了对北平的包围。此前北平地下党学委在安排傅冬菊和通过刘厚同做傅作义工作的同时,又布置在《平明日报》任采访部主任的地下党员李炳泉,通过他的堂兄、华北“剿总”总部联络处处长李腾九去做傅作义的工作。北平被围后,傅作义仍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经傅冬菊、刘厚同等人劝说,才决定派其亲信、《平明日报》社社长崔载之为代表和共产党联系。17日,崔、李到达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驻地附近。崔代表傅作义提出,要解放军停止一切攻击行动,两军后撤,通过谈判达到平、津、张、塘一线和平解决问题。他还提出,要解放军将被包围在新保安的傅系第35军放回北平城;傅作义通电全国,宣布北平实现和平解决;建立华北联合政府,傅的军队由联合政府指挥等等。但中共谈判的基本原则为“争取敌人放下武器”。中央军委认为,解放军已兵临城下,傅作义提出的条件缺乏诚意,所派代表崔先生“态度很好”,但非其亲信,“只是一种试探性的行动”。由于双方分歧很大,这次接触未获任何结果。

  第二次和谈是1949年1月上旬。傅作义派周北峰为代表,并由燕京大学教授、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张东荪陪同。7日,周、张抵达蓟县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8日,平津前线主要将领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刘亚楼等同赴谈判桌。东北野战军政委罗荣桓表示,同意傅提出的建议,平、津、塘、绥一揽子谈,和谈的原则是“所有军队一律解放军化,所有地方一律解放军化”。经过两次谈判,根据中共提出的整编华北国民党军队的方案,双方草签了由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执笔的《会谈纪要》,并写明1月14日为傅方答复的最后期限。

  此时傅作义仍首鼠两端,还想拖延时间,讨价还价。在谈判期间,又在北平城内修建了天坛、东单两处临时机场,南京来的飞机起落频繁。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军委决定解放军于1月14日对天津国民党发起总攻,同时准备攻打北平。

  第三次和谈是1949年1月中旬进行的。1月14日,傅作义的全权代表邓宝珊偕同周北峰,抵达通县解放军平津前线总部,同林彪、聂荣臻、罗荣桓进行正式谈判。从第二次谈判后到这次谈判,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战争形势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1月15日,解放军攻克天津,守敌被全部围歼。至此,北平成了一座孤城,20多万守敌完全在解放军严密包围之中,傅作义已经没有什么讨价还价的筹码了。1月16日晚,解放军平津前线核心将领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等,会晤傅作义的谈判代表。林彪指出,解放军在战略全局上已取得明显优势,“死守北平是不可能的”,“为保障北平居民及城市不受损害”,中共中央“仍甚望和平解决,惟不可再拖时间”,限傅作义部队于21日开始出城改编。邓宝珊当即表示“完全可以照办”,请解放军一起入城。同日,平津前线司令部向邓宝珊面交了林彪、罗荣桓为敦促和平解放北平问题致傅作义的公函。

  1月19日,双方代表在北平城内根据在城外已达成协议的基本精神,逐条具体化,最后形成了一个正文18条、附件4条,共计22条的《关于北平和平解决问题的协议书》。协议书报经中共中央军委修改后,作为正式协议,于21日由东北野战军前线司令部代表苏静和傅作义的代表王克俊、崔载之以“华北总部”的名义在协议上签了字。21日,傅作义召集高级军事将领开会,宣布和平改编方案。22日,傅作义在《关于北平和平解放问题的协议书》上签字,并发表广播讲话。

  自1月22日至31日,国民党军队的华北“剿总”总部,第4、第9兵团部及8个军部、24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连同特种部队及非正规军,总计25万人,全部开到城外指定地点,听候改编。1月31日,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进入北平接管防务,北平宣告和平解放。

  2月3日,解放军举行了盛大的入城仪式。上午10时,入城式开始。入城部队从永定门进入,沿着永定门大街、前门大街浩浩荡荡、威武庄严地进入市区。北平市民、学生、工人倾城而出,手执旗帜,高呼口号,热烈欢迎人民解放军入城。

  北平和平解放与和平接管的意义是巨大、深远的,为当时尚待解放的城市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当时把北平的和平解放称作“北平方式”。在“北平方式”8个月后,出现了“绥远方式”。原国民党绥远省政府主席董其武效仿傅作义将军的做法,力排艰难和障碍,通过双方谈判达成和平协议,终于1949年9月19日和平解放了绥远。之后,南方几个城市的解放也效仿了“北平方式”。

作者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崔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