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21-05 > 文化 Culture

三山五园的历史与未来

贺 艳

时间:2021-05-20   来源:2021年05期

  提到“三山五园”,行业内比较熟悉,但是走进大众的视野则是近几年的事。很多老百姓第一反应都是:是哪三座山?哪五座园?然后惊讶地知道,原来鼎鼎有名的圆明园、颐和园和香山,都只是其中一分子。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是3座山和5个园,但并不是8个独立的个体,而只有五座清代皇家园林,因为其中的三山是山园合体的,即万寿山清漪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清代称为“三山行宫”,另外的两座,则是帝王园居理政的“御园”:畅春园、圆明园。其中,圆明园作为“御园”历经五朝,是皇帝们最主要的居住地。皇帝们除了元旦、大婚等重大仪典不得不循旧制回宫举行以及离开北京的日子外,都住在这里。如道光皇帝有一年就在圆明园住了355天,在宫中仅住了1个月(当年闰月,全年380多天)。乾隆皇帝直接将圆明园称为“苑宫”,紫禁城称为“法宫”,因此何瑜教授将圆明园形象地称之为“园林紫禁城”。

  《日下旧闻考·国朝苑囿》中十分明确地对郊外各御苑功能的层级和定位进行了描述:“苑囿之设,所以循览郊原,节宣气序。仰惟开国以来,若南苑,则自世祖肇加修葺,用备狩。而畅春园创自圣祖,圆明园启自世宗,实为勤政几、劭农观稼之所。……凡官治事,一如内朝……。其旁近园居,若清漪、静明、静宜诸园,规制朴略,以备岁时观省。恭诵宸章,惟以民依物候,雨阳农谷为务。” 也就是说南苑主要用来狩猎,清漪、静明、静宜三园只是不时去住一下,畅春园和圆明园则是皇帝长时间居住并照常上班的第二居所。换句话说,紫禁城相当于皇帝在城内的祖传住宅,御园是新添的郊区花园大别墅,行宫则是出差或度假时下榻的御用酒店。需要注意的是,静明、静宜两园虽然建成较早,但皇帝仅偶尔驻跸使用,直到畅春园建成,皇帝在西郊“园居理政”的制度才正式建立,因此“三山五园”以畅春园的兴建作为肇始,并在乾隆时期达到了极盛。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侵入海淀,将这五座园林连同附近街市一同焚毁。侍读学士鲍源深《补竹轩文集》记“九月初,夷人焚五园三山”。大家熟悉的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其实是同时“火烧三山五园”。当时将“园”排在“山”前,是因为皇帝居住的中心在园而非在山,后来才改为更顺口的“三山五园”。本次历劫之后,清廷曾两次试图重修圆明园,但都未能如愿。光绪年间以“颐养太后”的名义对清漪园废址进行了局部修整复建,并改名“颐和园”,成为清代的最后一座“御园”。1900年8月,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又进入颐和园、玉泉山驻扎,园林再次遭受破坏。辛亥革命之后,西北郊成为大量名人名士活动之地,颐和园开放参观。1920年熊希龄在静宜园旧址创办香山慈幼院,留下了具有民国风格的建筑。1949年中共中央进驻香山,借用的就是香山慈幼院的房屋。

  1930年代,营造学社就高度关注圆明园的历史和保护研究,并举办了圆明园遗物展。1980年代,学者们的研究视野从圆明园单体扩展到整个“三山五园”。在这一阶段,三山五园多被视为皇家园林、旅游景区,清华大学则提出将其作为国家文化公园开展整体性保护,对历史园林和生态基底共同进行保护。2012年,这一地区的综合性职能开始引起重视。我们受海淀区委托开展了《三山五园历史文化专题研究》。东西连绵二十余里的三山五园地区,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基底和悠远的历史,清代又进行了大规模的皇家园林建设和水工梳理,由于皇帝长期居住在这一区域处理国家政务,又聚集了大量的军事、政治、宗教建筑,可以看作是当时北京城郊外的“第二行政中心”。同年,“三山五园文化景区” 首次作为一个独特片区,写入北京市党代会报告。2017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三山五园地区”与“老城”并列,应加强整体保护。2020年,随着核心区控规的批复,《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修订、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申报创建研究等工作的开展,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三山五园地区”在功能上与老城相辅相成,规模上与老城相近相当,位置上与老城相连相对,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中一片没有城墙的“历史城区”。对于“三山五园”的认识,从狭义的5座单体园林,到广义的文化遗产集群,再到传统历史文化与新兴文化交融的复合型地区“三山五园地区”,终于突破了文物、园林、旅游景区的单一行业概念,提高到了综合的城市层面。

  从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史来看,三山五园地区的发展建设是清代统治者对于北京城市格局的一大创新:以南北中轴线贯穿的凸字形北京城,虽然在明清两朝沿用,但格局实际奠定于明代,层层相套的城墙、笔直的中轴线、格局严整的城池街巷,是明王朝对中国传统都城营建制度的全面凝聚和应用。三山五园地区东西向舒展的山水景观,自由分散的园林、旗营、镇村,则体现了满族驻扎山林的传统。如果跟老城做对比,圆明园对应故宫、三山五园对应中轴线、三山五园地区则与老城比肩。这种“一城一区”并联的城市形态,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史上也是独一无二。

  客观来看,这一片区远以西山为屏障,近有玉泉山、瓮山平地突起,永定河故道所形成的清河洼地和丰沛的山泉水源,形成大大小小的泉湖,山光水色相互映衬、风景优美,是北方少见的江南景色,也具备水稻栽培的自然条件,很早就成为北京居民的游赏胜地。从辽代中丞阿勒弥把自己在香山的私舍捐出去扩建香山寺开始,香山以东一带到金代已建有多处水院行宫。从金中都城通往居庸关的大道上,出现了一个名为“海店”的站点,设有车店、客栈等,供行人休息后再往北走。元大都修建起来以后,城市往东北移,从大都去居庸关改为北出健德门走清河,不必再经过海店,元明时期引南方人在此耕种稻田,成为京西水稻的重要产区,并渐渐变成郊居选胜之地。明朝后期,文人重新给它命名,把“海店”改为“海淀”,突出了水乡特色。当时皇亲贵戚李伟、米万钟建造的“清华园”“芍园”都是京城名园。

  三山五园虽然兴建的时间有早有晚,空间上也是独立分布,但营建规划时却都置于西北郊山水全局的通盘考虑之下,并且与城市水利保障工程紧密结合,通过许多创新之举,实现了生态涵养和政治中心的和谐统一、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深度融合,构成了独具特色的首都核心功能区,也是中国“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理念的精彩体现。园林规模上,圆明园遥遥领先,其次为清漪园、静宜园、畅春园、静明园。从三山五园各自的平面形状上也可以看出,平地起造的两座御园畅春园、圆明园是规规矩矩直棱直角的,依托自然山水而建造的静明、静宜、清漪这三座园子外垣则都随山形水势而走,呈不规则的曲线,有非常明显的区别。园林的营建和造景,则是在继承中国深厚的造园传统基础上,进行了许多突破性的独创设计,体现了中国人的“中国梦”和“理想国”——圆明园山水格局模拟着整个中国的地形“西北高、东南低,东邻大海,中为九州”。从圆明园大宫门大影壁到自鸣钟楼长达685米的园林中轴线,以自鸣钟楼作为轴线尽端的最高音,与北京城中轴线遥相呼应。仿天下名园、风景,和西洋水法园林,实现“移天缩地在君怀”;并塑造了“桃花源”“曲水流觞”“一池三山”等传统题材意境——既是地理上的中国,也是文化上的中国。同时产生了许多前无古人的创新作品——以汉字为造型设计的田字房、万字房,如意造型的桥梁,糖葫芦串一样的桥栏杆,中西合璧的西洋楼建筑,水力钟、水力自动风扇,升天入地和花开现佛的舞台机械装置以及自鸣钟楼、铜凤试风旗、玻璃窗、西洋壁纸等时尚新品的应用,举不胜举。

  18世纪中叶,以圆明园为代表的西郊园林,经由传教士书信,声名远播于欧洲。1772年英国皇家建筑师钱伯斯称“中国人的花园布局是杰出的,他们在那上面表现出来的趣味,是英国长期追求而没有达到的” 。1804年英使马噶尔尼访华后认为“中国园林对当时的欧洲兴起的中英式花园的风尚影响匪浅。西方世界自古罗马时期便苦苦寻求人与环境的和谐平衡,这个遥远的东方国度已经达到此种境界”。而圆明园所代表的中国文化也在欧洲获得狂热的推崇,并掀起了“中国风”的模仿狂潮。

  1860年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正是基于要摧毁中国文化高峰的心态。下令焚烧圆明园的英军主帅额尔金写道:“从各个方面考量这个问题,就我来看,几个方案中最可取的就是焚烧圆明园。而且我有理由认为,这个行为能在中国产生更大的影响,给清帝更大的伤害。”随军牧师麦吉则说:“我这一生中,无论何时,想到美丽与品位,技巧与古雅的时候,园林中的那些景色、那些宫殿便会历历在目。”法国大文豪雨果给予高度评价:“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种起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和帕台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相同。一个几乎是超人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美国观念史学家洛夫乔伊则把中国园林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中国造园家们的目标不是模仿任何东西,而是要创作出园林的抒情诗,……在这一点上,钱伯斯预见到了一种变体的浪漫主义,这种变体后来在十九世纪的文学和音乐中大放异彩。”

  这种“超人民族的想像力”,既是基于数千年的中华文化传统,也是在当时雄厚的国力、社会安定和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蓬勃的创造力。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从清华园火车站下车,经颐和园到香山入驻,形成一条进京“赶考”的红色路线,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在此筹备了新中国的诞生。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 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改革开放以后,在海淀区文教区大批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基础上,科技人员开始走向市场,在海淀路沿线形成“电子一条街”,中关村逐渐闻名。2009年3月13日,国务院批复同意《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统筹中关村发展,逐步成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数字圆明园”等文化科技融合的先行先试案例,也已获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2019年11月,北京市政府批复《海淀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提出“聚焦三山五园地区,提升首都核心功能。保障政治中心功能,做好三山五园重点地区腾退疏解与功能提升。突出文化中心功能,加强三山五园地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承载国际交往中心功能,逐步扩大国际旅游、国际科技、国际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服务科技创新中心功能,深入挖掘三山五园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新动力,建设世界级科技交流平台”。2020年9月,海淀三山五园列入第一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

  期待未来的三山五园地区,能继承其卓越的创新传统,发掘文化资源的稀缺性和品牌价值,在文化与生态保护空间内创造新业态新场景,形成山水林田、文化遗产与新兴科技和文化消费相交融的城市新形态。以“一村三山五园”两心聚一核,建成国际领先的“数字创意经济体验示范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作者系北京三山五园研究中心主任、清华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

责任编辑 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