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21-02 > 文化 Culture

老北京是活态文化

李建平

时间:2021-02-23   来源:2021年02期

  北京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最大的特点是有丰厚的历史与文化,而且历史与文化发展延续不断线,时至今日仍然充满魅力,呈现活态文化。由此,讲好北京故事,述说好北京文化就成为北京人的责任。由全国政协委员黎晓宏任总主编,北京市政协组织编写,众多北京文化学者参与的《老北京述闻》丛书就是一次有益的尝试。这套丛书有五个特点:一是坚持了政协文史资料编写“亲历、亲见、亲闻”原则;二是与以往写老北京故事不同,不炒冷饭,在传承北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近年来考古发现和北京史研究成果,使述说的老北京故事更加翔实可考;三是将丰富多彩的老北京文化分为12卷,有历史典故、人文地理、营国故事、古都文脉、戏曲曲艺、风物民俗、胡同街巷、名人故居、京城会馆、饮食名馔、史籍志书、传说故事;四是行文通俗易懂,语言生动活泼,兼顾知识、趣味和可读性;五是书籍装帧精良,恰到好处,考究而不奢华,适宜大众市场和阅读。

  何谓“老北京”?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现象,泛指过去的北京历史文化,内容又多展现近代以来文人墨客记忆犹新、带有“淡淡乡愁”的北京古都文化和京味儿文化。在北京前面加“老”字,透着人们对这一文化现象的敬重、敬畏。诚然,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中都有精华,也有糟粕,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就是要与时俱进,去其糟粕,弘扬其精华、精髓,将其文化发扬光大,坚定对民族文化传承的自觉、自信。《老北京述闻》就是这样一套丛书。

  记述老北京有丰富的史籍志书。由国家图书馆专家参加编著的丛书之一“史籍志书”卷按时间顺序精选了60多种记述老北京的史籍志书。目前人们能够看到的北京地区最早的志书是《析津志佚》,原书《析津志》为元朝末年熊梦祥编纂。据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王灿炽研究员考证,熊梦祥是在北京门头沟完成原书写作的。原书遗失后,20世纪30年代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善本部赵万里等人从《永乐大典》《日下旧闻考》《顺天府志》等古籍中发现《析津志》文献,辑录成《析津志佚》。每一部老北京的史籍志书背后都有故事,从写作到刊行,从传播到遗存,都有趣事可言,而且与北京历史文化名人心血相连。

  老北京是文化富矿。在矿藏中有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儿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不断发展的创新文化。老北京文化还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悠久的人类活动历史;二是3000多年建城史;三是800多年建都史。丛书“人文地理”“历史典故”“古都文脉”“营国故事”等卷中,对上述三个特点做了系统而又翔实的述说。文中揭示在房山区周口店有距今50万年的“北京人”,20 至10万年“新洞人”,2至3万年“山顶洞人”;从上世纪60年代在门头沟区发现距今1万年“东胡林人”及生活遗址,80年代在平谷区发现距今7至6千年的“上宅文化”遗址,60年代初在昌平区发现距今4千年“雪山文化”遗址等,时空与数字说明北京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不仅悠久,而且连绵不断线。同样,作者从北京湾地理环境入手,述说了3000年前北京永定河南、北流域中的“燕”与“蓟”,利用古代文献和考古发现述说了“燕”与“蓟”的位置以及城址的发展变化。北京城市发展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从小到大,区位优势不断提升,从边陲小城到北方军事重镇,然后一跃成为国家都城,现今成为国际大都市。作为千年古都,北京经历了辽南京城、金中都城、元大都城、明北京城和清北京城以及民国初年北京城和新中国首都北京的文脉传承。

  老北京是活态文化。这种活态表现在文明不断线,文脉在延伸,历史文化遗产被妥善保护,优秀文化被传承,文化场所被合理利用。例如北京是历史文化名人最丰富的城市,犹如群星灿烂,丛书“名人故居”卷信手拈来,收录了54个名人故居,通过述说的形式,将这些故居“活化”,即在讲述故居历史文化同时,介绍了故居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对外开放,不仅使市民看得见、走得近、摸得着,而且展示了历史文化名人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思想信仰,让当下北京人感觉到他们的存在,感觉到这座城市的文化温度与生命赞歌。在丛书“戏曲曲艺”“风物民俗”“胡同街巷”“京城会馆”“饮食名馔”中对北京这座城市的优秀文化保护与传承也十分明显。例如,200多年前京剧诞生在北京,从徽班进京到“同光十三绝”,体现了北京文化的博大与包容,包括京剧在内的各剧种历经百年经久不衰,各种流派奇光异彩,新人、新剧目不断涌现。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北京现代化的长安大戏院、梅兰芳大剧院等演出不间断,同时小剧场也十分火爆。北京的烤鸭被称为京城第一特色美食,有“天下第一楼”美誉,从清末到民国,再到新中国,这种美食传承不断线,不仅来北京的国内外游客把登长城、游故宫、吃烤鸭作为首选,北京烤鸭店还开到世界各大都市。北京的胡同知名度更高。丛书“胡同街巷”卷从北京老城区上千条胡同中选择了81条胡同作为代表,述说了老北京胡同街巷的历史与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北京市西城区西四丁字街的砖塔胡同。据北京史研究会最早研究胡同的专家曹尔泗1981年所写的《北京胡同丛谈》中考证,“胡同”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元曲,元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张生问梅香:“你家住哪里?”梅香说:“我家住砖塔儿胡同。”这条胡同已经成为北京胡同之根,最古老的胡同之一。值得述说的是胡同东口的“万松老人塔”得到妥善保护,塔院已经成为新的文化地标和经营场所——正阳书局,对外开放。

  老北京文化富有张力。这套丛书所谈老北京与北京史研究不同,除了正史,还包括传说故事。一些传说故事,多为老北京人茶余饭后津津乐道,有“八臂哪吒城”“高亮赶水”“铸钟娘娘”“故宫角楼与鲁班爷”等等,可以说是这座城市的口述文学、文化史诗。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人们发现不仅有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在推进北京中轴线申遗中,人们越来越发现,从永定门到钟楼,不仅有一系列古代、近现代建筑遗存,还有丰富的、集中展现老北京文化和文脉的传说。例如,万宁桥为北京中轴线上重要文化遗产点,桥址经历了元、明、清、民国、新中国五个历史时期,传说桥下埋有棕色石鼠,与正阳门外汉白玉石马南北连成子午线,视为“明马暗鼠”,成为北京中轴线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还有“火烧潭柘寺、水淹北京城”传说。在丛书“传说故事”卷中作者收集到民间口述资料与刘伯温、姚广孝修建北京城的传说有关,同时展示了清朝帝师翁同在咸丰十年五月二十三日(1860年7月11日)日记中对这对谚语的记载,告诉我们要防范水灾与火灾,水火无情。在万宁桥下我们还没找到刻有“北京城”字样的石刻,在潭柘寺东部伙房内百人用餐的大锅下灶台上却可以看到用汉白玉竖刻有“潭柘寺”三个字的石刻,镶嵌在灶台上方。实地考察后感到这对谚语不仅仅是传说故事,还有文化的张力,告诉人们如何科学有效防范火灾和水患:在潭柘寺当灶台内燃烧的火苗蹿到刻有“潭柘寺”汉白玉的时候,就要警惕火灾的发生;同样,在七下八上的北京雨季,位于万宁桥下的水位上升到刻有“北京城”石柱时,人们就要注意防止京城内水患的发生。由此可见,城市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创造,智慧更是城市发展进步的标尺和张力,万宁桥下的传说是一种文化现象,富有哲理,透着古人朴素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智慧。

  老北京文化是张金名片,丰厚的历史与文化是它的含金量,编辑出版、阅读和通过多媒体传递信息,就是在不断擦亮这张金名片。有人说老北京像一本大书,打开了就合不上,让人一生也读不完,看不够。老北京像一瓶老酒,在历史长河中越是沉淀越显芬芳,喝起来让人陶醉。衷心希望《老北京述闻》丛书出版后,能在北京各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各种形式的书屋都摆上这套丛书,让人们阅读,让老北京文化发扬光大。

作者系北京史研究会会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 崔晨