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21-04 > 风采 Figure

吴浩 人民健康的守门人

张 涛

时间:2021-04-23   来源:2021年04期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2月6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吴浩作为中央指导组防控组社区防控专家组组长登上了奔赴武汉的列车,他没有想到,这一去就是51天,更没想到他这一年竟会踏遍半个中国。

  救火队长

  2020年大约应该是吴浩职业生涯中最忙碌的一年。这一年,吴浩的年还没过完,他就已经被派到了武汉。

  到武汉后,为了全面了解武汉新冠肺炎疫情的社区防控情况,吴浩率队调研了江汉区的居民小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超市等场所,很快,他就发现了社区防控的诸多漏洞。

  “我发现政府处置传染病采用的仍是传统的救灾模式,并没有认识到疫情防控的特殊性。武汉将绝大部分的精力和人力都放在确诊患者的救治上,没有充分认识到社区防控的重要性。疫情发生后,社区医务人员大多被抽调去支援医院,忙着参与救治,致使社区防控薄弱,不能有效发挥社区本应有的职能——阻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源。”吴浩这样说。

  另外,吴浩还发现,武汉封城之后,虽然市内交通全部停运,但是武汉城内人员流动管理却始终处于一种无序状态,轻症感染者外出买菜、活动,重症感染者外出就诊、寻求床位,密接人群人数众多。由此埋下众多接触性感染的隐患。加上当时有大量的确诊患者居家治疗,产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但由于没有针对性的垃圾处理办法,负责清运的环卫工人感染风险极大。

  “封城解决了新冠病毒的扩散问题。但武汉城内,要想解决无序问题,让传染源断根,就必须做实扎牢社区防控这条战线。从战略上看,只有实行小区居家封闭管理,市民居家封控,逐户排查才有意义。因此我提出要以社区为单位,实现网格式管理,发挥党建引领,组织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发动人民战‘疫’,联防联控。”吴浩表示。

  吴浩到武汉的第三天,各驻区小组再次发回现场社区防控调研情况,不容乐观。吴浩当即将问题电话报告中央指导组相关领导并提出建议。下午,当地政府领导当即拍板,采纳吴浩的防控策略。

  按照吴浩的建议,武汉社区加强地毯式筛查“四类人员”的“排雷”力度,严格小区封闭管理,每个小区只留一个出入口,由物业和管片小组共同在岗把控,做到出入必测体温,对涉疫居家人员隔离管控,其他居民尽可能居家。同时,加强网格化管理,由各区组织部牵头组织和督导,抽调区机关干部和街乡干部组成下沉队伍进驻居委会。

  一场精准阻断疫情传播的战役打响。其间,武汉超过3万名干部职工下沉社区严防严控。全市居民小区开始逐步落实真正意义上的封闭管理,形成一手收治、一手防控、两条战线包抄疫情的局面。到2月19日,历经10天严格的社区封闭管理,武汉市新增确诊病例降至千人以内,实现医院“床等人”。

  在武汉的51天,吴浩带领中央指导组社区防控专家组,走遍了13个区、300多个街道、500多个小区、16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梳理了1275条问题和建议,为中央指导组科学研判疫情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武汉一战,吴浩彻底打出了名气。51天后,回京后的吴浩没有休息多久,随着北京新发地疫情的暴发,他又再次踏上征途。从此开始,吴浩彻底开启了他救火队长的工作模式,从北京新发地、新疆喀什,再到四川、天津,最后是北京顺义、河北石家庄,这一年里,吴浩差不多走了半个中国。所到之处,吴浩的头衔全都一样——中央指导组防控组社区防控专家组组长。

  发挥联防联控的作用

  吴浩身兼多职: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教授、全科医生。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当中,吴浩始终坚持在社区防控一线。当出现在公众面前时,他多是以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的身份介绍自己。

  疫情期间,方庄社区出现6例输入性病例,却没有1例扩散性病例。这离不开联防联控工作组在疫情防控中的高效运转。大年三十当天,联动机制仅用16分钟就找到了疾控中心排查通报的相关居民,第一时间告知这位居民如何进行居家隔离,并指导社区工作人员对其进行后续探访等事项。

  吴浩认为,联防联控机制的实质,是疫情下家庭医生制度基础上的创新性实践和尝试。“我们派出了16名医务人员下沉到社区居委会,一方面他们直接指导工作,解答老百姓的问题。另一方面培训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指导他们进行消杀、防控工作。在出现了6例输入性病例时,我们第一时间掌握这些风险人群,控制风险源,没有在社区造成扩散性病例。与此同时我们加大了对疫情防控的宣传工作,印制了8000份海报,张贴在每个小区每一栋楼。对于出现异常情况的居民,我们进行了细致的就诊指导,要做到让老百姓看得见、听得着、找得着相关的人员。”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吴浩关注的重点一直是基层医疗机构改革。吴浩说:“我来自基层、来自百姓身边,我要用来自最基层的声音,反映最基层的实际情况。”

  对于今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重点推进方向,吴浩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次疫情,我们了解到危险是时时刻刻存在的,今后要加强传染病的防控工作。首先要加强筛查,其次要加大对辖区易感人群的宣传保护,最后要做好疫苗的接种工作。”

  吴浩期待,在今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继续发挥基层医疗、全科医生和家庭医生的健康“守门人”作用,为老百姓提供优质高效、防治结合的健康管理和基本医疗服务,让老百姓少得病、不得病,延长居民健康寿命,真正实现“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

  完善基层公共卫生体系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了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联组会。会上,吴浩围绕完善基层卫生体系问题向总书记作了汇报。

  吴浩认为,社区(村)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单元,是打通居民健康“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环节,也是公共卫生的前线阵地。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慢性病患病死亡人数的不断增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将是长期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完善基层卫生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在吴浩看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要和其他公立医疗机构有所区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是什么?跟其他公立医疗机构的不同在于我们要做到医防融合。一般的常见病、普通病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看,大病则转诊到大医院去看,就是要把疾病预防的关口尽量前移。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可以信赖的社区医务人员或者乡镇医务人员,而且这些人员长期和老百姓打交道,最后形成一个健康顾问关系。”吴浩说。

  “当前社会普遍有一种误解,认为社区医疗机构和社区医护工作者是低级别的。其实不是这样,社区医生都是全科医生,他们可能在某些领域不如专科医生更为专业,但他们识别疾病的能力和诊治疾病的范围,应该是要强过专科医生的。他们在医疗体系中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吴浩说。

  当前,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存在资源不足、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需要补齐短板,提高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为此,吴浩建议,以完善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首先,要将爱国卫生运动与社区治理相结合,形成有效的治理体系。要发挥制度优势,将公共卫生专业力量深度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指导推动社区健康工作实施。爱国卫生运动是党和政府把群众路线运用于卫生工作的伟大创举和成功实践。可以通过社区建设和爱国卫生运动相融合,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坚持党建引领,创新方式方法,推动共建共享,着力解决社区公共卫生问题,普及健康生活方式,进一步引导人民养成健康行为习惯。

  其次,打造防治融合的基层服务体系。构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根据社区服务范围和居民健康要求,开展全生命周期连续医疗照护和健康管理标准化建设,力争实现“社区一分钟、乡村半小时”的基层健康服务圈。加强智慧基层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互联网诊疗和人工智能辅助系统的功能,提升健康管理能力和医疗质量效率,将服务延伸至千家万户,提升民众获得感。

  最后,要创新医疗协同机制,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健全医防协同分工协作机制和公共卫生综合考核评价机制。探索公共卫生机构派驻人员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医疗和防控有机结合。总结武汉社区隔离点、方舱、定点医院、重症救治医院分工协作的分级诊疗模式。实行一类保障、二类管理的财政运行机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条件,提升基层医务人员职业发展前景,引导优秀医务人员扎根服务基层作为毕生事业,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着力提升基层医护人员的能力水平,建立优质家庭医生团队,让百姓在身边找到大家名医,成为百姓的小棉袄,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哨点作用,实现基层首诊,节约医疗资源和经费。

  在吴浩现场发言时,习近平总书记不时插话,在得知吴浩来自社区后,问了吴浩所在社区的名字,得知是方庄社区,总书记说,这是比较繁华的社区,其他社区还做不到,我们还要继续努力。

  在吴浩谈到,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加快推进分级诊疗时,习总书记指出,应健全联防联控机制和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增强早期监测预警能力、快速检测能力、应急处置能力、综合救治能力。人民至上,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快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总书记要求医务人员恪守医德医风医道,要做苍生大医,这是总书记对我们医卫界的要求,更是总书记对国家、对人民的一片衷心和爱心的自然流露。在未来工作中,我一定更加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恪守职业道德,多听取身边百姓意见,提出接地气的政协建议,不辜负总书记的期望。”吴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